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STC理念的内涵
STC(School to Career)理念的内容和概念主要从美国的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产生并完善的,它脱胎于20世纪初的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STC理念从内容本质上讲是来源并发展于“生涯教育”理念、杜威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及“新职业主义”思想。[1] STC理念历经了诸如20世纪70年代的“生涯教育”运动和20世纪90年代的STW改革之类的运动以后,最后终于在21世纪可以初步形成新的思想。
STC理念承接STW(School to Work)并增加了新的含义包括关注学生本体发展,个体终身教育,课程整合方面以及如何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2]它强调让所有学生都“能发展对学习的热情,并为胜任高工资高技能的职业生涯、成为有贡献的公民以及个人和专业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3],它还强调职业教育应该能够为个体的生涯发展道路提供多种途径的选择,并且可以为学生的就业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做好充足的准备。它源自于美国现今职业教育的实施情况,是一种全新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
2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策略
2.1 从学生个体和社会需求出发,推行KAQ教育模式
从学生个体特点和社会需求方面出发,并且把培养具有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高级综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定位成人才目标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称为“KAQ模式”。
首先,在运用KAQ模式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社会需求,还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生涯发展。STC理念里最本质的思想内涵就是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生涯发展。STC理念是美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坚持“以生为本”为主要理念的代表,它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途径,并且这是符合现如今我国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学生的个体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STC理念的最终实现是并不矛盾的;STC理念还鼓励学生超越一对一单线的传统的校企合作形式,通过进行多种多样的以工作为本的项目实践,真正的参加工作和学习,并且可以在不确定性的真实工作环境里进行创造性决策,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更好的发展自己。
相比之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应该提倡“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的生涯发展。这不仅是为了使得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加人性化,还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能够产生规划意识,加强自己的决策能力,并且对自己的生涯发展负责,清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类型,从事更具有就业竞争力的职业岗位[4],从学生特点出发,解决学生的自身就业难题。
2.2 在实行产学合作的同时,要注意避免订单式培养的狭隘性
STC理念强调建立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新型合作关系是一种以劳动力发展为主的战略,不仅局限于具体的活动项目中,还要通过协调企业资源为教育发展服务。目前,我国在“就业导向”政策下实行校企联合办学。企业通过“预订”高职院校部分优秀专业的毕业生,形成“订单”式培养,学校接受用人单位的相关委托来培养学生。一方面,学校通过考查行业背景来设置专业,并且根据实际需求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提出需要,并且参与课程设置、确定人才培养标准以及制定评估政策。这种校企联合办学形式,有其自身的优点,可以提高就业率,这也是符合STC理念。但就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现状而言,要注意避免订单式培养的狭隘性。国内部分学者曾多次提到,“就业导向是国家的行为,而非教育的选择。”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应该从教育本身的目的出发而不仅仅是为了暂时的就业率。
2.3 实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实施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是全世界发达国家的一贯做法。在一些就业岗位要求上,不论学历是什么只要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不能就业。美国STC理念的实践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学术标准是参照“标准化运动”而设立的,职业教育的项目开发和设计标准也是围绕职业群体进行的。我国虽然已经实施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还建立了相应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的机构,但是仍然存在以下诸多问题:(1)发展滞后,高级职业技术人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部分高职院校受“就业导向”政策的影响只重视学历学位,不重视职业资格证书;(3)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识程度比较低,不认真履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现象严重。因此,政府机构应该加强管理,加大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力度。
2.4 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从STC的终身教育理念出发,为了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我国需要改革现有只有大专学历的高职教育体系,建立完整的从大专到本科再到研究生学历的教育体系。
3 结语
因此,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而言,“就业导向”政策只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选择,但我们必须而且应该以一种更加超前的眼光看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一种更加负责任的心态重新审视职业教育问题。在21世纪,人力资源代替其他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世界各国对于共同关注人力资源开发的课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高校教育的热点问题包括对于个人生涯发展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立即就业情况,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终身持续发展。当然,STC理念适合美国国情,我们不能依葫芦画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定位还需要通过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逐步摸索产生。
参考文献
[1] 付雪凌.STC:21世纪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 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6.
[3] Bonnie-Marie and doughty-Jenkins. Perspectives of School-to-Career Programs[J].Techniques:Connecting Education and careers,2005(7):36239.
[4]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