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裁判文书公开制度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cfje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构建对强化司法权威、建立职业法官队伍、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裁判文书公开范围窄、方式单一以及缺乏必要的救济机制等都影响着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功能发挥。文章旨在探讨相关措施来完善我国裁判文书公开制度。
   一、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
   审判公开制度是维护司法公正与权威的重要保障。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明文规定的特殊情况以外,一律公开进行。”《民事诉讼法》第134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由此可以看出,审判公开没有涉及裁判文书公开。然而,“裁判文书对于推动整个司法改革,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排解和吸附纷争,执行、阐释和创设法律,体现和培养法官素质,而且由于它浓缩了诉讼程序制度、司法制度以及构成司法制度运作环境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因此成为窥探一国司法制度和法律文化的窗口。”裁判文书作为法院审理结果的载体,其公开对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法律设置审判公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司法公正。“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能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因此,笔者认为裁判文书公开是审判公开的内在要求与应有内涵,裁判文书公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二、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功能
   1.规范司法行为,强化司法权威。裁判文书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结果,裁判文书的公开有利于司法工作的透明与司法公正的实现。审判权作为一种司法权力,应有相关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而且存在,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裁判文书公开一方面可以使当事人监督法官适用法律的过程,增强他们对于法院裁判的认同;另一方面可以督促法院在具体的审判活动中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树立法院在民众中的形象,强化司法权威。
   2.有利于建立职业法官队伍。职业法官不仅要精通现行法律制度,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裁判文书是法官适用法律而做出的审理结果,其不仅体现了法官的法律功底,更能反映其职业道德修养。
   3.有利于普法教育,推动法制建设。诉讼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法制教育的作用。法院的审判活动可以使当事人和旁听人员了解有关法律。在有条件的地方,网上公开更裁判文书能让广大民众知晓相关法律,这对于我国法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裁判文书公开的内容、范围与方式
   2011年新《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增加裁判文书公开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我国立法机关重视裁判文书的功能,即有利于实现司法监督与司法公正。该草案又进一步明确裁判文书中需载明裁判所依据的理由以及裁判结果。关于裁判理由的公开,大多数学者都是持赞同态度的。因为“理由是判决的灵魂,查阅一个不写明理由的判决,等于使用没有灵魂的躯体”,“陈述判决理由是公平的精髓”。因为裁判文书不仅承载着裁断诉讼利益的功能,更承载着展示司法公正与权威的功能。
   司法实践中,裁判文书公开的范围比较狭窄,仅仅限于裁判文书的基本事项,且大都写的较为笼统。裁判文书也仅仅是对当事人公开,还没有对普通民众公开。裁判文书的公开一般采取书面方式,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也发展得有声有色,如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早就积极推进裁判文书网络公开的施行。
   四、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完善
   审判公开是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裁判文书公开是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尚有些不足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鉴于裁判文书所涵盖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应重点公开裁判文书所认定的事实以及裁判理由。裁判文书所认定事实的公开有利于当事人了解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而裁判理由的公开则利于防止司法不公。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了在判决书中应写明判决理由,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写的较为简略和抽象,让人有“雾里看花”的感觉。
   其次,立法应明确规定裁判文书公开的范围。我国新民事诉讼法草案已经涉及到裁判文书公开的范围,但规定太笼统,没有明确必须公开的事项。裁判文书的公开应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凡是法无明文禁止的,尽量公开。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不公开时也要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最后,设置相关制度予以救济。裁判文书公开的对象主要包括两种:一是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二是社会公众。针对不同的公开对象,可采用不同的救济方式。对于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而言,裁判人员若没有及时的公开,规定他们可以向上级法院起诉或要求同级人民检察院行使检查监督权。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可以比照行政诉讼中有关政务公开的制度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傅郁林.民事裁判文书的功能与风格[J].中国社会科学,2000.
   [2][美]伯尔曼.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作者简介:李素贞(1987-),女,湘潭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诉诉法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了“新唯物主义”概念。本文探讨了他“新唯物主义”的内涵及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而实践唯物主义作为最能诠释其“新唯物主义”的称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变革意义。  关键词: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  一、唯物主义释义  要探讨新唯物主义,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当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常说中国发展速度和效率是基于三大红利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监狱是一种特殊的场域,它的黑暗、残暴、野蛮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监狱里的牢头狱霸更是让虐待欺负犯人更是旧式监狱本质育成的恶果。一、监狱的起源中国历史上对监狱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继续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是在新形势下体现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在总局党委书记隋凤富的工作报告中,加强党的建设被列为垦区建设的七条基本经验.加强
当代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而产生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特别是处在情绪体验比较强烈的时期,人生经验却相对较少,遇到挫折容易出现情绪障碍或者认知偏差,无法采取正确和健康的应对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在当前大学校园恋爱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遭遇恋爱挫折陷入心理危机状态的亦时有发生。  一、案例描述及分析  小刘(化名),男,21岁,某高校化学专业三年级学生。来自西部某省贫困地区,大一进校后表现积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