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博会国家馆看建筑的视觉与逻辑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zi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建筑和雕塑同属于空间艺术,但建筑师需要兼顾的问题要比雕塑家所需要的复杂得多。日本建筑师、200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日本馆的主要设计者五十岚太郎先生认为建筑和雕塑的主要区别在于:绝大部分的雕塑只能从外部观看,建筑却可以让人进去,涵盖了外部和内部的空间;建筑强调实用性和舒适度,而对于雕塑,就没有这样的要求,建筑更社会化,而雕塑更个人化;建筑感是一种逻辑上的感觉,而雕塑感更多是一种情感上的体验;建筑通常必须达到一定的尺度,而雕塑却不需要;建筑师通常需要用非常精确的构造计算来完成作品,而雕塑家可以凭感觉而为;艺术家的思维往往比建筑师更为广泛,因为建筑师可能更关注于某种特定区域。
  正是由于建筑的复杂性,由于它和科学技术、时代需求的紧密联系,建筑师们对于新科技、新材料的运用,对于文化理念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表达,更足以给雕塑家们很多启示。作为一位雕塑家,当他欣赏一座建筑时,他可能更多倾向于纯粹视觉上的感受和造型上的分析。我们在下文中邀请了中国建筑师王琰提供他的视角。
  
  这次世博会的国家馆建筑,让很多人感觉越来越像雕塑,也让人联想到北京的CCTV大楼、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地标性建筑。每个国家为了使自己的建筑更具标志性,更富有视觉冲击力,使人们能记住这个馆、这个国家,采用了很多陌生的材料、奇特的造型和综合的科技。尽管如此,文化和理念的差异使得这些国家馆呈现出非常多元的形态,我参观的区域主要是欧洲部分,因此我也主要对其中部分展馆的设计理念进行简要的分析。
  对于雕塑感的追求是大部分国家馆的表现。那么雕塑感和建筑感有什么不同呢?建筑最古老的元素包括墙、柱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发展到现在,虽然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越来越多,但总离不开这些基本的元素,包括体量感、空间序列、空间比例和尺度、基本形等。这些基本元素就是给人的建筑感。对于建筑而言,重要的不是外观的造型,而是空间和实用性。雕塑感则更多强调外观的造型而不是内部的空间,比如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简而言之,建筑感更注重内部空的部分,雕塑感更注重建筑的实体。
  我比较欣赏的国家馆是英国馆,很雕塑,视觉冲击力很强。这种冲击力源自于“种子圣殿”外表面的6万多根亚克力“触须”,它们看起来似乎每根都刺向观众,让人觉得心里面很痒,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任何其他馆都难以给予的感受。并且这些每根长达7,5m的触须不仅仅是装饰性的,还能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从而营造出敞亮肃穆的空间感,“触须’内含的光源在晚上会使整个展馆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影,充分体现了它的科技含量和节能理念。英国馆还流露出一种英伦独特的时尚感,这与德国、瑞士等其他欧洲国家的时尚感不同,是它们学不来的。然而,时尚之中,关于“种子”的想法却又显得质朴、亲切。
  卢森堡给人印象也比较深。我没有进到馆内,主要在外观上感受。它的特别在于材质和造型结合得很好,整体采用了不锈钢板,视觉上挺有冲击力。和其他的馆不一样之处在于它门口斜坡植被的布置,整个造型让人觉得像是森林中的大城堡。我经过的时候还以为是某个建筑商的售楼处,让人感觉颇为气派。
  对于西班牙馆,大家可能只是看到现在的样子,没有看到整个建造的过程。其实我觉得挺遗憾的,我认为覆盖在编织物下面的钢架结构更有冲击力。西班牙馆的钢架造型难度很高,没有一个部位是相同的,完全是根据图纸并结合现场真实情况一步步调整设计完成的,耗费了很大的精力。出来的钢结构,就像生命体一样,有着高低起伏的脉搏,雕塑感特别强。但是表面固定上一片片藤席后,整个建筑就像篮子一样,显得很柔。钢架整体的造型感觉被这种小片减弱了,几万片编织物的色差也减弱了造型的力量。完成品并没有体现设计稿的气势,现场感觉不如钢构架更强烈。如果我要去表现很新鲜的材质,造型没必要花这么大的精力。花很大的力气,结果达到的效果打了个折扣,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感觉。所以我认为西班牙馆在视觉效果处理的最后一步,出了问题。
  德国馆也追求雕塑感,无论张拉膜结构所形成的不规则几何体,还是极力营造的悬空感,都体现出这一点。但我之前在巴塞罗那看到过1929年世博会中密斯·范·德罗设计的德国馆——即使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当时的建筑,也觉得非常棒,令人耳目一新,这次的德国馆与之对比就没有什么新颖的东西,并且其设计也不能凸显德国的特色和设计师本身的智慧。它的不规则造型,我认为不具备说服力,因为这个造型可以这么扭,也可以那么扭,缺乏内在的理性和逻辑。建筑的创意和深层的形式应该是一致的,形式的判别应该是由原始的创意控制。
  实际上,形式上雕塑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建筑感,包括CCTV大楼,其实牺牲了建筑下方的空间,是很不理性的。不过,对干雕塑感和建筑感的选择,与建筑本身的功能、地位有很大关系。世博会的建筑这么做,我觉得无可厚非。但对于一般的办公楼或住宅建筑,如果过分强调造型上的处理,而不符合功能,我是比较反对的。因为既然是最终让人使用的,还是应该建筑感更强一些。现在研究雕塑感的建筑的人有不少,但是研究内部空间如何让人舒适的,还是比较少一些。最理想的当然是雕塑感和建筑感的平衡。
  整体而言,欧洲馆的建筑已经跳出了“追求建筑造型纯粹美”的定式,而更多关注“人对于建筑空间的体验和感受”。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建筑领域受到包括波普艺术在内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产生了一种“风格混乱,含义模糊,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建筑风格(罗伯特·文丘里语)”。建筑风格的变化带来建筑观的变化。原来大家都认为建筑应该是美的,亲切的,材料让人感觉很舒服的,但从欧洲馆看来,他们所希望体现的并非建筑本身有多么美,而可能是趣味,夸张、奇特等等人的参观体验。
  体验感很足的当属瑞士馆。参观者可以乘坐观光缆车顺着馆内的圆柱盘旋而上,呼吸着植物芬芳的气味,穿过馆顶的自然空间,进行大约八分钟的游览。当人们从绿色的盆栽区出来之后,视野一下子豁然开朗,可以看到整个世博园,乃至卢浦大桥和黄浦江风光,对于空间的体验随着缆车升华。在瑞士,很多时候观景的角度就是在缆车上面,这是所有人到瑞士观光的直接体验。这个设计与瑞士国家的风貌特点很符合,并且将视觉、嗅觉、听觉、感觉都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有别于其他馆通过直接地展示某件国宝级艺术品的方式体现对世博会的重视和自身的重要性。瑞士馆的展示比较巧妙、平和,没有那么政治化。但平和背后运用了很多高科技的手段。我觉得这种品质也是瑞士很多建筑给我的感受。可惜的是,瑞士馆表面铝网幕墙上的红色小球太稀疏了,使得它的外观视觉震撼力不足。这也可能是成本的原因。因为这11000个红色小球都是包含敏化太阳电池的生物树脂,能够与展馆周围的能量如阳光和相机的闪光发生反应,使整个外墙呈现出动态闪光的视觉效果,价格不菲。
  对比欧洲馆,中国馆更多地传达一种国家意志和民族意识。中国馆使用了红色和斗拱的元素,建筑有点大屋檐伸展的感觉, 由斗拱累叠上去,本身符合力学的要求,同时又让人感觉到传统建筑的意向,让人感到亲切,在民族感的传达上是成功的。但对于墙面上不具备任何实用的功能的万字纹,在不考虑其余政治社会因素,就建筑的艺术性而言,我认为这种装饰使得建筑整体减分。我不反对使用传统的元素、纹样来唤起民族认同感,问题在于怎么使用。记得米开朗琪罗说过,不管做什么雕塑,从山顶滚到山下,被碰掉的东西都是多余的,剩下的才是完美的。这些被碰掉的,就是指一些“既不能带来实用上的功能,也不能解决视觉上的什么问题,仅仅出于设计师自身的喜好和感觉加上去的”多余的东西。
  更进一步而言,建筑并不仅仅是造型上的问题。建筑在拉丁文里是“大学科”的意思。它太综合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工业水平、管理等等,最终呈现的是某个群体综合后的结果。在瑞士,整个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其余的因素会更多地让位给文化艺术的本体。世博会的中国馆则更多会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强调体现民族的特点,或大国的特点,比较气派。这也不难理解,在不同体制下出来的建筑,必然是不一样的。
  在历届世博会中,曾经有很多建筑在此开创了划时代意义,比如:为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而建造的英国伦敦“水晶宫”、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的“维也纳中央工业宫”、1876年费城世博会时法国人民赠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为1889年巴黎博览会而建造的埃菲尔铁塔等等,都纷纷昭示了人类奇迹般的创造力。从某种意义而言,世博会也是世界建筑博览会,几乎世博会的所有国家馆都是由当时该国最著名的建筑师设计,每一座建筑都是这个国家最新科技、历史、文化、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然而,究竟这一届的世博会能为我们留下多少经典建筑呢?我们还是留待时间作证,世人评判!
  相比较于世博会的建筑。世博园里的公共雕塑似乎低调得多,它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撞进游客的眼球,制造惊喜与感动。
  客观地讲,上海对于世博园的雕塑规划相当重视。2006年,根据世博会园区总体规划,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联合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共同编制完成了世博会园区雕塑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在2007年组织雕塑、美术、评论、景观、建筑、规划等10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专家评审组,共同推进世博雕塑项目。
  世博园区雕塑规划中主要包括四大版块:8个入口处的主雕、世博轴雕塑长廊、江南广场雕塑及沿江景观带雕塑群。每个版块都首先对国内外组织征集雕塑项目策划团队,确定策划团队及策划方案后,再进行项目实施。这种对于公共艺术的重视程度,是历届世博会中所没有的。经过激烈的竞争与选择,这四大版块的雕塑策划权分别由澳洲UAP设计公司、法国密特朗艺术中心、中国雕塑学会及中国美术学院城市视觉研究中心获得。这些穿插错落在世博园中的70多件(组)公共雕塑作品,围绕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追寻记忆,反思当下,梦想未来,激活空间……
  长1.045km的世博轴长廊里,11位中国艺术家和9位外国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正在因为一个主题而聚首。这个主题是“世博”,这个聚会叫做“世界的艺术·世博轴雕塑展一一交叉小径的城市”。据承办方透露,展览中多件艺术品的单价在市场中的价格都超过了500万元人民币。其中的9件将作为永久性展示的城市雕塑留存上海。策展人Ami Barak谈及其理念时说道:“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标志着我们正式跨入2 世纪。这次盛会将是人类与城市的有机结合,也可以说是现代以及未来人类在众多人口聚居的大都市所面临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沿着世博大道展示的一系列艺术作品,仿佛一系列象征和隐喻的符号,告诉我们现代人的需要、渴望与梦想。”
其他文献
6月6日,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画院、《FOSPEL·佳音》杂志主办,国际著名策展人W.Y.Choy和C.K.Kum携手策展的“IN SEQUENCE转序”水墨中国当代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举办。本
山西省地税直属征收局提前实现税收任务首季“开门红”截至3月15日,山西省地税局直属征收局累计组织工商税收18825万元,完成年计划任务的30.66%,比上年同期增长56.97%,绝对额增加6832万元,提前15天实现了首季
广州市药品检验所、广州市第二制药厂和广州部队157医院,试验了应用一种铝盐除去原水中热原质的方法。方法简便,效果可靠,而且不降低纯水出水量,大小型生产均可适用。方法: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去N端Kv1.4(Kv1.4ΔN)通道C型失活特性的影响。方法将Kv1.4ΔN的mR-NA注射入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并于18~20℃下孵育,成功表达后使用双微电极钳制法记录电流,观察
即使是在亚洲艺术受到高度关注的今天,东南亚艺术依然还处在一个多少有些尴尬的境地。面对欧美艺术世界的主导地位和大范围的影响,东南亚艺术在努力地尝试将已有的艺术形式本
维也纳派工匠中,为首的是施塔乌费尔(1778—1853)。他在维也纳(后来在布拉格)设立作坊。施塔乌费尔的吉他样式为其学徒——十九 Among the artisans in Vienna, Stouffel w
山西省农业税收征管基础检查工作全面铺开山西省农业税收征管基础检查工作于3月15日全面铺开这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有:农业税收征解会计制度实施细则贯彻落实情况;1995年农业税减免款落实
在中国税务代理的发展史上,有六件大事值得载入史册,这六件大事堪称中国税务代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一、1992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
作者发现,肺癌的四种主要细胞学类型对药物的敏感性显著不同。本文总结单一药物对肺癌各种细胞类型的客观疗效。作者收集了自1968年以来支气管肺癌和化疗有关文献,最低要求
一、发散思维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设计思维就是在设计中通过运用一定的思考方法、思维模式和行为理念对产品设计的各要素进行整合,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并满足人们高质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