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人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73G/C基因多态性与免疫相关性疾病易感性的关系:Meta分析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_SQ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在中国汉族人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 ) -173G/C基因多态性与免疫相关性疾病易感性的相关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CNKI、PubMed、EMbase和WOS数据库,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英文文献,应用Revman 5.3及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我们最终纳入9篇文献,其中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哮喘、贝赫切特综合征、伏格特-小柳-原田三氏综合征、成人斯蒂尔病、特应性皮炎等9种免疫相关性疾病。综合Meta分析显示MIF -173G/C与上述免疫相关性疾病之间存在相关性(隐性遗传模型:OR=1.92,95%CI:1.44~2.58;显性遗传模型:OR=1.44,95%CI: 1.28~1.61;等位基因模型:OR=1.34,95%CI:1.22~1.34;纯合子模型:OR=1.98,95%CI:1.51~2.60;杂合子模型:OR=1.24,95%CI:1.11~1.40;P均<0.01)。另外,以中国南、北方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北方人组中除杂合子模型外,隐性遗传模型(OR=2.03,95%CI:1.24~3.31)、显性遗传模型(OR=1.51,95%CI:1.24~1.83)、等位基因模型(OR=1.37,95%CI:1.22~1.54)以及纯合子模型(OR=2.08,95%CI:1.31~2.3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南方组的5种遗传模型(隐性遗传模型:OR=1.88,95%CI:1.31~2.69;显性遗传模型:OR=1.40,95%CI:1.22~1.61;等位基因模型:OR=1.29,95%CI:1.10~1.52;纯合子模型:OR=1.93,95%CI:1.38~2.71;杂合子模型:RR=1.19,95%CI:1.08~1.31;P均<0.05)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MIF -173G/C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病的易感基因。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黏液性上皮病变中的KRAS突变情况进行分析,探讨KRAS突变与子宫内膜黏液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病理科诊断的子宫内膜黏液性上皮病变43例,不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症10例,子宫内膜样癌12例。从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KRAS第2、3号外显子,并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突变情况。应用Fi
目的为了研究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C(PP2AC)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与疾病相关性,探讨其在小鼠脑中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成年野生型小鼠全身组织、不同年龄野生型小鼠脑组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正常人的额叶皮质,分别制作石蜡切片和提取组织蛋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P2AC在小鼠各年龄不同脑区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正常人脑样本中的表达;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P2AC在小鼠全身各器
目的探讨婴儿胸壁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少见病变的认识。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17年11月间5例婴儿胸壁错构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手术时年龄7个月8天至1岁8个月,但患儿均为生后即发现胸壁包块,男女比为4∶1,右侧与左侧比为4∶1,其中3例为单侧单发病变,2例为单侧多发病变。CT显示肋骨膨胀性及筛网样改
期刊
目的探讨弥漫浸润性胶质肿瘤中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及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热点突变情况及二者结合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至2014年手术的236例胶质瘤标本(WHOⅠ~Ⅳ级肿瘤分别为16、89、72和59例)中TERT基因启动子区(228位点和250位点)、IDH1(132密码子)和IDH2(172密码子)突变情况,分析这些突变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期刊
目的研究喉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SCC)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同仁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332例喉鳞状细胞癌(SCC)病理资料,包括303例普通型SCC及29例喉BSCC,回顾性分析其中29例喉BSCC(8.7%)临床病理学特点,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方法检
期刊
目的观察皮质下多灶状巨大灰质异位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手术切除的难治性癫痫病例共计3 000例中5例经病理确诊为皮质下多灶状巨大灰质异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3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8.6岁。5例患者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