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远的诗

来源 :诗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2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长远

  李长远,1997年生于河南鹤壁,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写诗。

战争时期的幻想


  暮春的夜里,樱桃树
  突然打了几个喷嚏
  小男孩,从枝头跳下来,飞快地
  吃掉了那些樱桃,一串冰凉的火焰……
  汁液飘散着,在胸前一闪。
  天空别了枚古老的月亮,
  目睹着所有罪恶,而他在我们的
  幻想中,快过了一挺德国机关枪

秦 王


  我的梦想是成为秦王
  但我要让荆轲活着而自己死去
  壮美的地图楚楚展开
  到了尽头,如一杯烈酒
  我痛饮这匕首上的寒光
  我并非希望历史
  大费周章。让更多的人
  记住英雄的名字吧,让它挡着
  我一颗卑微的求死之心
  只是,属于我的刺客
  你还要在黑暗中潜伏多久?
  在这世间找到我究竟有多困难
  西风里,我的项上头颅
  已如此明目张胆

船 长


  他感觉陆地总在晃动
  他的一生,是狂暴的大海
  搁浅在世界所有的滩头
  “哪里有一场风暴,可以安放
  我最后的心灵?我是海军上将昆卡”
  咆哮声,每个夜晚
  都激起邻人不绝的咒骂
  于是他去厨房,轻轻拧开水管
  听见,一滴水蓄满了风暴的斑斓
  哦,战争结束了,但生活
  退进幽暗继续着攻击
  他用水刀溅射那无尽的隐形人。
  他渴望着,一只鸟衔回他年轻的
  丢在海上的面庞,当他
  只能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凝视着秋天,孩子和落叶一起旋转
  最后一次了,船长。召唤你的
  幽灵舰队吧,把那些污秽
  旧关系和梦魇
  撞成永恒的碎齑。

蝴 蝶


  蝴蝶骑着花神自行车
  从海上来,风扶着她欲坠的
  身躯,那么轻
  我想一口气吹落她
  吹翻她在虚空里,采集的甜
  这微型歌剧,沿火的梯子攀升
  她虚胖,她有一对收紧的翅膀
  她在一个隐匿的代词里
  删改我,她说:进来
  到故事内部看我,挑开
  那两扇薄帘,看我在这炼花如炼铁
  她冰凉的脚趾轻叩我的心,
  告诉我:当我爱时,克制
  仍是一种美德吗?
  我退了出来,我忘了
  全部,只记得怎样拒绝
  她的脸消逝,像大海,在一阵
  激动中拽紧了风暴的裙裾

秦皇岛


  我们在海上玩了一整天,依然没过瘾
  水产市场的腥味舔着黄昏的天空
  酒桌上,玩新游戏:我们轮流讲秘密
  一个姑娘低声分享她的抑郁症
  她和盘子里的鱼肉一样苍白
  隔壁传来着敲击声,让我想起,和一个
  小男孩学架子鼓的时光。我暗暗渴望
  一场风暴,将她和我永远地困在这儿
  ——没有,我们搭明天的早班车回家
  几只船像神的玩具,散落在码头的黑暗里
  我睡下,做梦,但那声音整夜不停
  唉,我们一起玩了一整天,这也许就足够……
  我下床,轻轻地敲门,整理好愤怒和悲欢
  我们的邻居是一个绝望又蹩脚的鼓手
  我借走了他美丽的乐器而没有归还

短 评


  长远的诗常为生活里低而轻的人赋形、赋声、赋态。他的语气是低的,姿态是试探的,口吻是平常的,却依靠想象不断从一个场景跃入另一场景,最终抵达一个惊人别致的高音,构筑起一首诗的雪花。随着词语的滚动,一个充满渴望的少年形象逐渐披露其笃信的意气,完成对自我的说服,和紧随其后对悲哀的解脱。这使得长远的诗有时过于流畅和轻逸。我希望长远逐步放低想象的羽翼,跌入现实之雾,让滞重和不可言说之物进入,在场景和场景间、情绪和情绪间打开更加丰富的层次。
  ——刘 可
  (清华大学建筑学系2018级博士生)
  读李长远的诗,会着迷于他柔和的抒情语调,进入他用纵向叙述将经验构建出的一个诗性生长的空间。我最喜欢的是《战争时期的幻想》。这首诗可以看做是一次记忆的书写,或者说是在找寻类似于记忆的一种声音。这种记忆更像是临时搭建的,充满了梦幻气息:“小男孩,从枝头跳下来,飞快地/吃掉了那些樱桃,一串冰凉的火焰……”
  小男孩的形象保留在“快”上,在最后一句,这个形象进行了一场“加速”,变得更为模糊,青春退回到宁静的状态之中,充满对消逝的迷恋,这种“伤逝”也同样体现在《秦皇岛》一诗中。李长远比较有特色的写法是他常常从幻想开端,最终又回应到现实里边。如果说在《战争时期的幻想》,现实只是一道隐性的幕布,那么《秦王》《船长》《蝴蝶》等诗中,这种现实就是主题的展现:“只是,属于我的刺客/你还要在黑暗中潜伏多久?”“最后一次了,船长。召唤你的/幽灵舰队吧,把那些污秽/旧关系和梦魇/撞成永恒的碎齑。”“告诉我:当我爱时,克制/仍是一种美德吗?”
  在这些诗里边,诗人的心灵处于困顿之中,在诘问和找寻,渴望着被“刺客”、“船长”这样具备威胁性的形象撞击,他的语调不再是舒缓的,而是上升到电击般的快意,诗人把它书写为“永恒的碎齑”、“风暴的裙裾”,甚至我们也到了这种有力量的慰藉中来。
  ——霁 晨
  (深圳信息学院)
  在李长远这几首诗中,我看见一只谨小慎微的蜜蜂在词语的花丛中采蜜。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蜜蜂苦苦寻觅着那些柔软的、微甜的、闪闪发亮的词。这精挑细选的词,作为玉露金风,被放置在诗歌最显耀的位置。它们朝读者发出一种彬彬有礼的邀请:“进来/到故事内部看我,挑开/那两扇薄帘,看我在这炼花如炼铁。”
  这位炼花匠将阅读变成了一次甘甜的晚宴。我们品尝他的诗,如宾客品尝琼浆。但宴席上,作为主人的李长远离席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从历史和传奇中走出来的形象:秦王、海军船长、战争时期的男孩。他们围坐于我们身旁,娓娓道来他们想要遭际的风暴:“哪里有一场风暴,可以安放/我最后的心灵?我是海军上将昆卡”, “我暗暗渴望/一场风暴,将她和我永远地困在这儿”。
  这是一群伟大又失败的男性。“风暴”这个来自里尔克的辉煌意象抛弃了他们。澎湃的命运,热烈的战争,再与他们无关。他们曾因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而此刻,无一例外,他们纷纷跌回了自己。他们在苦熬。
  其實我们知道,这些幻影般的抒情形象,就是李长远自己。他躲在桌子底下操控着他们,像独守的孩子操控着玩偶。他幻想自己作为玩偶的形象在世上冒险,而后失败。直到“几只船像神的玩具,散落在码头的黑暗里”,直到他感到了孤寂。所以,他采诗如采蜜,好邀请我们这些友人的到来,好邀请我们加入他的时间,点亮他的码头。
  所以,坐下来,品尝他备好的甜吧。这份甜,是一只蜜蜂对于诗歌最大的敬意。
  ——贾 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1  坦诚,是张二棍给我最深的印象。我认为,这是一个优秀诗人的先兆。坦诚,不仅需要过硬的品质和宽厚的胸襟做支撑,还需要有同充斥谎言的堕落的世俗对峙的信念。诗写到最后,技术经常会显得不够用,需要用自身的品质、胸襟及信念,给词语注入生机和力量。2  非要分类的话,我会把目前的汉语新诗,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方式写作,一种是中国式写作。前者的根在西方,但垄断了诗坛很长时间,其特点是自我,深邃,高蹈,复杂,耐
期刊
李皓的诗歌语言浅切、平淡、日常化,在审美直觉中不会给人以震惊和艳羡,但在体味之后产生的感觉,如陈年老酒,回味绵长。一  生活即是诗。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富有日常气息的诗无疑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在大众文化席卷一切的今天,诗早已不是高山仰止的对象,已经彻底变成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趣味的一种日常审美现象。生活场景、日常行为进入诗歌,从整体上讲,传统诗歌的固有属性减弱,质朴中生活色彩加重。现代诗歌有日
期刊
独 僧  这棵树是一个人的老家  种树  种绿也种再生的颜色  泥土熟悉,扎进的根  如入家门  我看到一只鸟在树上筑巢  叶为手掌,托住了  风吹不走,手指灵活  握牢的锄头  锄去杂草和荒芜  鸟有大片的天空,鸟飞  树的枝头也飞,弹跳间  风吹口哨,那家  喜怒哀乐表情麻木  摊开场子  树边有寺,长高的家  洒下无声的念叨  出家人不打诳语,一个和尚  挑水  也扫落地的黄叶紫蓬山  大名
期刊
李皓  诗观:诗歌是有教养的,写诗的人必须有与之匹配的教养。诗歌要适合吟咏、朗诵,押大致相近的韵;诗歌要有画面感,赏心悦目;诗歌要有分行,在哪里停顿,在哪里换行;诗歌要有内容,还要有形式,形神兼备。思想是更高的境界,一个真正的诗人,成败唯有“思想”二字,有了思想,就成功了。  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就应该是像诗一样生活着的人。他敏感、激情、豪放,不与一切世俗为伍;他轻金钱、权力,重情重义,仗义执言,不
期刊
父 亲  晚风中走来的吹鼓手  多么像我的父亲  穿着旧军装,站在漏雨的屋檐下  他始终没有笑过  哪怕我们四姐弟簇拥着他  和四处漏风的墙壁  母亲的灯盏,悬于梧桐枯死的枝干  悬于她膝盖积水的夜晚河 柳  每天的河边都是簇新的  每天的柳树都是新的  树下的石凳,树梢尖的鸟鸣  也都是新的  只有我不是。像一块旧掉的铁  在慵懒的旧山河里深山无识  他们对深山的渴求  胜过体虚者  对江边的落
期刊
黑 白  月亮带着星星指证黑夜,但要分期给付人间  只有朝阳的红,才能交出白昼的白  日落日出,夹缝里石头暗藏一颗澎湃之心  爱上白,我已用尽余生的阳光  暗中推敲雪花的重量。摸黑走路的人  有太多无法抵达的地方  把道路和目光折断,在白纸上泼墨  在说出之前,她写下:你要忍住痛,忍住时光里  空白部分的白那时候  有时候登山,有时候打牌  有时候喝酒,有时候读书  有时候磨刀,有時候踟蹰在寺庙的
期刊
再见霍金,你属于星辰宇宙  小提琴的弦音,断裂  风修改着开往雪国列车的  路径和密码  拿错钥匙的人  无法打开一粒尘埃的门  手牵着手  在无法想象的黑洞里  打捞残留的余生  你提着快要熄灭的灯  以及  世界的呼吸,时间的生死  把最后一点光  印在我单薄的记忆里  让一个人荒芜的双手  长出飞鸟,青草  精心构筑的春,完美崩塌  你交出了血色黄昏  从暗物质中扔出一块铁  多出的星光与潮
期刊
刻石老人  面对一块块僵冷的石头  刻石老人弓腰蹲着  挥锤握凿 叮当的声音  将暮色唤醒  刻诗词,刻政绩,刻名胜地标  给思想留下履痕  让黑夜散发白光  也刻墓碑。姓名,生卒,功德  浓缩着昨日,今天,往世,今生  刻石者手背青筋暴突  用敲击出的星火  给这个冰凉世界送去  几点稍纵即逝的生命之光触 须  1  野草一样蔓延  那是我思想的触须  2  住在自己的神秘里  打开不可知的密码
期刊
冬季到肇东  每一匹厚沉厚沉的棉布门帘后  都有一份热气腾腾的生活等着你,午夜12点  我们被蓝色出租车带到大全烧烤店  看到火红的五个大字  “品肇东小饼”,我想接下联话语却早被肇东之  冰冻住,好冷啊,肇东!  冬季到肇东来看雪  来看一座叫大似海的湖  来湖面上摔跟斗,尝鲜美鲫鱼汤  跟着萨满游湖,举着五颜六色的经幡,一圈又一圈  冬季到肇东诵读冰雪在大地上写就的诗篇——  每一匹厚沉厚沉的
期刊
陈依达  陈依达,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生于成都,籍贯安徽,现居上海,曾任工程师、德文翻译(机电、医疗领域),诗歌入选《2008-2009中国最佳诗选》《诗林》《诗生活年选2012卷》《亚洲文学上海卷》《新诗1》《新诗3》《中国诗坛》等。雾  睫毛,我看雾中秃枝  无人能抵挡朦胧的空白。  假如雾是一种襟怀  可见的部分正在苏醒;  假如雾是一种流放  深埋的部分更像矿藏。墓志铭  向生花和百里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