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创新路径探析

来源 :电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daoc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新推出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典籍文化传承方面,对传统文化标识历史典籍进行创新性演绎,将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在典籍文字的传播方面,以互文表达、转喻表达和时空表达三重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电视化传播.
其他文献
近年来,题材多元化、受众年轻化、格调日常化的文化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中异军突起.它们通过日常化的情节书写,映射人生经验与生活哲理;通过空间化的流动推进叙事,折射文化的多元;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文人美学渗透其中,以静态化的镜语、距离感的审美与“以实写虚”的意境,彰显民族化的精神内涵与美学风貌.
在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背景下,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三季的前奏《一平方米》72小时不间断慢直播,在跨媒体直播中实现了从媒介传播矩阵,用户价值需求定位、场景要素建构、文化内核凸显、线上线下话题建构等多方面升级,用一场“文化的仪式”将大众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文化价值与技术赋能完美结合在一起,“一平方米,读天地人心”,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振.
党的十九大以来,主流电视媒体从多个维度进行内容创新,一批电视文化类节目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助多元视点和立体时空的叙事形式,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典故、事件和楷模形象,在赋予节目沉浸式体验的同时,积极帮助受众构建主流价值观,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节目体现了主流媒体对当代青年观众之重视,彰显出电视在讲述中国精神方面的社会责任和现实使命.本文认为,打造节目形态的独特性、增强节目内容的乡土性、扩展传播渠道的多元性,是保持电视文化类节目长足发展的一种破局思路.
体验式文化教育类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在传播文化、活化教育、传播区域形象方面效果显著.节目从电视叙事的四重范畴激活叙事的价值所在,将传播中的对话性贯穿于开放的电视文本中,将区域形象传播发力于地点的意义重构.基于这三个维度的创意表达,使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真实的观察和体验;受众在追溯历史、穿越时空隧道进行对话的“云旅行”中,被唤醒文化记忆、激活文化自信、汇聚文化认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融媒先锋,积极推进国家对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2020年9月总台总经理室推出《“品牌强国工程”融媒体传播服务方案》,旨在打造广告领域的超级品牌IP.本文从内容、适配力、衍生力三个方面出发,分析“方案”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以期为广告行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建议与意见.
本文认为,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通过跨时空、符号化与媒介化叙事书写了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及家国记忆,在影像文本的视觉元素、视觉形象和视觉效果等维度实现了视觉修辞的荧屏策略,使观众深刻感悟到中华民族逐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考察主流媒体开展公益直播如何调动、联结、释放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感能量,从而凝聚共识.研究发现,互动仪式的情感能量整体表现为高度正向,仪式中共同的关注焦点聚焦主播,且主播与用户拥有较为一致的情感共鸣.主流媒体跻身公益直播行列的探索实践,给当下同质化倾向的直播行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经验.
近年来,浙江衢州广电传媒集团坚持以加强“四力”教育实践为抓手,全力“快跑拼”、致力“好优强”,磨练先锋战队、打造广电铁军,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较之以往得到较大提升.本文基于市级广电管理者视角,从深化“四力”认识、正视“四力”短板、探索“四力”路径、巩固“四力”成效等方面,探讨如何以广电队伍的“四力”促进新闻舆论“四力”,从而增强区域主流媒体综合竞争力.
《文学的故乡》对文学与故乡的关系进行了理性而富有情感的影像阐释,深沉地表达了作家对故乡的情感,具有和谐完整的艺术特征.本文认为,《文学的故乡》通过对作家群像的塑造、对作家群体的肯定与对故乡的凝视,可以有效实现对观众的询唤,激发其对作家群体的认同、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与对故乡的怀旧和热爱,具有多重传播价值.
立足新时期、新格局,电视文化类节目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实践中展现出重塑文化主体性的鲜明导向.从当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的 创新实践来看,主流媒体文化主体性的重塑,是其从数字融合回归内容建设的过程,是电视文化类节目“看着像”到“真的是”的转变,更是从扎根经典、再现经典走向再造经典的探索.简言之,主流电视文化类节目在表现形式上走向质朴,而节目的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则日趋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