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考试是谁?朱熹答……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8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中小学校长与家长云集的座谈会,主题当然是教育,围绕教育理念和考试的话题,双方不知不觉分成两派,为考试制度辩护者有之,针锋相对的亦有之,讨论很是理性,最后虽无定论,但对考试在人才选拔方面所起的作用,持异议者确实不多。
  要论考试制度之悠久,中国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上千年的时间里,考试成为学霸们实现个人目标的最佳途径,据说连英国的文官考试,都受到中国科举的影响,真相如何且不论,但考试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大概是没有其他物事可以比拟的。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应试者对待考试大约都是一副又爱又恨的心态,能够超然处之的,着实为数不多。中国的科举考试虽说源于隋唐,但在唐代,科举仅是出身的一个途径,当时的考试制度并不完备,德才兼具也成了一个虚无的标准,众多士子仅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为目标,甚至不乏写传奇小说献给主考官混个脸熟,美其名曰“温卷”的,这样的制度之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想而知。到了五代时期,因为战乱,科举时有时无,人才培养更是无从谈起,直至宋代,科举考试,才日渐严格。有宋一代,人才迭出,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有着很高关联度的。
  唐代的科举,是一年一次的,人力物力消耗很大,到了宋英宗年间,正式把科举定为三年一次,频率降低了,难度自然也增大了,最终能够通过考试的,当然不会是平庸无能之辈,熟读儒家经典,能写一手好文章,公共场合应对自如,标准之高,不下于今天任何一种重要考试,自此以后,科举三年一次,就成了惯例,一直延续到清末。
  宋代以文立国,众多的朝廷重臣,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而来,道德文章俱优,今天在语文教材里能见到的宋代名家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都经过科举考试的几轮淬火,野无遗才,诚非虚言,当时考试的标准如何,由此可见一斑。
  参加过科举考试,后来又成为考官的欧阳修,在宋代科举考试史上,就是典型的正能量传播者。欧阳修年幼失怙,和母亲相依为命,好在他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在沙地上用芦苇杆画字,教欧阳修学习,他十多岁就开始应举,两次落榜,22岁那年,欧阳修以骄人的成绩,连中两元,殿试虽然未夺魁,也顺利通过,可谓年少成名。
  这样一位完全凭学识能力登上历史舞台的学霸,多年后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科举考官,他的选拔宗旨,是要洗革文风,去除旧弊,就在嘉佑二年的这次考试中,欧阳修一网捞上了好几条大鱼,22岁的苏轼,18岁的苏辙,还有38岁的曾巩。后世人们排列的“唐宋八大家”,这一场考试就出现了数个,加上陪同考试的苏洵,占了半壁江山。
  这场考试还有一个小插曲,让后人品咂了好多遍。考试中照例要写文章,文章好坏,一在于立论,二在于论证精彩。苏轼在考试里用了一个很独特的例子,遍读经典的考官欧阳修都没有听说过。等考试结束,欧阳修竟然亲自跑去问苏轼,可见他好学的程度。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欧阳修问道:你试卷中举的这个案例从何而来?苏东坡回答得很简单:我猜的。
  欧阳修大惊,对苏轼此举赞不绝口。这样的故事大概是真的,也只有可能发生在欧阳修与苏轼身上,如果换一个古板的考官,历史也许就改变了。
  宋代科举考试的严谨之处,还体现在“糊名制度”,这是最初意义上的试卷密封制,考官不能私自拆开,这一下,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得到了最大保证。苏轼多年后也成了考官,他的一位学生很是出色,看卷的时候,苏轼觉得取中的一份卷子,是这位学生的,然而考试结束唱名之际,这位学生竟然落榜了,苏轼为之懊恼终身。然而,就是凭着这样的严谨和公平公正,宋代的科举考试,才成为了真正的抡才大典。通过考试的宋代大臣,即便是臭名卓著的蔡京、秦桧,乃至亡国宰相贾似道,不可否认都是才学出众的。
  对于考试制度能否选拔人才的怀疑,宋代人也不是没有过,面对这种质疑,理学名家朱熹的回答,是能够超越时代的:通过考试的,未必都有真本事;但是学问到家了,是一定能通过考试的。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当被问起自己的专业,你通常会如何回答?  怎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自己的“专业”故事?  清华大学的几位同学介绍专业,十分幽默。  自动化系≠洗衣机系  同学你学什么的?我学自动化的。什么自动化?电气工程自动化?机械工程自动化?额,就是自动化。自动化是学什么的?……哦,就是,修洗衣机的。  那自动化系究竟在学什么呢?  大一一上来,映入眼帘的除了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工程制图这工科三件套之外,我们还要
遍地园林的苏州,闹市中却坐落着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校园。从青砖黛瓦突然步入红砖拱券,跨度大得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苏大的前身是东吴大学。百年的时光流转,苏州园林的古典意境,欧洲哥特式建筑的装饰语汇,以及建成不久的现代建筑,在苏大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逐渐融为一体。  在这样的校园里,我成了建筑专业的一名学生。四年之中,我无时无刻不在体味着建筑的美。漫步校园,我常常驻足流连,从文星阁到钟楼广场,数百
“你毕业后想从事什么工作?”我问我的博士生小刘。  “我想去外资企业从事研发。”小刘回答。  “那你做实验为啥不听指挥?”我瞪大了眼晴。 一意孤行行不通 我对小刘说:我在意的倒不是你浪费仪器和试 剂,而是浪费你自己的时间!博士论文要有一定的主题  小刘刚开始跟我读博时,我让他在上课之余到 和框架,你脱离了主题和框架,东打一枪,西打一炮, 我办公室调研文献。但有几次我发现,他坐在电脑前 那能行吗?以
6~36个月儿童都能穿的衣服Petit Pli。英國皇家艺术学院Ryan Mario Yashin设计。
2005年的夏天,  在美国纽约州Albany举行的全球脑机接口数据分析大赛中,  我国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  超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第一名。  自此,中国的脑机接口研究也取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我们将能看到生物体和数字技术结合的智能生物?  如今,各路人工智能人马大战江湖,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已经被认为可以深度模仿人脑的思维方式,在很多领域
2018年8月6日晚, 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在杭州隆重举行。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袁由敏设计团队创作的作品“潮涌”,被组委会最终正式确定为杭州亚运会会徽。  亚运会是公众关注的体育文化盛事,赋予亚运会会徽丰富内涵,得到社会公众认同,讲好杭州故事,是袁教授会徽设计的基本初衷。经过长时间调研、分析,他最终将关键词锁定为四个字:“钱江潮水”。  钱江潮水几乎是杭州独有的千古奇观。纵览世界,大江、
“00后”新同学来了,他们学什么专业?在高校迎新现场,不仅有文史哲、数理化等院系,还有众多“实验班”“实验学院”和“书院”等。为营造热烈氛围,高校十八般武艺竞相登场,合影、慢递和吉祥物等等。  1.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报到现场  2.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院(文科)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兴趣浓厚、志向远大、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  3.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也是北林2018
在中国传媒大学,每一栋楼都有编号,从一到五十挨个标码。  二十四号楼处在学校的最南边儿,从南门进去,右拐,二百米就到了。  这栋四层小楼原本是学校的图书馆,二〇一二年气派的新图书馆建成后,崔永元与母校合作,  这里重新装修,成为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24号楼里有崔永元的口述历史团队从各地搜集的珍贵文本、影像资料,数字化的储存资料,可以进行系统、专业的研究。此外,这里还是一座小而美的博物馆。 
斯涅,“心怀?人生故事”创始人、瑜伽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是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创始人、纵横学堂人文教育项目联合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瑜伽与东方文化》课程教师。曾就职于美国著名社会创新中心Ashoka、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机构。  一所大学,从其设计理念到各个细节,也许都要追溯到那几个最根本的问题: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
每个大学生都会有和大学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在图书馆为理想奋斗的记忆,在体育馆挥汗如雨的记忆,在如诗如画的教学楼前晨读的记忆,在艺术馆里欣赏让人赞叹不已的藏品的记忆,在实验室里因成果而欢呼的记忆。每个大学校园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大学校园的独特感情。  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有36所高校积极参与。活动在中国大学生网(www.chinacampus.org)设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