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1989年《中华皮肤科杂志》引文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皮肤科杂志是我国第一种公开发行的皮肤科专业刊物,创刊于1953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被迫停刊达13年后于1980年再度复刊.

其他文献
患者男,18岁.于1986年10月23日,因咽痛口服复方新诺明2片,当日晚全身皮肤瘙痒,24日晨发现全身皮肤红肿,面部起水疱,体温40℃,于诊所求医,给肌注氨基匹林、卡那霉素、青霉素等治疗,但病情继续加重,全身起松弛性大疱,易擦破,有渗液并疼痛,10月25日上午急诊入院.
患者男,45岁。1987年4月因冻疮长期不愈加重一月曾住院检查,由于患者同时伴有全身乏力及游走性关节痛,两手遇冷后有雷诺现象,两耳及手足部有轻度萎缩并附有少量鳞屑的暗红色斑块,血沉115mm/h,TTT16U,白蛋白35b/L,球蛋白41g/L,抗S二抗体及RF均为(+),拟诊SLE;并用昆明山海棠治疗,每日3次,每次2片,一月后临床症状及化验指标均有改善而出院。
期刊
光化性扁平苔癣(Actinic lichen planus,ALP)是LP的一个亚型,又名(亚)热带LP,夏季光化性苔癣样疹.现报告2例如下.
期刊
应用ABC技术及多种单克隆抗体对70例3种不同临床类型的疣皮损浸润细胞的免疫表型进行了分析.结采除少数皮损I2+树枝状细咆增多外,其余皮损表皮I2+树技状细胞减少或缺如,且真表皮I2+树枝状细胞均发生形态、分布和免疫表型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由HPY的直接细胞毒作用所致.部份消退期寻常疣和扁平疣表皮角朊细胞表达I2抗原.3种优真皮内T4+/T8+比率均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结合HPV分型,作者对3种
先证者.男,69岁,广东省湛江市南三岛人.生后即有手脚心多汗,半岁后出现手足皮肤经常脱皮,常年不断,逐年加重.
期刊

自1974年有人提出嗜酸性筋膜炎[1]以来,已有不少报道.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我们对60例脂监性脱发(简称脂脱)患者进行了分型,并同时作了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血凝及血脂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患者男,60岁,于1978年10月,因指甲、皮肤和粘膜色素沉着2年余住院.诉原有周期性头痛,1963年服汉防己甲素有效.

作者对160KD蛋白质分子作了进一步研究,证明160KD分子并不是分子量为230KD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主要抗原的分解产物.160KD抗原分子在蛋白酶作用下易分解为140KD分子,而230KD抗原分子不被蛋白酶所分解,说明两者在生化性质上是不同的.作者还用亲和纯化抗体技术证明160KD抗原分子存在于皮肤的基底膜,是一个新发现的皮肤基底膜成分.最后,从对其它疱病血清的比较研究,说明160KD抗原对

患者男,43岁,因面部长紫红色斑块一月余,于1989年1月18日初诊入院.两月前因低热、乏力、咳嗽,服中药10余剂,症状好转.近一月来,左颈部、耳,无自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