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三种境界

来源 :摄影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做事学艺都要经过不同的阶段,学习摄影也有一个境界转换提升的过程,以个人的体悟,有三种境界:猛虎下山,突飞猛进,此一境,是为初境;车陷淤泥,滞步不前,此二境,是为困境;白鹅出瓶,返朴归真,此三境,是为化境。
  一、初境
  翻开摄影史,大多数的摄影大师都是偶然接触“魔盒”而至终身不悔,未摸照相机之前,觉得摄影是门极难驾驭的艺术,思之念之,至入门初学,时有清晰得意之作,顿生自豪欣喜之心,于是对摄影技术技巧极感兴趣,技艺一日千里,进步神速,这样一路下来,好像无难不解,无坚不克,自我感觉特好,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基本掌握了摄影的技能。
  一位摄影家说过,摄影是一门矛盾的艺术:它既简单得令人发笑,又复杂得使人不知所措,初学时容易,是由于只看到这矛盾的一个面,只是在主观上感觉得容易,并未真正深入下去。处于此种境界,认识的内容是肤浅的,掌握的技能是生硬的,对艺术的追求流于认知水平,未能把灵智贯注于艺术创作之中。从表面上看,充满激情,大有倾其毕生精力献身摄影的壮志,实则心意动荡浮躁,志高而弗远,气盛而散漫。在创作心理和行为上,时常流露出白大、白恋、白狂,不能确知自己的水平,也不能鉴认自己作品的价值,表现形式上爱去玩弄技巧,追新求异。稍有成绩便沾沾自喜;若参赛投稿屡试不中,更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怪评委编辑有目无珠,大有千里马不遇伯乐之感慨。
  就整个摄影艺术追求过程而言,初境仅是一种“过境”。尽管这种境界是稚幼、粗糙、不稳定的,它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危险的阶段:既是入门功夫,又是以后各境的基础。这时期很容易形成好的或坏的习惯,一旦成型,将延续下来贯穿整个艺术生涯,从而影响艺术境界的质量。一般说来,初境后期,有的经过一番折腾,静心省悟,猛然有了体会,便武火转文火,去浮躁,存诚心,气沉丹田,潜心修炼,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有的虚火长旺不下,心浮气高,不解艺术真谛,欲退不愿,欲进不能,只能做些皮面文章,沽浮名捞实利;有的本来就心意不诚,底气不足,经不起挫折,冷水淋头自然火灭心冷而退境,经此艺术进化,能实实在在上到上一个层次的,大略十之二三而已。
  二、困境
  困境似车陷淤泥,进退维谷,迷迷蒙蒙,而暗中却风聚云集,酝酿着一场暴风骤雨,因此,困境也是暴风雨前的沉闷,黎明前的黑暗。
  从入门一路行来,初境几乎铺满鲜花。正当洋洋得意之时,不觉间峰回路转,山穷水尽,烟雾弥漫,荆棘布道,障碍横陈。此时的摄影家,内心焦虑不安,徘徊踌躇,愁苦万允与初境作比较,困境有截然不同的特征:
  其一,初境是乐境,困境是苦境。初时,伴随好奇心的满足常生欢愉,似乎穷尽摄影艺术的全部奥秘,却不知已临胡同尽处。平时学到的东西难以真正派上用场,原来自以为明白的地方精究起来突然变得迷糊。于是,困惑丛生,烦恼纷扰,真个儿尝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滋味。
  其二,初境是自我肯定,困境是自我否定,伴随着从乐到苦,在心理上也由自信变为自卑,开始是不知天高地厚,只陶醉于当下成就,满足于自身增益,进入困境后,才知道天外有天,自己原来掌握的那点东西,浅薄得很,举目展望,但见天高山远,云雾缭绕,脚下的那块土地也很松软,由心高气傲而转为心灰意冷。此时,看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对自己极不满意,甚至想离“我”而去。这种自我否定不仅是对以往所学的反思,而且是对浅薄和浮躁心性的超越,是凤凰涅槃既充满痛苦又孕育着希望。
  其三,初境外动内静,困境外静内动。初境基本上停留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没有深入到艺术心智的修为,是表层化的东西,表现为浮躁多动而内心还是深潭静水未曾启动。初境向困境的转换,实际是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深入,却又未真正触动深藏的艺术灵性,表现为困乏沉静。外表上,已经没有了冲动和轻狂,似乎变得稳重而平静,其实内心深处波浪刚刚掀起,进行着一场激烈的变革,这时期常伴有种种无名烦恼和迷失,对创作相当冷漠,有时连照相机都不想碰一下,正是在这种恍惚的状态下,艺术的另一历程开始了,主体的潜意识挣脱意识的奴役,变得相当活跃,迫使主体去思考,去省悟,去自觉改变和调整心态,舍弃旧我,重构新我。
  如果说初境是认知阶段,那么困境就是参悟阶段,是形向意、实向虚的过渡,是提高艺术层次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最难突破的境界。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这是烈火炼纯钢。然而要真正摆脱困境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
  三、化境
  化境是一种悟境,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有一句歌词写得好:终点又回到起点,才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化境就是螺旋形回归初时的平淡,磨难之后的返朴归真。
  化境是微妙境界,妙在一个“化”字,化是变化、化解、化合诸意,含变易之义,但与初境、困境时的变易有根本不同,初镜是形变,困境是意动,化境是神化。初境的热情启动,困境的动量聚积,至化境就由量变上升为质变。化境是清明境界,明在一个“静”字,静是宁静、清静、寂静。静既是修炼高境界必具的心态,又是高境界必呈的心态。惟静而后能清、能明、能空、静又不是不动。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静极而动,无论艺术心态、创作行为还是作品风格都有了本质的改变,技术都趋淡化,如闲云野鹤,无拘无束,一切轻松随意,形直而意曲,理显而情深,竟境幽深旷远化。
  化境是大度境界,大在一个“空”字。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空灵妙有,有中之无,无中生万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空灵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境界大,世界小。心空才能纳宇宙万物,有容乃大。空是静的极致,悟的结果。虚心发待,没有偏见,没有成规,就有灵感,时时创新。空灵中,思维任意纵横,驰骋亿万里,随心所欲创意境。所以空是大手笔,是大气度,是大气象,是大境界。
  化境又是自然境界,可遇而不可求,恰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化境是努力解卸的松弛,零星闪现的火花,应来不期而至,未应来强求反远。
  四、入境与破境
  境界的提升实质上是不断入境、住境、破境、转境的过程。所谓入境就是进入境界,住境就是滞留于境界,破境就是超越境界,转境就是此境界迁渡彼境界,统称为境界相,四种境界相中,入境、破境为主,住境、转境为从,其实,住境是入境与破境的缓冲,转境是破境的自然结果。
  凡做事都离不开入境破境。入境不易,破境更难。境界提升的关键在破而不在入,所谓破境,说穿了就是破执着、破痴迷。破境要破三个关。破功利诱惑,对人来说,功利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有形的诱惑。大多数人_生都在功利圈里打转转,患得患失。
  确的判断能力,产生片面的认识。情感倾向使人迷痴,人最大的情感困惑,莫过于自恋,留恋于既成境界,成降客何处(美)为破境的主要误区,作为艺术家,应该有超越自我的大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挣脱自我的束缚,才能与宇宙合一。三破心智迷惑,智慧是人类的骄傲,又是人类错误的根源,人因为有了几乎无所不能的智慧,所以总喜欢以宇宙的主人自居,肆意征服一切而不顾客观规律,因此常常聪明反被聪明误,智。巧只是小境界,拙朴才是大境界。人应该明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明了人的智慧是有功利使人变得世俗、世故、迟钝甚至愚蠹,功利的人会努力保持既得成果,唯恐失去,因而对未知境界心怀恐惧,无形中抵抗新事物,构成了通向高境界的障碍,心底无私天地宽。超越了功利,才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为出发点来片面地看问题,才能用公正的香度来探索真理,从而走入正道,二破情感困惑。从本质上讲,艺术是情感的,但情感有大情感和小情感之别,艺术需要的是近乎人类本性的大情感,而不是与个人利益攸关的情感倾向、情感偏向。人是情感的动物,往往受感情的支配而失去准限的,明了自然力的伟大,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聆听自然的启迪,聆听直觉的启示,师法自然,循道而行,如果破了上述三个关,心也就放下了’变得空白,空灵,这就是空灵的境界,应无所持而生其心,就生动自然,就能启发人潜在的真正巨大的能量,无为而无所不为。
  艺无止境。任何一种高境界都只是相对于比它低的境界而言,境界之上更有境界。悟了道,还要不断地实践,修正自己的见地和行为,以至忘我忘境,否则常常要从高境界中落下来。不以境界为境界方是真境界,没有境界的境界诚为大境界。
其他文献
苏曼殊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难以忽视的话题。一直以来,人们在研究苏曼殊的时候,普遍存在选择性论述的倾向。一方面,在苏曼殊的全部艺术中,作出“诗优于画,画优于小说’’的区分,研究
学位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自《论衡》产生以来,历代对《论衡》的评价构成了一部《论衡》评价史。《论衡》的声誉时而上升,被誉为天下奇书,时而下降,被斥为背经离道之作。清代人对《论衡》的评价是《论衡》
分析了传统Ⅳ机制下的密钥更新周期,指出过于频繁的密钥更新对硬件压力过大,因此考虑对更新周期进行延长.结合两种Ⅳ机制,提出一种新的分区随机Ⅳ机制,并在新Ⅳ机制下探讨了
为实现空气分级低NOx燃烧锅炉主燃烧区过剩空气系数的在线监控,提高该类燃烧系统的运行水平,以二次风挡板作为一次元件,利用二次风箱到炉膛出口的压降模型对二次风喷嘴的空气
12月25日上午,一块写着“青山那路口”的南昌公交站牌照片在网络上蹿红。记者了解到,原来在南昌长巷村站公交站台上,一张印有126路公交车途经站点的指示牌中,126路公交车的发车地
2017年8月3日,珠江委召开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动员会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会,贯彻落实陈雷部长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
期刊
本文选题为20世纪旧体诗人的文献研究,在近年以来,20世纪旧体诗成为学术界逐渐关注的一个重点,但多限于一些习知的大家,而且时间上也偏于20世纪前半期,本文作者,经过十余年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