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13年回顾分析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3例女性IC/BPS患者的病例资料。77例行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A组),年龄(56.0±4.1)岁,治疗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为(9.4±0.9)分,排尿次数为(47.9±11.2)次,O'Leary-Saint症状评分(OSS)为(34.3±1.7)分,生活质量评分(QOL)为(5.3±0.6)分;76例行膀胱水扩张及透明质酸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B组),年龄(58.0±3.3)岁,治疗前VAS为(9.2±0.8),排尿次数为(45.8±11.2)次,OSS为(34.7±1.5)分,QOL为(5.4±0.6)分。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后1周以及1、3、6、12个月的VAS、排尿日记、OSS、QOL。

结果

A组治疗后1周VAS为(2.2±1.9)分、排尿次数为(31.3±8.6)次、OSS为(19.2±6.3)分、QOL为(3.2±0.6)分;治疗后1个月VAS为(4.1±1.8)分、排尿次数为(34.8±9.3)次、OSS为(25.1±4.4)分、QOL为(3.5±0.8)分;治疗后3个月VAS为(8.1±1.2)分、排尿次数为(40.5±10.8)次、OSS为(31.3±2.5)分、QOL为(4.9±0.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个月的VAS[(8.8±1.1)分]、排尿次数[ (45.5±10.7)次]、OSS[(33.3±1.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OL[(5.2±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VAS[(9.2±0.8)分]、排尿次数[(47.8±11.8)次]、OSS[(34.5±1.4)分]、QOL[(5.4±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2例出现急性尿潴留,27例接受重复注射,28例失访。A组重复注射患者治疗后6个月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2个月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治疗后1周VAS为(3.9±1.7)分、排尿次数为(34.3±9.6)次、OSS为(19.4±6.2)分、QOL为(3.6±0.8)分;治疗后1个月VAS为(7.9±1.3)分、排尿次数为(40.5±10.5)次、OSS为(31.4±2.6)分、QOL为(4.7±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VAS[(9.3±0.9)分]、OSS[(35.1±1.1)分]、QOL[(5.5±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尿次数[(46.2±12.3)次]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的的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3例出现尿道感染,15例治疗后6个月因疗效不佳改行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退出观察组),31例失访。

结论

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是治疗IC/BPS的有效方法,单次剂量的平均作用时间是6个月,重复注射是有效的。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筛查有判别意义的临床指标。方法选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肾组织活检的2型糖尿病合并肾损害患者,按病理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DRD)组及NDRD合并DN组。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实验室数据,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入选207例2型糖尿病合并肾损害接受肾活检者,占我
目的调查ICU医护人员对重症患者谵妄管理要素的认知与实施现状,为促进谵妄管理的临床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协和医院2个综合ICU及3个专科ICU共197名医护人员进行谵妄管理要素的认知与实施调查。结果197名医护人员中,男性47名,女性150名;医生43名,护士154名;综合性ICU医护125名,专科ICU医护72名。ICU医护人员对谵妄管理中睡眠管理、早期活动、充分镇痛、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CL/RBBB)合并流出道室性早搏(PVC)心电图和消融靶点图特征,并比较与无CL/RBBB流出道PVC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7年6月成功行射频消融的8例CL/RBBB合并流出道PVC患者,根据束支传导阻滞形态分为两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组(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组(4例),同时每例患者匹配在同一部位消融成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戈利木单抗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选2010年9月9日—2011年8月5日确诊为AS患者,随机[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IVRS)]分为戈利木单抗组和安慰剂组。受试者每4周一次分别接受戈利木单抗50 mg或安慰剂皮下注射。从第24周开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戈利木单抗皮下注射直至第48周。主要疗效指标为第14周达到AS疗效评价标准20%改善(
目的探讨髓样相关蛋白8/14(MRP8/14)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5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66.4±8.5)岁;1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年龄(66.8±7.4)岁。根据年龄匹配正常人群150例,年龄(66.5±7.8)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中MRP8/14的表达情况。
目的探讨自制F4.8可视穿刺针联合输尿管通道鞘行超微经皮肾镜碎石术(microperc)治疗肾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3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11例。年龄28~67岁(49±14)岁。结石大小1.0~3.0 cm[(1.7±0.6)cm],CT值357~1 500 HU [(934.5±282.7) HU]。23例患者均全麻下行micr
目的探讨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Mayo 0~Ⅳ级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2例肾癌合并Mayo 0~Ⅳ级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2例,女10例。年龄2.5~84.0岁[(59.8 ±13.6)岁]。肾肿瘤位于右侧36例,左侧16例。肿瘤直径2.0~21.1 cm[(8.5±2.0)cm]。癌栓Mayo分级:0级12例,Ⅰ级11例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下尿路症状(LUTS)的特点。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伴有LUTS的PD患者,用改良Hoehn-Yahr(H-Y)分级评估运动障碍,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估LUTS,并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LUTS各症状患病率,并根据IPSS评分分类,分析不同分类患者的尿动力学特点。结果共64例患者纳入研究。男26例,女38例。年龄40~80岁[(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