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成功心理给孩子插上翅膀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功心理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激发孩子的成功心理,就如同给孩子插上了高飞的翅膀,可以实现其人生更高更远的目标。成功心理学认为,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一个人的潜能。对于缺少主动学习精神的孩子,老师总是将其原因归结于学习习惯问题,其实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象,真正的原因是这种孩子缺少成功的激励,更缺少成功心理的内在动力。成功是多层次的,每一个人都具备成功的潜能,也都存在自身发展的优势。孩子成功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与因材施教密不可分。
  〔关键词〕孩子;成功心理;激发;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010-03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也常常接触到一些家长因为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而苦恼。但是,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不爱学习呢?不少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是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存在问题,甚至怀疑孩子的智商有问题。其实,孩子不想学、不爱学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缺少成功心理的激励。
  
  一、成功心理是孩子学习的持久动力
  
  其实,人生下来都是爱学习的,学习是人的一种求生本能。从小到大,人要学会许多东西。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从认知到逐渐适应的过程。一部人类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的学习史、探索史、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史。
  我们对孩子小时候总是夸奖的。从孩子学习说话、学会走路、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到学会玩玩具、滑滑梯、荡秋千、骑小自行车,都伴随着大人的鼓励和夸奖,孩子也表现出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候,我们很少遇到孩子不爱学、不想学的情况。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孩子不想学、不爱学的现象了呢?是孩子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后。这时候有了单位时间内的学习任务,有了完成学习任务的压力,有了孩子之间学习成绩的横向比较,于是孩子受到的鼓励和夸奖渐渐少了,批评和指责渐渐多了,在批评和指责与日俱增的同时,孩子对自己学习力的自信与日递减,二者呈反向变化。
  既然如此,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少批评多鼓励来提高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告诉他(她)“你能行”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呢?这样做也许对某些孩子能产生激励效果,但不能解决全部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因为孩子学习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上,而在于他得不到成功的内在心理激励。想想孩子小的时候,学走路、学吃饭、学穿衣、学玩玩具……是一个个的成功让孩子对技能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大。但是上学以后,技能学习的比重相对少了,知识学习的比重迅速增大,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复杂,成功变得不那么容易,要经过较长时间努力才能得到。而且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由个体到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学习能力有了比较,即使自己感觉学习成功了,在家长和老师的横向比较中也未必得到认可,成功的心理激励作用渐渐减少,孩子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心也自然表现出相应的下降,久而久之,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就会很难恢复。
  由此可见,孩子爱学不爱学,想学不想学,说到底是成功心理在起作用。自信是成功心理的外在表现。当孩子许久都未得到成功心理体验的刺激,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或努力产生了怀疑,就会产生不自信。孩子不爱学习,并不是他(她)真的不爱学习了,而是他(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发生怀疑,他(她)的成功心理被失败心理所代替。在这种时候,家长和老师要求孩子学习的外在压力越大,孩子的逆反心理越严重,孩子不爱学、不想学的情况也就越严重。
  我们常常给孩子们讲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以激发孩子刻苦学习的精神,结果效果各异。孰不知“头悬梁”“锥刺股”都是故事中的学者主动所为,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行为,是他们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谋取成功的心理激励而产生的结果,而非完全由外力教育所致。由此而言,一个人做事离不开其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来自于人的意识。当你非常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即使存在阻力,存在障碍,你都会想方设法克服阻力,排除障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的成功积累,也是伴随成功心理一次次体验的过程,孩子们从每一次自我成功中获得心理激励,这种成功心理激励产生的兴奋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又会让孩子们去主动追求下一个成功。
  所以,成功心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努力激发孩子的成功心理,成功心理才是让孩子主动学习、产生刻苦精神的源动力。
  
  二、帮助孩子成功
  
  成功心理学认为,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一个人的潜能,这与我们中的许多人对于成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些对孩子表现不满意且经常持批评态度的家长和老师认识中的“成功”,往往只有不断追高的成绩。孰不知,成功是多层次的。考试优秀是一种成功,取得竞赛好成绩是成功,考入一所心仪的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是成功。但是,正确回答了一次课堂提问,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做了一份自己满意的作业,考试成绩较前有所提高,学会了一种新的技能,这也都是成功。成功,就是突破了自我,超过了原来的自己,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发挥。这种突破多了,成功多了,自然就有了一份持久的自信和学习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人生中的大成功,无一不是由一个个的小成功铺垫起来的。
  师者的职责,就是为自己的学生搭建其获取成功的平台,铺设其通向成功的阶梯。如果我们不能使孩子获得哪怕是一点点成功,那就是师者的失职。只有不断创造出使孩子获得持续成功的机会,使之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快乐、满足、骄傲和幸福的心理体验,继而产生再度争取成功的内在冲动,并最终从成功中获得做人的尊严,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成功心理,逐渐使成功成为他(她)的一种习惯。当孩子习惯于成功(当然是各种标的的成功),当成功变为孩子的一种常态时,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自信、勇敢、坚毅、刻苦、主动,都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原因不是别的,是成功心理的内在激励机制发挥了作用。
  所以,家长和老师与其去批评和指责孩子的不成功,不如去帮助孩子获取成功。随着孩子们从一次成功走向更多成功、从小成功走向更大成功,教育也就从外来输入转向了内在需求,“输血”变成了“造血”,内在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习成为自觉行为。
  也许有人会说,让孩子习惯于成功,会不会使他们心理脆弱,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呢?通常不会。因为激励他(她)获得成功的动力来自于他(她)内心的渴望和冲动,以往的成功已经建立起他(她)对自身能力的较好把握和较高的自信心。如前所述,当你非常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即使存在阻力,存在障碍,遭遇多次挫折,你都会想方设法克服阻力,排除障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许也会有孩子在遭遇连续失败或一次重大的、关键性失败后,表现得很沮丧,自信心也下降了,这时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想方设法、创造一切必要条件让孩子再次获得成功,使其成功心理重新得到激发。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中,都应该努力为孩子建立起这样的激励平台。从这一点上说,教育的意义决不是批评、责骂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激励成功。
  
  三、通过激发成功心理将孩子的潜能转变为优势
  
  成功来自于优势。什么是优势?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做一件事比其他的人做得都好。一个人做自己有优势的事情,自然容易获得成功。那些获得成功的人,都是先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然后把自己的优势做强做大,直至形成独特竞争优势,方取得成功。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
  孩子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学习中的自信力,很大程度上是他(她)还没有发现或意识到自己的优势,自然也就谈不上发挥优势,获取成功。师者、为人父母者,要善于发现隐藏于孩子自身中的优势,并激发出他(她)的优势,然后因势利导,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发现孩子的优势并不难:当孩子看到别人在做某件事时,会表示出不屑一顾或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当孩子无师自通地做成了某件事情;当孩子在得到你的表扬时表示下一次会做得更好;当你为孩子提供一个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时,他(她)表现得十分出色;当孩子对某一类事情表现出一反常态的关心、用心时,那也许就是他(她)的优势所在。
  优势通常是天生的。在天生优势的基础上创造成功,远比白手起家要容易得多,孩子获得成功的机率也会大得多。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发现孩子的优势,采用正确的方式予以激发,然后引导其走向成功,要比苦口婆心讲一些“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劝其刻苦学习以提高自己较差的学习成绩,效果要好得多。所以,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方能出效果,成功心理的激发,要因势而为。
  在成功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来揭示其思想的精髓:为了和人类一样聪明,森林里的动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开学典礼的第一天,来了许多动物,有小鸡、小鸭、小鸟,还有小兔、小山羊、小松鼠。学校为小动物们开设了五门课程:唱歌、跳舞、跑步、爬山和游泳。当老师宣布,今天上跑步课时,小兔子兴奋地一口气在体育场地上跑了一个来回,并自豪地说:我能做好我天生就喜欢做的事!而再看看其他小动物,有噘着嘴的,有搭着脸的。放学后,小兔回到家对妈妈说,这个学校真棒!我太喜欢了。第二天一大早,小兔子蹦蹦跳跳来到学校。老师宣布,今天上游泳课,小鸭兴奋地一下子跳进了水里。小兔一见傻了眼,天生恐水,祖上从来没人会游泳。其他小动物更没了招。接下来,第三天是唱歌课,第四天是爬山课……以后发生的情况,便可以猜到了,学校里每一天的课程,小动物们总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这个寓言故事诠释了成功心理学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不能让猪去唱歌,兔子学游泳”。要成功,小兔子就应跑步,小鸭子就该游泳,小松鼠就得爬树。
  帮助孩子成功,是激发孩子的成功心理,建立起孩子学习进步的内在激励机制的一种积极的方法。而相对容易取得的成功,是孩子做自己有优势的事情。有优势,就会有兴趣,就会产生动力,就会不断得到成功的激励,就会有自信走向更大的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的优势不明显,或者表现为各个方面都不如人,然而这些孩子绝非没有优势,只是尚未激发出来。优势处于潜在形态,在适当的时候、存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也许他(她)们的优势会突然爆发出来。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成功心理的激励作用,会有助于发现孩子们的优势,会促使这种潜在的优势加快转化为现实的优势。因此,努力去发现孩子的潜力,创建优势,使之获取成功,是师者和父母对孩子施予教育的正确所为。
  
  参考文献:
  [1][美]马库斯·白金汉、唐纳德·克利夫顿.现在,发现你的优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马成功编译.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之心态的激励.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查尔斯·哈奈尔.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4]吴舒丹.知识价值的本质与计量.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电邮:zyhsl8002@sina.com)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一、第一阶段咨询:收集资料,心理诊断(一)基本资料罗俊(化名),男,19岁,高三学生。罗俊自幼行为规矩,做事小心谨慎,缺乏决断力,人际关系一般,朋友很少,自小不太和朋友有深入的交流。在公共场
作者详细介绍了上海申办2010世博会的选址概念性规划以及的主题,并进一步指出上海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多样性使之具有独特的申办条件,申办世博会对上海这座城市乃至中国城市发展
文章对包头市林业生态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头市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头市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积极有效的措施。
【摘要】新闻标题是对文章最有价值的内容的浓缩、概括和提炼,一则好标题不仅能够增强新闻本身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还能延长读者在报纸版面上的“停留”时间。由此可见,好的标题制作对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性。  【关键词】读题时代 标题 吸引眼球    现代新闻传媒高度发达,人们面对的是一个浪花翻卷的信息海洋,再加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仔细阅读每一条新闻,很多人都是先看新闻的标题,有兴趣的就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提及艾滋病,很多学生都会感觉它离我们很远;当我们提及艾滋病人,往往一些学生会感到害怕、恐惧,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他们道德败坏进而歧视他们。我们曾对我校
'红色年代'是成都有名的酒吧,酒吧所在的大楼此前是烂尾楼.从烂尾楼到火红的'红色年代',都市活力得到复兴.运作,而不是设计.成功的空间运作,源于刘家琨的&#3
〔关键词〕教学案例;学会生活    一、案例教学及其独特魅力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关乎案例教学成败的就是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对教学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包含有
期刊
近些年我国住宅产业正日趋兴盛,规模宏大的住宅建设,也推进了住区规划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概要地从理念、人本、功能、生态和文化等视角,作趋向性的回顾和评述.
灾难性新闻固其具有重大性、突发性、灾难性、连续性、震憾性、刺激性等特点,往往会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处理重大灾难性新闻,媒体的“个性特质”是决定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