文化虚无主义:基本样态、现实危害及批判理路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jo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虚无主义是当前一股“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思想逆流。虚无中华传统文化、虚无中国革命文化以及虚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其面相形式的集中体现。其具有去“历史化”、去“思想化”和去“价值化”三重现实危害,以致影响人们的文化自信。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维度全面把握其批判理路,能有效克服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文化虚无主义;文化自信;基本样态;现实危害;批判理路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7-0124-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列宁党内政治生活理论与实践研究”(17AKS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杜悦嘉(1991-),女,沈阳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王进芬(1967-),女,河南新乡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伴随全球化持续发展和中国社会深度转型,文化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并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内日益展现出较大的负面影响,当前亟须深刻剖析文化虚无主义的现实危害,全面把握其批判理路,这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多重面相:文化虚无主义的基本样态
  习近平曾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36,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命脉。但目前,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虚无甚嚣尘上,日渐成为文化虚无主义多重面相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虚无中华传统文化: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宣扬“传统文化无用说”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不竭动力,是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厚支撑。正如习近平所说:“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2]6换言之,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勤劳勇敢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克己奉公的崇高境界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才得以成就中华文明历经数千载而不辍的辉煌篇章,使中华民族能够世代赓续、继往开来,不断在世界文化舞台焕发新活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新智慧。
  然而,文化虚无主义者非但无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反而竭尽全力对其进行贬损和矮化,妄图将中华传统文化连根拔起。一方面,他们极力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主张全盘西化是适用于世界各族文化发展的“万能药方”。在文化虚无主义者的眼中,只有西方的月亮才又大又圆,呼吸西方的空气才又香又甜,其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任何方面均无法与西方相媲美,并将西方文化视作世界各族文化发展的圭臬图景。更有甚者,还公然质疑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连续性,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也始于西方,恣意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乃至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统统抽离中华文明史册,从而抹煞中华民族相延久积的灿烂文化及其独特价值,大力推崇西方文化的“普世价值”,以期中国最终走向西方模式的文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他们大肆宣扬“传统文化无用说”,彻底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意义。任何文化均饱含其精华和糟粕,中华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但文化虚无主义者却全然舍其精华、取其糟粕,片面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落后愚昧的封建文化相等同,刻意对其冠以“没有人性,只有奴性”的腐朽劣质之名,诅咒中华传统文化是注定走向衰败没落的“黄土文明”,是重压在华夏子民身上的“历史包袱”和“精神包袱”,认为“源远流长”不过是一件俗不可耐的古装服饰,势必“孕育不了新的文化”,由此推论出中华传统文化只能如陈列品般毫无可用之处的荒谬论断,从而使其堕入自我否定的虚无深渊。
  (二)虚无中国革命文化:散播“英雄无功论”“革命破坏说”
  中国革命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中国革命事业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和独特精神财富。回首过去,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革命奋斗史,而革命文化也正是在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并成为激励广大中华儿女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内生动力。审视现实,虽然中国已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但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以“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为核心的井冈山精神、以“不怕牺牲、百折不挠”为核心的长征精神,仍然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要義,是筑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土壤,需要我们备加珍惜。
  但是,近年来,一些文化虚无主义者却打着“寻找历史真相”的幌子,消费红色文化经典,诋毁英雄人物形象,颠覆革命历史评价,意图动摇人民群众对待中国革命文化的基本立场。一方面,他们恶意散播“英雄无功论”,否认革命英雄的历史功绩。历史学家龚书铎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3]402文化虚无主义亦是如此,他们也并非对革命文化完全虚无,其选择虚无的往往是那些支撑我国文化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史实和人物,“但对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则不虚无,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颂德”[3]402。譬如:他们丑化“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雷锋、邱少云等英雄先烈,戏谑调侃革命烈士的大无畏精神和保卫国家的英雄壮举。并且,他们还假借“反思历史”之名,主张替汪精卫等大汉奸伸冤,疾呼他们的卖国行径其实是在“曲线救国”,以图谋挑战中国革命文化的权威。另一方面,他们肆意传扬“革命破坏说”,否认革命所带来的进步意义。“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4],是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但在文化虚无主义者看来,中国革命却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悲剧,只有破坏之能,而无建设之功。他们认为所谓的革命道路就是“投机路线”,革命理论就是“极左教条”,革命精神就是“压抑个性”,革命文化就是“流血牺牲”。他们还把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绝对对立,漠视革命给现代化带来的文化启蒙作用,反而断言是革命阻碍了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进程,将革命斥为引发社会动荡、阻挡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以伺机倡导“革命不如改革,改革不如改良”的错误思想,旨在将中国拉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   (三)虚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挑战党的文化领导权,弱化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优势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新中国70多年来的建设、改革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它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的精髓要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来源。它既实现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注入了创造活力。可以说,正是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改革成效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质言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立足当下、走向未来,务必加倍珍视且亟待大力弘扬的智慧结晶。
  然而,目前在我国思想文化界不时泛起的文化虚无主义,却使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遭遇阻力。这是因为,文化虚无主义者的惯用伎俩就是通过“把我们党、我们国家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诱使人们跟着他们的魔笛起舞”[2]208,以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方面,他们深知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拓者和践行者,从而千方百计地对其进行贬抑和指责,不断挑战党文化领导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首先,他们弃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伟大史实于不顾,反而避实扬虚,谎称党的领导实质就是强权专制,进而破坏党文化领导权的群众基础。其次,他们精心挑选历史文化中的个别细节,刻意放大毛泽东晚年的思想错误,企图借题发挥,将“文革”十年浩劫归咎于党的文化领导力不足,从而削弱党文化领导权的合法地位。最后,他们全然无视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力图通过截断两个时期文化的内在联系来制造文化矛盾,把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说成是“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以期离散我国改革前后一以贯之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另一方面,他们明晰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须臾离不开强而有力的制度保障,故而绞尽脑汁地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妖魔化,以弱化其制度优势。众所周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而设计的具有强大优势的先进制度,但文化虚无主义者却站在资产阶级的价值立场,向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大肆泼投脏水。譬如:他们知晓我国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5],故而有意对西方派别林立、邦属各异的攻击和掣肘闭口不谈,始终执着地抓住“自由”“平等”“人权”等字眼,公然挑釁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借此攻击和污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建立在集权主义的基础上,严重抑制了公民的个人文化权利和精神文化诉求。事实上,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为其标榜个人至上的价值取向、兜售西方文化制度制造舆论和契机。
  二、负面效应:文化虚无主义的现实危害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不仅经济建设领域内各种矛盾不断涌现与叠加,意识形态领域内也面临着多元化的挑战与危机。其中,文化虚无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典型代表,在我国渐呈日盛之势,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不良影响,这无疑给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和破坏。
  (一)去“历史化”:消解我国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
  历史是一部苍茫的大书,虽然记录着纷繁复杂的内容,偶尔呈现出乱象丛生的图景,但却始终具有反思过去、隐喻现实、展望未来的重大意义。而自诩历史解读者和评论家的文化虚无主义者们,则时常借同历史对话之名,行去历史真相之实,将回到历史深处的反思演变为一场驱逐历史的阴谋。正如习近平所警示的:“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6]其险恶目的在于使中华民族丧失历史自信,进而消解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
  一个没有自己历史的民族,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体,没有任何自豪感和荣誉感可言,更没有维系文化认同的根底。因此,文化虚无主义者们不断模糊历史发展的规律与主线,持续扰乱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与理解。一方面,他们主张从唯心史观出发,不承认任何历史事实,只承认精神与意识的作用。其所言强调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可知性,而所行却蕴含着虚构历史规律的明显举动。企图将历史本身滞留于主观判断和想象,使历史规律在主观话语围剿下飘忽不定,并“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7],以从本体论上实现其历史虚无之目的。另一方面,他们热衷从历史偶然性出发,对历史文化进行过滤和筛选,任意剪裁与拼接,屡屡以偏概全、以古况今地加以阐释,以达到简化、压缩直至吞没历史文化的目的。正如列宁曾指出的:“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又或者有纯粹的消极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8]
  (二)去“思想化”:瓦解我国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何种文化强国与坚持怎样的指导思想密切相关。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9]“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10]这些重要论述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虚无主义者妄图从思想上彻底瓦解我国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质,其矛头对准了处于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以期能够釜底抽薪。一方面,他们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以捣毁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灯塔。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已然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就是资本拜物教的现实呈现,其在资本利益裹挟下的文化扩张本性,使其从未真正关切过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并终将导致西方社会陷入文化危机。然而,文化虚无主义者却拒绝承认这一科学论断,他们否认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文化的伟大超越,而将西方文化奉为“圭臬”,相继抛出马克思主义“空想论”“过时论”,甚至将其诬蔑为是一种异端邪说,并叫嚷在这种思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亟须“西方文明的救赎”。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消蚀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摧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对一个国家最致命的打击莫过于使其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无所适从,出现精神贫血,堕入信仰虚空。当前,正是文化虚无主义的强势围攻,造成了我国一些民众信仰之厦坍塌、立场之锚失控。并且,这种现象在党内政治生活领域也不鲜见,突出表现为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缺失,认为共产主义理想只是幻想,进而不信马列信鬼神。更有甚者,在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原则问题上,态度暧昧、不敢亮剑,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并最终蜕化变质,堕落为腐败分子。可见,如若不能阻遏文化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侵袭,我们共筑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就会受到极大破坏。   (三)实践匡正:全面铲除文化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
  文化虚无主义者擅于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来贬斥社会主义、毁谤马克思主义,以期达到削弱我国文化自信的目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从理论和方法上揭露其错误实质,还要从实践着手,充分认识文化虚无主义呈现出的新情况、新特征,精准发力、立破结合,全面铲除文化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其一,坚守网络文化阵地。互联网虽然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也为文化虚无主义思潮走进社会大众生活提供了便利。因而,习近平明确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路文化”[1]337。针对网络上出现的文化虚无主义言论,务必及时反击,解疑释惑、正本清源、引导群众,以防止错误思潮持续发酵。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各大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的带头作用,妥善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全方位抢占网络空间的舆论高地,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使文化虚无主义无处容身。其二,构建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既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主动仗。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引领力和感召力,从而切实提升我国话语的解释力和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发扬好中国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底气,使其自觉解蔽文化虚无主义炮制的假象。其三,广泛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曲解和篡改我国历史文化是文化虚无主义者的惯常做法。因此,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科学地研究和宣传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又要采取更丰富的教育方法,搭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教育内容、强化教育效果,从而不给文化虚无主义思潮蔓延留有任何可乘之機。其四,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文艺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正如习近平所说:“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1]350因此,必须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秉持“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的创作要求,努力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以鼓舞人心、启迪智慧、增强自信,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艺蓬勃发展,成为防止文化虚无主义滋生的坚强堡垒。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李菱.如何看待中国当代社会思潮及影响[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列宁全集:第3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7.
  [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05.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3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8]列宁全集:第2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4.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
  [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58.
  [14]列宁全集:第1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2.
  【责任编辑:雨 蕙】
其他文献
摘 要:协调与衔接分指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协调是基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而要求党内法规具有“合法性”;衔接是基于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强调党规与国法动态调整过程的系统性、连贯性。“单向协调”与“双向衔接”是处理党规国法关系的基本遵循,前者指党规在内容上不与国法相抵触,后者指党规在制度上同国法相互承接。实现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协调与衔接应根据功能适当原则,在合理划定立法与立规界限的基础上
摘 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叙事体系,“共同价值”表明了其在历史必然中应然出场的叙事缘由、超越西方现代性并重构现代性的叙事实质以及坚持意识形态守正与创新的叙事特征。从“共同价值”产生的叙事缘由来看,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一体化进程中,“共同价值”的产生顺应了人类相互连接、共同交往的发展要求,并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与伦理正当性的基础上,指引现代性世界协作共进,证明了其出场的必然性与应然性;从叙事
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根植于其初心使命和自
期刊
不断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守正创新是开创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的重要准则,也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辩证体。守正是坚守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方向,而创新则是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摘 要:话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空间性是以其空间面向为前提条件的,它标示了话语生产的实践范围,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社会化象征、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破伪呈真的直接传达。空间呈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在功能阐释、理解框架和竞争产物三个方面的本质规定,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空间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结构转向,是基于关系重塑、场景革命、传播生态的三维展开。空
文化模式是由文化内核和文化外壳组合形成的系统。生物进化理论与系统突变理论也可以用于解释文化突变。从中国近现代文化突变的几个节点可以看出全局性公共危机是造成文化突变的外力,将促使文化模式的转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的文化突变包括:形成以“隔离”为基础的团体文化、回归基于独处的内省文化、转向基于联系的和解文化、走向基于辩证的兼收文化、产生颇具后现代特色的创新文化。文化突变主要是进化,但是也会有文化基因“返祖”,突变结果有可能是良性突变,也可能产生“恶性突变”现象。在危机治理中应加强对文化变迁的引导,固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一个情感先于事实、舆论优于真相、观点胜于逻辑的“后真相”时代悄然来临,以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为样态的“竞争性真相”纷纷登场,为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思潮的潜滋暗长、变动不居提供沃土与温床。针对“后真相”时代多元社会思潮的“真相”合谋态势,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积极廓清真相;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引导,交锋澄清真相;提高防范
古民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历史遗存的文化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大致可以从渊源和内容两个维度来分析古民居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从渊源维度上来看,包括古民居原先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后来附加于古民居的人和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从内容维度上来看,主要包括古色、绿色、红色三个方面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探索打好案例选取、问题导向、体验学习、智慧课堂紧密结合的组合拳,努力推动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就三民主义青年团成为全国抗日青年的统一组织,进行了协商、谈判。在这个过程中,中共中央和长江局统一了党内对青年运动的指导思想,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抗日青年统一战线的方针。囯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认为共产党会钻进三青团搞团中团,因此,坚决不同意共产党员加入三青团。尽管共产党作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国民党坚持错误立场,致使全国抗日青年统一战线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高职院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引领学生以史为鉴,提高高职学生政治站位,让学生认识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做到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党史教育与专业教育、营造氛围与党史学习、学史活动与弘志励行“四个结合”,不断增强高职学生政治素养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