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卓越工程师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为配合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及信息化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研究一种全新且实用的信息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有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能力。
关键词:“卓越计划”的信息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99-02 一、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信息化的拔尖人才应培养计算机、电子信息基础厚实,数学物理扎实、素质全面、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具有精英意识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为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的共同特征:在人格特质上,具有宽广的人文胸怀,发展的战略眼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求知欲望,踏实的工作作风;在知识结构上,造就网络型的知识结构、理科功底扎实,具备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具有较强的知识衍生能力,是未来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开拓者;在能力结构上,着重培养三种能力:①获取知识的能力②应用知识的能力③创造知识的能力。
本文主要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研究一种全新且实用的信息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有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能力。本项研究首先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实施,对培养信息化的拔尖人才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信息类的其他专业,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应用,对于我校信息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基础
本项研究已经完成了一些基本性的前期工作,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在2011年4月按照“卓越计划”的思路申请了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计算机类专业‘阶梯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项目的申报在教学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实践环节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也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2011年5月,学院又申报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实施计算机学科拔尖学生教育培养计划”为目标的改革方案,为此学院也制定了包括“双师制”在内的多项措施,也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保障。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引导学生积极进入到科研室、实验室。我院有20个科研室和实验室,一直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进入到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研究,目前形成了良好的风气。例如信息2009级学生目前有超过三分之一进入到科研室。而2010级的学生虽然才大学一年级,但是也已经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进入到科研室,通过导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现有的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特别是信息科学系在2011年重新更新了实验室的设备,配备了嵌入式应用、EDA、SOPC、通信原理等实验设备,而且所有机器都是新的,实验室免费全天开放,为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切方便条件。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在实验室安装了网络摄像头,可以通过网络对实验室进行监控,同时进行录像,这样基本上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的管理,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进行学习,使实验室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信息科学系教师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在近几年来通过各种教学研究和教改项目的开展,已经取得了多项成果和荣誉,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研究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积极努力实现优势学科群与地方重大产业链的密切结合,主动发挥学校引领创新创业文化的功能,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在为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社会资源。学校位于大庆市经济开发区,对面两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国家级软件园、国家级服务外包产业园、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国家级孵化器以及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拥有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得天独厚的区域环境。目前,我们与这些园区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已有一批创业项目进入不同的园区孵化,另外我们已与园区的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保证学生能够在低年级就进入企业实训。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和信息化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训基础。
三、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程体系改革。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设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组成,涵盖专业领域发展最新动态与成果,将新知识和技能引入教学中,丰富课程内容。专业课设置的必修核心课程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学科优势,在本科专业之间,交互提供其他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供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与技能。培养方案本着“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创新、理工融合、人文渗透”和“教学标准高起点,教学要求高难度,教学进程高速度”的“三高”原则,制定全新的培养方案。采用理科综合基地班模式,增设理科基础课程平行班,加强课程的深度或广度,为“拔尖人才”后续参与研究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借助小班教学的培养模式,有计划地推进探究式课程建设。
2.创新型教学及实践。创新型教学通过讲授、提问、课堂小作和讨论等灵活的课程教学形式,使学生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程作业、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等手段,充分挖掘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型课题研究。通过自主选题或导师命题的方式,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导师定期辅导并组织讨论,学生做演示文稿汇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思考、创新思维、查阅文献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接触科技前沿研究。 3.优质教学资源投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将具有拔尖创新素质的教师和最好的教学设施投入基础综合班的培养。综合班的任课教师或学科导师由学校直接选聘全校最优秀教师担任,这些高水平教师授课,一方面视野广阔,教学内容直接接触科学前沿,学生在这种氛围熏陶下,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增强;另一方面责任感强,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等改革创新尝试,有意识提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的机会。
4.在《培养方案》外,鼓励“拔尖人才”接触专业领域前沿研究。以系各研究领域为划分基础,开设若干前沿领域专题研讨班。学生可以自主有选择参加其中一个或几个研讨班,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为之后的科学研究构筑桥梁。
5.实施双导师制。实施导师制是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学校聘请优秀教师任班导师,全程负责该班的教学管理,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做好任课教师的协调工作,指导学生课内外素质教育实践。从第4学期开始,在全校范围公开选聘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作为基础综合班学科导师,导师从第5学期开始全程负责学生的学术成长和全面发展,制订学生后两年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课程学习及研究训练进行指导,并指导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与论文工作等。这些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兼备的学科导师不仅负责指导学生后两年的学习与学术成长,而且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人格品质影响学生,对综合班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综合班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6.大学文化整体育人,引导学生学习途径和模式创新。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从“知识教育”过渡到“文化育人”。在教育内容上,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贯彻于教育全过程。在教育途径上,文化育人注重知识内化,强调通过内化和升华,使之成为教育对象的一种文化自觉。我校位于大庆市,大庆的“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将其融入当代教育中,从而为学生的人文化过程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四、结语
本文提出的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信息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信息科学系实施,目前已经显示了一定的效果:2012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中有5人参加,获三等奖一项;2012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大赛的参加人数超过20人,共获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人才培养的方式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提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创新,本文提出的培养模式以实践为第一手段,辅助其他的措施,不仅适用于信息类的人才培养,对于其他专业的拔尖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卓越计划”的信息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99-02 一、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信息化的拔尖人才应培养计算机、电子信息基础厚实,数学物理扎实、素质全面、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具有精英意识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为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的共同特征:在人格特质上,具有宽广的人文胸怀,发展的战略眼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求知欲望,踏实的工作作风;在知识结构上,造就网络型的知识结构、理科功底扎实,具备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具有较强的知识衍生能力,是未来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开拓者;在能力结构上,着重培养三种能力:①获取知识的能力②应用知识的能力③创造知识的能力。
本文主要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研究一种全新且实用的信息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有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能力。本项研究首先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实施,对培养信息化的拔尖人才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信息类的其他专业,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应用,对于我校信息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基础
本项研究已经完成了一些基本性的前期工作,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在2011年4月按照“卓越计划”的思路申请了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计算机类专业‘阶梯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项目的申报在教学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实践环节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也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2011年5月,学院又申报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实施计算机学科拔尖学生教育培养计划”为目标的改革方案,为此学院也制定了包括“双师制”在内的多项措施,也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保障。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引导学生积极进入到科研室、实验室。我院有20个科研室和实验室,一直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进入到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研究,目前形成了良好的风气。例如信息2009级学生目前有超过三分之一进入到科研室。而2010级的学生虽然才大学一年级,但是也已经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进入到科研室,通过导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现有的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特别是信息科学系在2011年重新更新了实验室的设备,配备了嵌入式应用、EDA、SOPC、通信原理等实验设备,而且所有机器都是新的,实验室免费全天开放,为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切方便条件。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在实验室安装了网络摄像头,可以通过网络对实验室进行监控,同时进行录像,这样基本上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的管理,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进行学习,使实验室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信息科学系教师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在近几年来通过各种教学研究和教改项目的开展,已经取得了多项成果和荣誉,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研究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积极努力实现优势学科群与地方重大产业链的密切结合,主动发挥学校引领创新创业文化的功能,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在为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社会资源。学校位于大庆市经济开发区,对面两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国家级软件园、国家级服务外包产业园、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国家级孵化器以及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拥有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得天独厚的区域环境。目前,我们与这些园区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已有一批创业项目进入不同的园区孵化,另外我们已与园区的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保证学生能够在低年级就进入企业实训。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和信息化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训基础。
三、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程体系改革。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设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组成,涵盖专业领域发展最新动态与成果,将新知识和技能引入教学中,丰富课程内容。专业课设置的必修核心课程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学科优势,在本科专业之间,交互提供其他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供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与技能。培养方案本着“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创新、理工融合、人文渗透”和“教学标准高起点,教学要求高难度,教学进程高速度”的“三高”原则,制定全新的培养方案。采用理科综合基地班模式,增设理科基础课程平行班,加强课程的深度或广度,为“拔尖人才”后续参与研究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借助小班教学的培养模式,有计划地推进探究式课程建设。
2.创新型教学及实践。创新型教学通过讲授、提问、课堂小作和讨论等灵活的课程教学形式,使学生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程作业、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等手段,充分挖掘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型课题研究。通过自主选题或导师命题的方式,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导师定期辅导并组织讨论,学生做演示文稿汇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思考、创新思维、查阅文献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接触科技前沿研究。 3.优质教学资源投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将具有拔尖创新素质的教师和最好的教学设施投入基础综合班的培养。综合班的任课教师或学科导师由学校直接选聘全校最优秀教师担任,这些高水平教师授课,一方面视野广阔,教学内容直接接触科学前沿,学生在这种氛围熏陶下,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增强;另一方面责任感强,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等改革创新尝试,有意识提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的机会。
4.在《培养方案》外,鼓励“拔尖人才”接触专业领域前沿研究。以系各研究领域为划分基础,开设若干前沿领域专题研讨班。学生可以自主有选择参加其中一个或几个研讨班,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为之后的科学研究构筑桥梁。
5.实施双导师制。实施导师制是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学校聘请优秀教师任班导师,全程负责该班的教学管理,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做好任课教师的协调工作,指导学生课内外素质教育实践。从第4学期开始,在全校范围公开选聘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作为基础综合班学科导师,导师从第5学期开始全程负责学生的学术成长和全面发展,制订学生后两年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课程学习及研究训练进行指导,并指导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与论文工作等。这些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兼备的学科导师不仅负责指导学生后两年的学习与学术成长,而且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人格品质影响学生,对综合班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综合班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6.大学文化整体育人,引导学生学习途径和模式创新。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从“知识教育”过渡到“文化育人”。在教育内容上,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贯彻于教育全过程。在教育途径上,文化育人注重知识内化,强调通过内化和升华,使之成为教育对象的一种文化自觉。我校位于大庆市,大庆的“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将其融入当代教育中,从而为学生的人文化过程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四、结语
本文提出的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信息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信息科学系实施,目前已经显示了一定的效果:2012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中有5人参加,获三等奖一项;2012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大赛的参加人数超过20人,共获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人才培养的方式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提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创新,本文提出的培养模式以实践为第一手段,辅助其他的措施,不仅适用于信息类的人才培养,对于其他专业的拔尖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