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化史上的伟大壮举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c5812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月1日,农业税这项“千年古制”的最终废除,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而如今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也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一惠及13亿中国人的举措意义并不亚于农业税的废除。如果说农业税的废除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那美术馆等公共设施的免费开放可以称得上是文化上的“改革开放”。
  
  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的体现
  
  从古代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明朝的八股取士再到清朝的文字狱,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对文化都有着严厉的控制,这不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且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繁荣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强烈愿望,1956年党中央就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任务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公共部门整体建立起来的文化事业单位,实际上是在物质资源极度稀缺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特定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的“双轨制”,实际上是在经济体制转型、公共财政尚未建立起来的特定历史时期,发展文化事业不得已的过渡性政策选择。20世纪90年代末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成型,物质生产告别短缺,公共财政基本建立,我们终于具备了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条件。
  在新的时期,出现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创造力的“双重觉醒”。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的较大丰富,人民群众产生了不断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环境的变化,传播手段的革命,以及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人民群众中间激发出普遍的文化创造和公共表达冲动。
  今年年底之前,各地的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一举措,是继2008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全部免费开放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进展,是我国公共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既体现了党中央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也反映了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关注文化民生,增强文化自觉,担起文化责任,美术馆免费开放是执政为民理念极佳的注脚点:是真正把中央的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真正让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实现和保障;让国家的公共财政投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回报的英明之举,无疑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惠民之举。
  
  经济发展 综合国力提高的体现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更是惊人。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830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就是政府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
  免费开放,可以理解为政府为公众的文化消费买单……政府向美术馆购买文化产品,无偿提供给公众,以保障其文化权益。
  说起来简单,但这是一张怎样的账单?2008年率先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给了很好的答案。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743个博物馆免费开放。2008-2010年,仅中央财政拨付免费开放专项补助就达52亿元。全国地方各级财政结合各自实际,切实落实免费开放所需地方经费。据统计,仅2008年至2009年,各省级及以下财政累计安排配套经费10.48亿元,有效保障了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顺利开展。江苏、浙江等省还制定了民办博物馆补助办法,对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等兴办的博物馆免费和低价收费的,由财政经费根据参观人数和展览数量等予以补助。
  如今,开放的已不只是博物馆,全国的图书馆都将免费开放。而据有关部门透露,2011年为了“三馆”全国免费开放,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18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文化账单,试问,环宇之内有几个政府能有如此的气魄?如果不是出于对文化“软实力”的深刻认识和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怎会出台免费开放的政策?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后日渐敦实的经济,如果没有对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视,凭什么为百姓埋单?
  
  文化发扬 民族精神传承的体现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近年来,中国美术馆的参观量基本保持在每年90万人次至100万人次。据他预测,在免费开放后,中国美术馆的年接待量将增至160万人次以上!由此可见,免费开放这一种好,会使全国各大美术馆的接待人数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这对美术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可谓是机遇大于挑战。免费开放,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术馆,去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博大精深的艺术。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人民大众进行民族教育无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的传承,还是对民众爱国情感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已经不可抵挡的趋势下,以及在面临国外的各种物质和文化产品的冲击下,更加需要对国民进行民族教育,才可以确保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得以更好的继续传承,美术馆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而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则会将这一作用无限扩展。
  勤劳的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生产了多种多样的产品,这些都是我国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人们在欣赏表现这些故事的绘画作品中,往往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一些中国画、书法以历史、政治、民生等为主题,真实再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对这些有着中国独特文化结晶的作品,人们自然会产生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强烈的民族骄傲。即便没有讲解员的言语指导,观赏者在自己观看和欣赏过程中都可以深深感受到华夏儿女的勤劳与智慧。
其他文献
月正清,风正明,施家乐泡了一壶酸梅汤,搬了竹椅到门前,一边摇一边听小曲儿。其实也不大听清唱的是什么,只是贪其缠绵温婉,到底那时候唱歌的人,是落了力气的。  来年和来月请你尽淡忘,曾共风中一个她恋过。林忆莲这首《野花》听过的人少,却是唱得扎扎实实地好。  多叫人感慨的旧八卦,那时候他与她因音乐而识而爱,他抛了妻,弃了女,从此不唱“这一首歌无关儿女情长只献给我家那两个可爱的姑娘”,可是后来,也不过就这
期刊
(二) 小笼汤包的爱情      汤包觉得自己恋爱了,第一次看到那碗漂亮的长着酒窝的米酒,它的一颗心就象要蹦出来似的。    米酒是早点铺子中知名度很高的美女,皮肤白皙,一笑就有两个浅浅的酒窝,看得众人心里甜甜的;米酒脾气好,除了偶尔酿的时候浓度稍高点,它就会醉得闹闹小酒疯外,没别的恶劣事迹,基本算得上品学兼优。    本来,汤包一直对米酒妹妹是只敢远观不敢近瞧的,因为米酒是那样的令它心动,它害怕
期刊
声望源于成就,魅力源自实力。  对人,三十而立,走进成熟。对于一个国家,三十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是一个动态的实力转化过程。一人如是,一家如是,一国如是。  2011年以来,不断地天灾人祸使海外同胞与祖国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埃及动乱到新西兰地震、再到利比亚内乱的爆发和日本大
期刊
她穿着褐色毛衣,藏青色百折裙,尖头高跟靴去赴约。这时候她其实是有些落泊的,父亲于一个月前离开人世,好友珍在一次事故中丧生,刚刚开始一份工作,杂乱的人际关系,沉重的心伤,一切都未适应过来。欢喜楼的主人极力邀请她参加晚上的沙龙,他是电台的DJ,她几天去当了他两期节目的嘉宾,他说有许多人喜欢她写的文章,就去了。  她坐在红色车子里,凭着脑子里的印象指挥着司机左转右转驶过一条条陌生的水泥路,在一个巷子里绯
期刊
“这是什么?”小女孩天真无邪的声音,好奇的疑问。  “蛋糕。”男孩温柔的回答,白衬衣袖子上别着的白底三条红杠的标志在阳光下安静地闪光,看起来好明亮。  “好吃吗?”  这一次男孩没有回答,只是将蛋糕掰下了一点,微笑着,送入女孩口中。  那种甜蜜的松软,奶油在口中融化时轻轻的温柔,是女孩尝过最美好的滋味,因为那是她第一次吃到蛋糕。  这是五岁时的一段记忆,没有人会相信,我依然还记得。那种感觉一直无法
期刊
1.    马芳引经据典,她说,无怨不成夫妻。  我一门心思对付着一大捆薯条,一边听她悉数刘东亮的种种优良品德。  和刘东亮做恋人有五六年了,期间我们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互相说分手,说永远不见面,说你去死吧!当然我们还是完好无缺的活在这个乱哄哄的城市。  马芳说我十年如一日般没有丝毫长进,她说我是只章鱼,看上去张牙舞爪嚣张得很,本质是个软骨头。  这一点我认同。我总是轻而易举就怒火熊熊,可是我的怒火
期刊
七色花    她问我:你相信世界上有七色花么?  我说:什么七色花?  她说:就是小时候看过的童话,一个姑娘去买面包圈,但是被狗吃掉了,于是她很伤心。这个时候她遇见了一位老妇人,给了她一朵七色花,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一朵花瓣能够满足一个愿望。  我说:哦,我记得了。那是个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最后那个小姑娘救了一个瘸腿的小男孩。  她有些哀怨地说:她浪费了那些愿望,如果是我的话,会更能派上用场的。  
期刊
你最大的错误,就是  遇见了身不由己的我    卷一    我姓陆,以前人称二郡主,现在则是陆妃娘娘。至于我的闺名,我想即使是我的丈夫,当今中渚之君承凤帝,也不会记得的吧。  人们都只记得我姓陆。  即使是我自己,也要很久很久才会想起我的名字。陆王府我这一辈的女子行华,我的名字是蓉华。  陆蓉华。  一世荣华。    卷二    我自然算是享尽荣华的。  哪个女子有我这等好命呢?  我的父亲,开国
期刊
范可钦。二十九岁。所谓生活,只是每天公司、家里简单反复的来回。对爱情感到疲倦了,没有爱上谁,也不想被谁爱上。    我是一个业内颇有口碑的家居设计师。这直接保证了我的衣食无虞,还可以讲究一`点点品味,享受一点点奢侈。  无可否认,在现代商业社会,经济是一个男人受欢迎的重要条件之一。何况我还并不难看,甚至有三分之二见过我的人,说过我英俊。所以,我曾经有过无数段爱情。具体的数字,十六次还是二十次,我从
期刊
从2006年取消农业税、到2008年秋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我国政府正一步步减轻人民负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今,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也将正式走向免费时代,为我国文化和社会文明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