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xin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是该区域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集合。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的各种文献,梳理1980年以来红水河流域民歌研究、器乐研究、戏剧音乐研究、祭祀音乐研究、综合音乐研究等方面的现状,归纳出研究选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存在的缺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的展望,旨在为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  红水河流域  现状  缺憾  展望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04-03
   红水河流域的民族音乐在风格类型与内容形式上皆诠释着该流域民众的生活态度,映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该流域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1980年以来,红水河流域的民族音乐研究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步入21世纪以来,研究文献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向,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总的来看,1980年以来(1980—2021)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主要载于各类期刊论文,一些相关成果也散见于著作、研究报告之中。回顾与整理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成果,通过研究现状,寻找缺憾,展望未来研究趋势,探讨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的现状
   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作为中华多样性文化的一部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的研究亦取得了新进展。通过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互联网等对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进行检索与查阅,发现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歌、器乐、戏剧音乐、祭祀音乐、综合音乐研究等方面,其研究现状梳理如下:
   (一)关于红水河流域民歌研究的现状
   关于红水河流域民歌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民歌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民歌文化研究等领域,一是对红水河流域民歌音乐本体的研究,陈文新对《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等民歌的创作内容、风格、背景进行了音乐分析,梳理了红水河流域民歌的音乐特征;二是从歌唱习俗、民歌传承与发展、民歌文化资源开发、声腔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红水河流域民歌的研究内容(曾宏华,2013;吴巧,2017;周志峰,2020)。此外,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还有学者较早地论述了红水河流域民歌的特点,并对红水河流域民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陆华柏,1986)。
   (二)关于红水河流域器乐研究的现状
   红水河流域器乐是该流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高敏、金萌等对马骨胡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有学者从历史概观、音乐特征等方面对八音合奏乐进行了探究(覃式,1997),也有一些学者分别从铜鼓音乐分析、铜鼓音乐记谱方式、节庆铜鼓乐等视角对红水河流域的器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研究 (邢磊,2013;刘雯,2016),这些研究为红水河流域器乐发展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与实践参照。
   (三)关于红水河流域戏剧音乐研究的现状
  红水河流域戏剧音乐研究在我国戏剧音乐研究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界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区域戏剧音乐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论文及著作之中。在红水河流域众多戏剧音乐的研究中,高敏在《二十世纪中叶壮族音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认为戏剧《农家宝铁》的音乐在红水河流域壮剧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另有学者对红水河流域戏剧音乐的特征、传承、发展以及保护进行研究,为红水河流域戏剧音乐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李雪,2016;刘华清,2019)。
   (四)关于红水河流域祭祀音乐研究的现状
   强调用详实的田野资料来支撑研究者的学术观点是红水河流域祭祀音乐研究的特点,学者杨秀昭从信仰、仪式及音乐本体等方面整体描写该流域丧葬祭仪音乐。另有学者对红水河流域的洞经音乐、祭祀音乐《蛙婆歌》、铜鼓乐等祭祀乐进行了不同类别、不同视角的研究 (崔艳英,2019;冯明洋,1988;高敏,2005)。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卢克刚在研究天峨等县的祭祀音乐时,是如何将其应用到蚂   节中的。
   (五)关于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综合研究的现状
   随着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的推进,对该流域民族音乐的综合研究受到学界关注。范西姆1982年就在《壮族音乐》中研究了马山三声部民歌、歌舞音乐、田林说唱音乐及西林戏曲音乐。2006年至2021年有9篇“红水河音乐”核心相关论文,从较为综合的角度对红水河流域音乐进行了研究,另外有学者从各个音乐类型对该流域民族音乐作出综合性梳理(冯明洋,1988;高敏,2015),以上研究为不同阶段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发展提供了学术参照。
  二、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的缺憾
   通过上述梳理发现,虽然学术界对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的研究整体体量不断增长,学者数量日益增多,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但细致分析来看,相关研究仍存有缺憾。
   (一)研究選题上不够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从研究选题上来看,目前学界还未形成对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的系统研究。第一,学界以“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为选题的研究不多,而常常以该流域某具体地域民族音乐为选题。第二,虽然以“红水河流域民歌”为选题的研究相对较多,但也仅有四篇文献。另以“红水河流域器乐研究”“红水河流域戏剧音乐研究”“红水河流域祭祀音乐研究”“红水河流域宗教音乐研究”“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红水河流域民间音乐艺人研究”等为选题的研究甚少,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    (二)研究视角多元化不足,还未形成广泛的研究维度
   从研究视角上来看,目前学界对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还不够多元。第一,学者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视角相对较少,多用民族音乐学、文化学等视角来研究该流域民族音乐,研究视角的维度不够广泛。第二,应用性视角研究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的成果较为欠缺,亟待进一步加强。总体来说,在研究视角上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的研究还未形成广泛的研究维度。
   (三)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需进一步提升,未真正实现更有效的方法互动
   从现有文献针对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需进一步提升,并未真正实现多种方法的有效结合与互动。第一,学界对该流域民族音乐进行研究时,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较少。第二,民族学研究的田野调查、民族志等研究方法运用较少,仅有少量学者在研究中使用了田野调查法(如:高敏,2005;杨秀昭,2011),整体来看,长期田野调查的学者偏少,民族志方法使用也欠缺。
   (四)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研究对象相对单一
   从掌握的文献来看,学界对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的研究存有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研究对象相对单一的局限。第一,尚未真正重视该流域民间音乐艺人的研究;第二,没有更多地研究该流域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交往、交流、交融;第三,聚焦该流域民族音乐制度研究的也有限;第四,对该流域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研究的也不多;第五,还未对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进行界定,也没有明确该流域民族音乐构成;第六,民歌研究是该流域民族音乐研究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三、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的展望
   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既有相关研究需经历逐步演进与和深化的进程。對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能让学者在明晰其发展现状、研究缺憾的同时,明确其未来研究方向,以丰富该流域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成果。
   (一)拓宽研究视角,打造多维化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视野
   尽管学者注重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的多学科、多视角研究,但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的不多,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多以民族音乐学、文化学等人文科学的研究视角为主,未来应从更为广泛化、多维化的视野来研究。第一,突破传统研究视野,更多地运用多学科理论拓展研究视角,完善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体系,以促进该流域民族音乐研究视角多维化。第二,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理论研究和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契合,强化对该流域民族音乐研究成果的应用性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该流域民族音乐发展体现出时代特点与渐进特征,这是该流域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映现。因此,强化该流域民族音乐研究成果的应用性研究,对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发展可以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二)扩充研究内容,塑造整体性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思路
   从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内容方面来看,未来要塑造整体性研究思路,以扩充研究内容。第一,研究内容上,不仅涉及红水河流域民歌、器乐、舞蹈音乐等内容,还要关注该流域祭祀音乐、宗教音乐、说唱音乐、戏剧音乐、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文化、民间音乐艺人等方面的研究。第二,不仅要继续研究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的功能与作用、文化资源数据库、传承和保护,还要更加关注民间音乐艺人在该流域民族音乐创作与传承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提高该流域民族音乐教育效果的措施研究。第三,要依据时代需要,扩充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内容。如对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研究、红水河流域民歌发展个案研究、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发展的困境与消解研究、红水河流域民族器乐发展个案研究、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发展的良性运行体系建构研究、红水河流域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发展的流变考等内容进行广泛研究。
   (三)创新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性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理论研究
   从本研究搜集的文献可见,虽然当前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学者在研究方法上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努力,以保障该流域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系统性。第一,需从民族学、美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中汲取研究方法,除采用文献资料法,还要运用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长期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叙述相结合等方法,使静态的文献资料与动态的田野调查更有效的互动。学者可通过参与观察、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手段,掌握第一手资料,对该流域民族音乐进行深度研究。第二,从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找到借鉴与支撑的方法,尝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尤其是应用定量研究和计量模型法,以拓宽该流域民族音乐研究广度,从而形成系统的民族音乐研究方法体系。
  四、结语
   伴随着红水河流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及流域内民族音乐受到的内外挑战,该流域民族音乐研究日益成为音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门议题,在学者们的努力下,该流域民族音乐的研究视角逐步拓宽,研究内容逐渐完善,研究方法也日渐丰富。由于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具音乐学与其他多学科的交叉性特征,其自身发展还未成熟,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成熟化的研究体系及完整性的研究内容方面皆有待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研究需要向着科学性、系统性的方向持续迈进,其研究进展如何将对流域内广大民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及区域民族音乐理论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陈相.论《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的“骆越”“西瓯”音乐风格[J].艺术探索,2013(03):108-110.
  [2]曾宏华.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资源的开发途径[J].大舞台,2013(03):263-264.
  [3]吴巧.红水河土语区壮歌的声腔特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64-167.
  [4]周志峰.关于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2020(02):153-154.
  [5]高敏,金萌.广西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及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硏究[J].中国音乐,2013(02):96-107.
  [6]高敏.二十世纪中叶壮族音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音乐,2015(04):15-29.
  [7]杨秀昭.毛南族丧葬祭仪及其音乐探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02):35-44.
  [8]卢克刚.壮族“蚂  节”祭仪及其音乐[J].艺术探索,2007(05):14-18+168.
  [9]范西姆.壮族音乐[J].人民音乐,1982(05):47-50.
  [10]黄鸿滨.保护与传承——构建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01):120-121+126.
  作者简介:杨婷(1982—),女,中南民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遗产保护;蒋燮(1984—),男,博士,广西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音乐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FMZ007。
其他文献
字词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接触语言的过程需要先掌握词汇,才能理解其中的语法知识.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诵读方法,在品味文章情感的基础之上,能利用注释、工具书等解读其中内容.《说文解字》的运用能够指导学生高效学习文言文词汇,下文对其应用方法重点分析.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常常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忽略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诵范文,按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对写作的内容及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这样,作文教学形成了一个毫无活力的僵
期刊
对于游记类文本的教学,一般存在两种模式和思路:一种是紧扣游记描写的景点,从内容信息层面展开教学;另一种则是紧扣游记的文体特征,从文体性层面展开教学.这两种教学究竟孰优孰劣,不妨再度审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定位: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游记教学不能人为地将这两种教学行为完全割裂开来,而需要巧妙地从惯有的模式中突围出来,强化两种模式之间的融合,紧扣“记”字,凸显游记类文本的教学核心.笔者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中《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期刊
预习阶段的课文批注是学生对文本信息加工的直观体现,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文批注,可以让教师有的放矢,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生成新的知识经验.下面,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探讨基于学生预习批注的教学设计策略.
期刊
芭蕾舞剧《花木兰》由辽宁芭蕾舞团2019年创作并搬上舞台,该剧乃古为今用之典范,洋为中用之佳作,传统与现代之交汇,艺术与高雅之交融,是近年来国内芭蕾舞舞剧创作中涌现出的精品力作.本文主要从戏剧结构、人物故事、舞蹈语言、使命担当、意象意境五个方面进行艺术评论,以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舞蹈艺术创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摘要:中国戏曲由古代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组成。说唱艺术作为曲艺的基本艺术手段之一,对戏曲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宋金戏曲形成为节点,主要梳理曲艺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异同和联系。宋代目连戏的演出文本和宋元杂剧的曲式规范,是戏曲吸收同时期曲艺中“变文”和“诸宫调”形式的突出成果。  关键词:戏曲 曲艺 艺术起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摘要:中国画承担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显著增强也需要予以公共文化艺术建设全面关注。提升公共文化艺术建设水平和国家民族观念的认同感可以充分借助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得以实现。中国画教学活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开展、提高公众艺术水平及丰富群众精神世界的目标占据重要的社会地位。本文结合中国画艺术的本质和特点,探究公众艺术教育的时代内容,分析公众艺术教育实际作用和意义,试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涵盖的内容包括从宇宙、大气到海洋、陆地,从地质、资源、环境到经济、人口、城市、交通等各领域。而各个领域的内容都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地理环境的各个领域,如环境的保护、灾害的防御、能源的开发、交通的发展、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控制等。地理学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科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文章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层.现在的课文学习,基本上最后都会归结到公式化的总结,“本文通过什么,叙述了什么,刻画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的单一固定的学习套路,学生一旦长期使用这种贫乏苍白的阐述体系,是不利于他们情感的积淀和道德的升华.有情感温度,更具人文关怀的语文学习,应该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深入交流,是学生和老师共同思考创造的全新历程,如何深入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以部编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老王》为例进行说明,希望能对实际教学有所借鉴和启发.
期刊
摘要: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蕴涵着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变迁历史与人文精神,是苗族传统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面临着民间传承出现断层、代表性传承人减少、表演形式不断简化等发展困境。通过坚守家庭传承与发展民间集会作为主阵地,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艺术进课堂等学校教育的补充,以及大力培养优秀文化传承人、积极举办民间文化活动、修建民族文化博物馆等政府支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