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祖孙三代齐上阵,“当代愚公”筑起边疆绿色屏障

来源 :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eryh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人公付志周

  他从河南开封来到新疆和静县支边,并在新疆娶妻生子。因不堪忍受“人被风沙欺负”,他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造林治沙之旅,用35年时间种下了80万棵树,治理了1.2万亩沙化地,保护了158万亩耕地,成功阻止了风沙对农田的侵蚀。2018年11月30日,他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获得了“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先进奖章”。如今,已经76岁高龄的他,仍坚守在造林治沙的第一线,带领着儿孙们在沙漠中坚持种树治沙。他,就是被誉为“当代愚公”的付志周。

娶妻生子,扎根边疆一辈子


  1943年,付志周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同十几个开封青年来到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入疆后,他们被分配到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劳动。刚在村子落下脚,他们十几个年轻人就来到村口,站在高岗上翘首向远处望去,只见满眼黄灿灿的“麦子”。一个女青年蹦跳着欢呼起来:“好大的一片麦田啊!这回不愁没有馒头吃了!”可当他们欢呼雀跃着跑近一看,顿时就傻了眼——哪里是什么黄灿灿的麦田,分明是漫漫黄沙中一片枯黄的芨芨草!
  当晚,由于村子里没有电,他们早早地就躺下睡了。夜半,迷迷糊糊中,他们听见屋外风沙呜呜做响。翌日一早醒来,惊恐地发现,身上盖的被子铺了一层黄沙,头发、脸、鼻孔里也都是沙子,就连锅灶、脸盆里也都是沙子。那几个从城市来的青年,被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骇住了,禁不住叫苦连天,都有些后悔来这儿。可其中一个女青年不但不抱怨,还热情满怀:“别看现在这里黄沙漫漫,但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可以让这里改天换地,变成芳草萋萋、绿树成荫的美丽家园。”从那一刻起,陈爱兰这个名字就住进了付志周的心里。
  在以后的劳动和生活中,付志周开始关注陈爱兰,他发现陈爱兰不但不怕苦、不怕累,而且非常乐于助人。一天,付志周干活时衣服剐了一个大口子,回到住地后,陈爱兰主动帮他缝补好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付志周也经常帮陈爱兰干一些体力活儿。慢慢地,爱情的小火苗就在两个人心里一点一点地燃烧起来了,而且越燃越旺。一年后,付志周便与陈爱兰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付志周与陈爱兰志趣相投、志同道合,他们都有“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意愿,又都有一种“不会被困境吓倒,更不会退缩”的坚韧精神。两年后,付志周与陈爱兰征得了双方父母的同意后,在新疆和静县民政局领了结婚证,并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算是在新疆彻底扎下了根。随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相继出生,为这个新建立的小家庭注入了勃勃生机。
  期间,和他们一同来的十几个青年,都因忍受不了艰苦的生活环境,相继返回河南开封了,只有他们两个不忘初心,留了下来。有人笑他们“憨”,他们却说:“当初,我们是怀着支援新疆建设的理想和信念来到这里的,我们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当可耻的‘逃兵’……”
  1983年,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手里。付志周家也分到了47亩土地,这可把夫妻俩高兴坏了。那年春天,付志周和妻子在承包田里栽下棉花苗,眼见着小苗一天一天吐出新绿,夫妻俩高兴得合不拢嘴。然而,一场风沙一夜之间就把地里的小苗全“埋”死了,看着地里被黄沙“埋”死的棉花苗,付志周倔强地说:“我就不信我斗不过风沙!”付志周和妻子商量后决定——种树治沙。

历尽艰辛,筑起了绿色屏障


  1984年初,付志周和妻子在自家承包地边上,开始用最古老的方法种树——他赶着牛车拉上树苗和水,用铁锹和砍土曼(类似于洋镐的工具)挖树坑。前边树坑刚刚挖好,还没把树苗移进去,沙坑就塌方了,树坑又被沙子填平了。怎么办?
  付志周想到一个办法:在挖树坑之前,先在树坑位置倒上点水,然后再开始向下挖。因为水能起到一定粘合和固定的作用,树坑不仅可以挖得深一些,树坑周围的沙子也不会立刻倒塌把树坑填平。利用水维持短暂平衡,付志周刚在前边把树坑挖好,陈爱兰就在后边赶紧把树苗移进坑里,用手扶正之后再填埋上沙土。
  树苗栽好之后,剩下就是给树苗浇水,缺了水树苗没法活。而沙漠里没有水,付志周和妻子就赶著牛车,从村子里一车一车地拉水,一桶一桶地提水,一棵树一棵树地浇水。每浇下一瓢水,付志周就仿佛看到树苗长出了一片嫩叶;每浇下一桶水,付志周就仿佛看到小树苗长成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每浇下一车水,付志周就仿佛看到了一大片绿油油的树林。在付志周眼里,满眼是绿色的希望。
  然而,现实真的很残酷,他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树苗,还没挺过一个月便都枯死了。这时,村子里的人开始七嘴八舌地嘲讽他们:“这不是两个大傻子吗?有钱没地方花往沙子里扔!千百年来,咱这地方就没种活过树!”面对村里人的挖苦与嘲讽,付志周不但没有气馁,反倒更加坚定了种树的决心。他和妻子依然每天早出晚归,不顾疲累地种树、浇水。
  经过仔细观察和琢磨,付志周注意到,树苗种下去之后,每次为树苗浇水时,浇下去的水很快便渗进沙子里了,树苗根须几乎没有吸收到一滴水分。没有水分的滋养,树苗怎么可能存活?为此,付志周想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在栽种树苗之前,先把每棵树苗根须裹上一团泥土,由于泥土有固水作用,每天浇下去的水大部分能被树苗根须吸收,经过一段时间,树苗根须长长了、扎深了,也就不容易被旱死了。这一招果然奏效,树苗的成活率显著提高。
  种树的地方离村子有三四公里,付志周和妻子常常早出晚归。为了多种树,他们中午不回家吃饭,而是吃从家带的馒头和咸菜。时间一久,付志周和妻子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胃病。有一次,付志周胃病发作,疼得他在地上直打滚。陈爱兰唤回大儿子把付志周送进医院。出院后,儿子和女儿们都不赞同付志周和陈爱兰再去种树了,怕他们把身体搞垮。
付志周、陈爱兰夫妇种完树只能吃些干粮

  可不久后的一次意外,让儿女们的思想有了根本性的转变。那天刮大风,孩子们放学的路上,被大风卷着在地上滚出好远,胳膊、膝盖都擦破了皮。听了孩子们的哭诉后,他们开始觉得父母坚持种树改善环境的做法是对的。从那天起,儿女们只要有时间,就跟着付志周一起去种树。他们深刻地领悟到:“如果再不种树改善气候环境,说不定哪天再刮风就把娃儿们刮跑了!”
  有了儿女们的支持和帮助,没几年工夫,付志周家的承包地四周就长起了一排排的杨树。高大的杨树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挡住了风沙对庄稼的侵袭。从此,昔日黄沙漫漫不见绿苗的庄稼地,开始出现了片片生机盎然的绿色。

治理沙漠,老少三代齐上阵


  种树治沙初见成效后,付志周又有了更长远的想法——把沙河子都种上树,让阿尔莫敦村以及附近的十几个村庄永不受风沙的侵袭。
  沙河子原是开都河的支流,百多年前因水位下降,地上水变成了地下水,这里便形成了一片无垠的沙漠。又因沙河子地处风口,风沙日渐成患,每年以2~3米的速度,侵蚀着附近的村庄和农田。
  因为治理沙漠工程浩大,付志周心里明白,光凭他和妻子两个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他想到了儿女们。付志周打电话给他们,劝说他们来沙河子种树治沙。
  种树对付家子女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他们从小就在寒暑假时被父母征调去种树。有了各自的小家庭后,才开始到外面做生意。听到父亲的召唤后,三个儿子、三个女儿表示,坚决支持父亲的决议。三个儿媳、三个女婿一开始还有些想不通,但经过各自丈夫、妻子的劝说开导后,也纷纷表示支持公公或岳父的决议。
  新生代力量的加入,给种树带来了科学方法和新理念。二儿媳所学的专业就是园林园艺,她建议公公用机械代替人工种树。于是,全家人凑了200多万元,又向亲朋借了80多万元,买回了一台拖拉机、三台推土机和其他种树机械,在沙河子打了7眼机井,修筑了8公里长的防渗渠,拉了5公里长的高压电线……
  看到祖辈和父辈干得热火朝天,孙辈们也不甘落后加入进来。大孙子积极响应爷爷的号召,农大毕业后立刻回到哈尔莫敦村,和爷爷一起种树。他说:“从我记事起,爷爷奶奶就一直在种树,我亲眼见证着这绿色一片一片地扩大。而且,爷爷奶奶在村里乃至全县都很受人尊敬,我也特别敬佩他们。所以,我回来了,加入到种树治沙的队伍里,和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们一起实现种树治沙的梦想。”
  二孙女是林业大学的高材生,她在哥哥回到哈尔莫敦村后不久也回去了。她和爷爷种了几天树后,便对爷爷说:“从外地采购回来的树苗,由于培育地土壤与种植地土壤存在差异,外地树苗与本地土壤需要时间融合和适应,因此树苗种植的成活率不高。而如果在本地自行培育树苗种植,就能很好地规避这个难题,从而大大提高树苗种植的成活率。
  付志周觉得二孙女的想法很有道理,于是拿出一块土地做苗圃,让二孙女负责培育树苗。正如二孙女所说,本地土壤培育出的树苗,完全契合本地的土壤和气候,树苗种植的成活率一下从45%提高到了95%以上。一年下来,树苗的成活数量比之前多了3万棵。
  在付志周以及儿孙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望无垠的沙河子沙漠开始出现一块又一块的绿洲。而且,随着岁月的不断更迭,这片绿洲越来越大,向沙漠深处不断地延伸。由于沙河子沙漠中的树越种越多,昔日灭绝踪迹的小鸟、小刺猬等动物回来了,附近村庄和农田受风沙侵害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当代愚公,走进人民大会堂


  为了种树治沙,付家老少三代齐上阵,舍“小家”为“大家”。因此,人们敬称付志周为“当代愚公”。
  哈尔莫敦村以及附近村屯的村民亲眼目睹了沙河子沙漠一天一个变化,在感佩付志周一家人无私奉献的同时,也都纷纷自愿加入到种树治沙的队伍中来。
  村民郑玉莲说:“一开始看着付志周种树,我们都很不理解,认为他‘傻’。后来,我们看到了种树的效果,也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我们也开始跟着种树。这几年,我自己种活了2000多棵树,以后我还要继续种下去……”
  村民吐尔逊说:“我家的承包地与付志周家的挨着,看到付志周家的地里一片绿油油,而自己家的地里却一片枯黄,我彻底感受到了种树的好处。于是从2006年开始,我也在自家地周围种树,如今已经种活了1500多棵,以后我还会种更多……”
  看到村民们思想上的转变,付志周欣慰地笑了,种起树来也更加有劲了。
  從1984年至今,35个春夏秋冬悄然而过,付志周和妻子陈爱兰一直坚持在种树治沙的第一线。截至目前,付志周一家人治理了1.2万亩沙化地,建成了34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保护了158万亩的耕地,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3%提高到了现今的70%。新疆和静县“三北”四期防护林人工林总共30万亩,付志周一家就种了6000亩80万株。按照两棵树间距4米计算,这80万棵树排队可以排到北京。
  付志周一家人的辛苦付出,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07~2010年,付志周连续四年被评为“和静县造林绿化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自治州造林绿化先进个人”。2013年被评为“自治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并授予“绿化奖章”。2018年11月30日,付志周受邀参加“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他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获得了“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先进奖章(全国共20人获得,新疆仅他一人)”。
  面对各种荣誉,付志周依然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他每天照常带领着儿孙们去沙河子种树。
  2019年8月的一天,付志周披着衣服走在沙河子的一片杨树林里,抚摸着他和家人亲手种下的一棵棵杨树,禁不住心潮澎湃:“这里原是寸草不生的沙漠,我用了大半辈子,让它一点一点绿起来了,现在我看着就高兴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年76岁的付志周依然豪情满怀:“我虽然年龄大了,但我不会停下种树的脚步。我还要再种20万棵树,我这辈子要种满100万棵树!”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
其他文献
江苏经济发展长期依靠工业化主导模式拉动,成就斐然,也符合发展初期的非均衡增长规律。然时至今日已陷入“三个一去不复返”和资源约束、环境压力以及结构失衡的困局。及时转换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是墨西哥专家多年选育出的以食用为主,具有多种用途的仙人掌新品种。经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及宁德市农业局经作站两年多引种、示范、推广应用和营
通过对TRT发电系统工艺研究,对比机组启机过临界时振动参数变化,找出跳机原因,增加透平机下腔排水装置,完善设备缺陷;通过对机组运行周期及检修情况进行监视,分析销子频繁断
新一轮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后,农民怎样进行投入和生产呢?不妨提供以下策略: 一、时期策略。选择好短、中期或长期的投资项目。一般以1年之内生产周期的为短期;1年以上10
支撑中国互联网门户巨头名气和影响的,是每天数以千万计的访问流量。长久以来,产业界未曾对该数字的真实性予以任何怀疑。直到Alexa日前因流量算法修改引发它们名次大幅变动,以
本文针对我国现行税制中不利于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内容简要做一分析,指出进行税收改革的必要性,并就此提出改进意见,完善我国的税收政策,使我国税制更适合风险投资的发展。
先有彭博社的“死亡讣告”,后又CNN的“病危救治”.两起源自全球知名新闻机构对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健康状况的误报.都引发了华尔街的连锁反应。仔细一想,这些以逐利为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统计制度将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劳动统计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
特优898是龙岩市农科所、种子公司和武平县农业局用龙特浦A与武恢898配组而成的中、晚籼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1997年引入我镇试种,经过3年作中、晚稻试验示范,表现高产、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