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喜爱情绪,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结合平时的教学,我简单地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来提高兴趣
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成人都渴望着他人的肯定,更别说小孩子了。他们对教师是否注意自己更是充满了期待,很在意老师的评价。如果我们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这种心理感受,当他们在犯有一点小错误或者不和自己的心意时,只是一味地责怪,或者漠不关心,对其不屑一顾,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没了学习兴趣,成绩自然如股票跌落一般迅速。因此,老师不论在进行表扬还是批评时,都要讲究艺术性。艺术性的评价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果太过直白,往往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不论对于哪一科的教学,我们都应采用“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强迫地学”变为“自觉地学”,并让学生“喜欢学、乐意学”,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大家公认的“差生”,我一直是这么做的: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后,每次都和他们单独谈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特殊人群”避免受到优等生的嘲讽等外来压力,他们才会从思想上放松警惕,坦诚地和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其次,我们要尽可能的用欣赏和赞扬的语气交谈。再次,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交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我会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老师相信你们的能力,年末,我将留几张奖状给你们,就看大家有没有信心拿到!”就是这看似简单、微不足道的几句话,却让这些常被同学看不起的“黑种人”抬起了胸脯,找回了自信。
以巧妙的导入语来提高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一堂课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导语,它的成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益。枯燥、乏味的导入语实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创设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导课环节却属一件难事,的确需要每个教师精心策划、集思广益。当然了,也不能把导课作为整个教学的全部,导语一般应简练、风趣,起到过渡调节的作用即可,不能喧宾夺主,时间最多为5分钟。啰嗦、平淡的导课语言往往会适得其反,可采用情境激趣、故事激趣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教学内容即刻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进入到角色中。一、二年级的教学插图多,故事多,如果想在导课方面省时省力省心,我们可以这样做。如:“趁着今天的好天气,让我们一起到《语文乐园》去参观、学习吧”。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将学生引入文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提高兴趣
受老观念的支配,在语文课堂上,有些老师现在仍旧以“满堂灌”或“满堂问”为主,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一些比较典型并且充满色彩感的课文时,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就会使这些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尽快地、全身心地融入到所学内容当中。
我在执教《参观植物园》一课时,考虑到本节课要认识很多的树木及名称,所以在课前,我用绿纸剪了各种各样的树,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结果学生完全被教室里的“白墙绿树”吸引住了。随后,我又抓准时机,巧妙地将他们对剪的树木的兴趣引到文中的树木上。总之,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学生在课上的种种表现就证实了这一点。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小小的船》一课时,我没有将孩子们带到多媒体教室,而是将地点选在了再普通不过的教室里。事先,我用黄色软纸剪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星星纸片,把黑板看作漆黑的夜空,将那些所谓的闪闪的“星星”贴在了黑板的角角落落,在板书时又用粉笔巧妙地画出了一轮恰似小船的月亮。“夜空”、“星星”、“月亮”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繁星点点的美丽星空,让学生耳目一新,同时也留给了他们无限的遐想。
这种方法既适合低段教学,同样也适于高段教学。在教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这课时,我用白色的挂历纸剪了八九只不同姿态的、飞翔中的“海鸥”,将它贴于黑板的四个角落和教室两边的窗户上。这样就似乎把学生带入了“海鸥”经常出没的地方。这种设计的确让好多学生驻足观望,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文兴趣。或许有的老师会质疑,既然多媒体已经走入了课堂,直接下载一些美丽、有动感的图片让学生来欣赏不就行了吗?何比要煞费苦心,再动手剪纸剪画,有功夫还不如去解读文本呢!说得没错,从“美”的角度来说,幻灯片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剪纸的效果,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则更喜欢真实的情景创设,而非一晃而过的幻灯片。
以演故事的形式来提高兴趣
学生喜欢看表演,更好表现。针对这一特点,在讲课时,我们不防把所讲的内容融入到故事表演中来学习。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看表演的需求,也能让他们参与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
人教版六年级有一篇阅读课文《牛郎织女》。文章虽然篇幅很长,但学生对这个故事多少都有一些了解,不存在认知上的难度。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势必会产生厌烦情绪,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出新的东西呢?此时,我就想到了演故事。课堂上,我将教学设计成了三大块。第一部分,成立学习小组,在小组内自学文章,适当改编,练习表演,要求尽可能得使用课文中的语言。第二部分,选一组在全班内交流。第三部分,生生、师生互评。这三步教学,让学生在表演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等角色的同时,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王母娘娘的霸道和牛郎、织女的善良。他们练得一丝不苟,看得津津有味,评得头头是道,于不教中实现了自教。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一个教师如果能把他的全部智慧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那么一定会构建出高效课堂,一定会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一定会与他的学生一起尽享语文课堂的美丽。
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来提高兴趣
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成人都渴望着他人的肯定,更别说小孩子了。他们对教师是否注意自己更是充满了期待,很在意老师的评价。如果我们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这种心理感受,当他们在犯有一点小错误或者不和自己的心意时,只是一味地责怪,或者漠不关心,对其不屑一顾,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没了学习兴趣,成绩自然如股票跌落一般迅速。因此,老师不论在进行表扬还是批评时,都要讲究艺术性。艺术性的评价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果太过直白,往往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不论对于哪一科的教学,我们都应采用“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强迫地学”变为“自觉地学”,并让学生“喜欢学、乐意学”,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大家公认的“差生”,我一直是这么做的: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后,每次都和他们单独谈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特殊人群”避免受到优等生的嘲讽等外来压力,他们才会从思想上放松警惕,坦诚地和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其次,我们要尽可能的用欣赏和赞扬的语气交谈。再次,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交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我会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老师相信你们的能力,年末,我将留几张奖状给你们,就看大家有没有信心拿到!”就是这看似简单、微不足道的几句话,却让这些常被同学看不起的“黑种人”抬起了胸脯,找回了自信。
以巧妙的导入语来提高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一堂课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导语,它的成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益。枯燥、乏味的导入语实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创设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导课环节却属一件难事,的确需要每个教师精心策划、集思广益。当然了,也不能把导课作为整个教学的全部,导语一般应简练、风趣,起到过渡调节的作用即可,不能喧宾夺主,时间最多为5分钟。啰嗦、平淡的导课语言往往会适得其反,可采用情境激趣、故事激趣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教学内容即刻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进入到角色中。一、二年级的教学插图多,故事多,如果想在导课方面省时省力省心,我们可以这样做。如:“趁着今天的好天气,让我们一起到《语文乐园》去参观、学习吧”。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将学生引入文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提高兴趣
受老观念的支配,在语文课堂上,有些老师现在仍旧以“满堂灌”或“满堂问”为主,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一些比较典型并且充满色彩感的课文时,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就会使这些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尽快地、全身心地融入到所学内容当中。
我在执教《参观植物园》一课时,考虑到本节课要认识很多的树木及名称,所以在课前,我用绿纸剪了各种各样的树,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结果学生完全被教室里的“白墙绿树”吸引住了。随后,我又抓准时机,巧妙地将他们对剪的树木的兴趣引到文中的树木上。总之,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学生在课上的种种表现就证实了这一点。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小小的船》一课时,我没有将孩子们带到多媒体教室,而是将地点选在了再普通不过的教室里。事先,我用黄色软纸剪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星星纸片,把黑板看作漆黑的夜空,将那些所谓的闪闪的“星星”贴在了黑板的角角落落,在板书时又用粉笔巧妙地画出了一轮恰似小船的月亮。“夜空”、“星星”、“月亮”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繁星点点的美丽星空,让学生耳目一新,同时也留给了他们无限的遐想。
这种方法既适合低段教学,同样也适于高段教学。在教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这课时,我用白色的挂历纸剪了八九只不同姿态的、飞翔中的“海鸥”,将它贴于黑板的四个角落和教室两边的窗户上。这样就似乎把学生带入了“海鸥”经常出没的地方。这种设计的确让好多学生驻足观望,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文兴趣。或许有的老师会质疑,既然多媒体已经走入了课堂,直接下载一些美丽、有动感的图片让学生来欣赏不就行了吗?何比要煞费苦心,再动手剪纸剪画,有功夫还不如去解读文本呢!说得没错,从“美”的角度来说,幻灯片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剪纸的效果,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则更喜欢真实的情景创设,而非一晃而过的幻灯片。
以演故事的形式来提高兴趣
学生喜欢看表演,更好表现。针对这一特点,在讲课时,我们不防把所讲的内容融入到故事表演中来学习。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看表演的需求,也能让他们参与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
人教版六年级有一篇阅读课文《牛郎织女》。文章虽然篇幅很长,但学生对这个故事多少都有一些了解,不存在认知上的难度。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势必会产生厌烦情绪,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出新的东西呢?此时,我就想到了演故事。课堂上,我将教学设计成了三大块。第一部分,成立学习小组,在小组内自学文章,适当改编,练习表演,要求尽可能得使用课文中的语言。第二部分,选一组在全班内交流。第三部分,生生、师生互评。这三步教学,让学生在表演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等角色的同时,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王母娘娘的霸道和牛郎、织女的善良。他们练得一丝不苟,看得津津有味,评得头头是道,于不教中实现了自教。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一个教师如果能把他的全部智慧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那么一定会构建出高效课堂,一定会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一定会与他的学生一起尽享语文课堂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