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急安全服务是我国基本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运用公共财政,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最终大致均等的应急安全服务。本文通过对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研究,探讨了目前我国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政府为主体推进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的战略路径选择和对策,为实现我国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的提供几点参考。
[关键词]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
应急安全服务是社会公共安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全社会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必需的基础性保障条件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要求,加快城市应急服务管理提升,全方位促进城市应急服务均等化,共同构建公共安全体系,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意味着无论地域、收入、民族、性别及其他身份差别,全体公众都能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由政府和应急产业发展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机会、结果大致均等的应急安全服务。其内涵包括:1)全体公民享有应急安全服务的机会均等。2)全体公民享有应急安全服务的结果大体相等。它强调的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都能大致均等地得到一视同仁的保护。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的核心,是社会公众享受和参与应急安全服务的机会和效果均等,而不是简单的无差异化或简单的内容的完全均一。
二、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
公正、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实现城市应急安全均等化,既是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内在要求,也是公正平等价值理念在应急安全服务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但是,由于我国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应急安全服务还存在城乡不均等、覆盖不全面、应急安全服务设施不全和相对滞后等问题。总的来说,当前城市应急安全非均等主要体现在城乡结合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弱势群体、以及城市应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不足:
(一)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非均等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相比城区应急安全服务的大量供给,城郊结合部地区则相对不足,尤其应急安全设施、设备落后或严重匮乏,应急安全服务意识不强,无法确保该项基本服务有效供给,存在非均等现象。
(二)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非均等
外来流动人口属于城市边缘化群体,存在流动性大、素质片低的特点,其应急安全服务供给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1、政府为其提供的应急安全服务设施非均等;2、其享受城市应急安全服务的机会非均等。
(三)弱势群体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非均等
城市弱势群体由于其自身原因,更需要得到最基本的公共安全服务,但是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以及各部分之间权责不清,针对此类群体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仍然相对缺失。
三、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途径
当前服务型政府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执政服务,把管理与服务统一在社会发展之中。在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各级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越来越成为应急安全服务的发展方向。
(一)完善政府应急服务管理机制,为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各级政府应急服务机制建设是实现全社会应急安全服务供给均等化的核心保障。
1.建立健全应急安全服务相关政策。政府向社会提供政策服务,一方面是指应急管理方面政策法规尤其要广泛宣传告知;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政策法规应做进一步的修订和补充以适应更加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当前,我国在应急服务方面的法律制度基本空白,政府必须尽快根据现实情况加紧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政策,以期每个公民都树立提供应急服务所需的责任和意识,充分享有自身应急服务的权利。
2.加强乡镇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尤其应建立针对对老弱病残弱势群体的应急保障设施。
3.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全社会参与动员的应急队伍,这样在危机应对中,才会有更广泛的力量来共同承担应急服务。
4.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为实现应急安全服务全社会覆盖的目标,各级政府要要加大对信息技术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打造电子化应急安全服务联动机制,拓宽预警信息发布覆盖范围,积极推动物联网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建立统一的应急安全物资调配制度,专人负责,权责到人。
(二)加快应急产业发展,为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提供物质保障
据预测,目前,我国应急产业市场容量达到近万亿元。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是我国社会和人民公众的基本需求,也是推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为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提供环境保障
公众的有效参与和应急经验为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提供现实的环境保障。只有社会公众都具备了防灾减灾的知识和较强的生存能力,应急安全服务才会真正取得效果。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非均等、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非均等、弱势群体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非均等的问题,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安全服务下乡、以社区为单位的应急知识科普宣传、流动人口密集住区定点宣传和弱势群体一对一上门宣传等活动,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应急安全知识,另外,还要不定期举行应急演练,让应急安全知识深入人心,让应急安全服务惠及全社会公众,真正实现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
四、结束语
总之,实现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充分保障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现代服务型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职能,因此,政府必须完善应急服务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度,真正实现应急安全服务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杨光.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绩效评价[J].财经问题研究,2015,01:111-11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01:38-43.
[3]杨彬,梅涛.我国应急救援装备发展趋势[J].劳动保护,2014,12:22-24.
[关键词]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
应急安全服务是社会公共安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全社会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必需的基础性保障条件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要求,加快城市应急服务管理提升,全方位促进城市应急服务均等化,共同构建公共安全体系,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意味着无论地域、收入、民族、性别及其他身份差别,全体公众都能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由政府和应急产业发展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机会、结果大致均等的应急安全服务。其内涵包括:1)全体公民享有应急安全服务的机会均等。2)全体公民享有应急安全服务的结果大体相等。它强调的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都能大致均等地得到一视同仁的保护。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的核心,是社会公众享受和参与应急安全服务的机会和效果均等,而不是简单的无差异化或简单的内容的完全均一。
二、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
公正、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实现城市应急安全均等化,既是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内在要求,也是公正平等价值理念在应急安全服务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但是,由于我国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应急安全服务还存在城乡不均等、覆盖不全面、应急安全服务设施不全和相对滞后等问题。总的来说,当前城市应急安全非均等主要体现在城乡结合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弱势群体、以及城市应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不足:
(一)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非均等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相比城区应急安全服务的大量供给,城郊结合部地区则相对不足,尤其应急安全设施、设备落后或严重匮乏,应急安全服务意识不强,无法确保该项基本服务有效供给,存在非均等现象。
(二)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非均等
外来流动人口属于城市边缘化群体,存在流动性大、素质片低的特点,其应急安全服务供给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1、政府为其提供的应急安全服务设施非均等;2、其享受城市应急安全服务的机会非均等。
(三)弱势群体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非均等
城市弱势群体由于其自身原因,更需要得到最基本的公共安全服务,但是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以及各部分之间权责不清,针对此类群体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仍然相对缺失。
三、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途径
当前服务型政府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执政服务,把管理与服务统一在社会发展之中。在城市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各级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越来越成为应急安全服务的发展方向。
(一)完善政府应急服务管理机制,为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各级政府应急服务机制建设是实现全社会应急安全服务供给均等化的核心保障。
1.建立健全应急安全服务相关政策。政府向社会提供政策服务,一方面是指应急管理方面政策法规尤其要广泛宣传告知;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政策法规应做进一步的修订和补充以适应更加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当前,我国在应急服务方面的法律制度基本空白,政府必须尽快根据现实情况加紧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政策,以期每个公民都树立提供应急服务所需的责任和意识,充分享有自身应急服务的权利。
2.加强乡镇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尤其应建立针对对老弱病残弱势群体的应急保障设施。
3.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全社会参与动员的应急队伍,这样在危机应对中,才会有更广泛的力量来共同承担应急服务。
4.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为实现应急安全服务全社会覆盖的目标,各级政府要要加大对信息技术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打造电子化应急安全服务联动机制,拓宽预警信息发布覆盖范围,积极推动物联网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建立统一的应急安全物资调配制度,专人负责,权责到人。
(二)加快应急产业发展,为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提供物质保障
据预测,目前,我国应急产业市场容量达到近万亿元。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是我国社会和人民公众的基本需求,也是推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为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提供环境保障
公众的有效参与和应急经验为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提供现实的环境保障。只有社会公众都具备了防灾减灾的知识和较强的生存能力,应急安全服务才会真正取得效果。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非均等、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非均等、弱势群体的应急安全服务供给非均等的问题,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安全服务下乡、以社区为单位的应急知识科普宣传、流动人口密集住区定点宣传和弱势群体一对一上门宣传等活动,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应急安全知识,另外,还要不定期举行应急演练,让应急安全知识深入人心,让应急安全服务惠及全社会公众,真正实现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
四、结束语
总之,实现应急安全服务均等化,充分保障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现代服务型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职能,因此,政府必须完善应急服务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度,真正实现应急安全服务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杨光.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绩效评价[J].财经问题研究,2015,01:111-11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01:38-43.
[3]杨彬,梅涛.我国应急救援装备发展趋势[J].劳动保护,2014,1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