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破除传统的“人才观”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传统人才观,其中最大的失误之处是偏激,刻意地将某种事物定为一尊。
  
  中国古代有无统一的人才观?没有。其中的文官,大多是靠读书读得多获科举及第。而武将,则一大半是文盲。谁是人才?说不清。民间的观点也如此,老百姓既看重后来被封了神的老子、李白,或靠科举而金榜题名的状元、探花,也崇拜瓦岗寨、梁山的文盲好汉。谁是人才?也说不清。
  楚汉相争时,项羽出身贵族,且又善战,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当时的最高统帅西楚霸王。而刘邦,非但是文盲,而且“乃市井无赖之徒也”。但他后来毕竟当了皇帝,没有一点真本领是不成的。刘、项谁是大人才?也不好细说。
  曹操青年时代是有“职称”的,叫“孝廉”。而诸葛亮,当初却是十足的布衣。两者相比,谁更是顶尖级的人才?也很难说清楚。
  在某些时候,要想成为真正的大人才,没有较高的学历、职称是很难成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只能依靠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那样的高级知识分子,靠文盲、半文盲推广白话文是不成的。但是很多同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为什么搞不成文化革命?看起来光有学历、职称也不一定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中国的传统人才观,其中最大的失误之处是偏激,刻意地将某种事物定为一尊。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今天的应试教育,捧就捧成唯此是尊,骂就骂得一无是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中期,即“造反年代”,掀起了呼啦啦的“文盲神圣”之风,俗解为“知识越多越反动”。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绝对是大好事,但很快就惯性地走向唯学历论、唯职称论的单轨上。连纯粹的民间文艺也时时偏于一尊,有的越是没文化越走红;有的则刻意去争高学历、高职称。无论是刻意追求“野”,还是刻意追求“文”,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么?很难。
  真正的人才是知和行的统一,并且使两者都力求优质化。
  华裔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人不少,但他们的成就又大都是在外国创造出来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既尊重“学”更看重“用”,做到了知行合一。
  中国的传统人才观,还有一个致命的弱势,这就是个人功利的目的性太强,太追求短期效应。因此至多只能培养出合格的、批量生产的“人员”,而很难造就出破格的、个性化的“人才”。
  真正的人才,是两种必备因素的总和:一是内在潜能的发现和发挥,二是接受过正确外力的规范和培养。关键是我们使用的“养”,在方式上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举例说:官养,如古代依据官方意志进行的科举,或几十年前依据“革命需要”、“政治需要”、“工作需要”而进行的选才;特养,如古代依据门第、等级和当年依据阶级出身而进行的选才;荫养,如借用祖荫、父荫以及种种社会关系而进行的选才;商养,如靠花钱就能上重点学校以及出国留学的选才;圈养,如将学生关进学校只喂养书本知识的选才;宠养,如只要有高学历、高级职称或在什么大赛上获了奖就将此人视为特殊人才,捧之如宝。
  我们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或当代不合理的选人用才体制,必须淘汰或超越种种模式化的人才观,立足于培养出德智都生动化的人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