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给当下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材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状况有很大的改变,反对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问题探究教学方法已日益成为大家的共识。问题探究教学方法就是要用“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纽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师生互动的探索,在质疑与解疑的教学情景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是教学探究的重要基础,而思考探究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教师应该在问题探究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问题预设的不恰当,是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因之一。其主要表現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预设问题不能紧扣教学目标而节外生枝,妨碍课堂教学实践。记得07年省优质课大赛中有位老师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时,预设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靖康之耻?”。教师意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回顾靖康之耻这个历史事件,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歌曲思想内容。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一历史事件影响作用,结果影响了诗歌主要内容的学习。二是问题设计没有启发性,为了提问而提问,满堂都是“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思维共振,而且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三是问题设计没有梯度。如有位实习教师执教高一《长亭送别》,在学生朗读完后提问:词人通过何种“意象”表达哪些感情?高一的学生还不太清楚“意象”这一概念,如此提问其结果无疑让学生如坠云雾,无从措手。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事关阅读教学成败,精设问题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既能使教师紧紧抓住教材教学部标指向的精髓,又能调动学生展开教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问题应该是精心预设的
  
  问题的预设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原则,让学生不断为自己新奇的发现而惊喜。实践证明,教师精心预设有价值的问题,能使学生在把知识转化能力的学习过程中,架起一座桥梁,能让他们走进书本,更好地诱导参与教学的过程,将教师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内容或结果,并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真正把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
  
  1 立足文本,整体把握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教师吃透教材,处理教材,从高处着眼,从课文的整体上把握设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这是把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转化为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可以我们从文本的题目、中心名、重点语句、文章中心等方面来设计问题。例如苏教版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①文章写了几个人?主人公是谁?②老贝尔曼是主人公吗?③请你想象一下老贝尔曼画叶子的情景。④作者为什么把主要内容当成暗线来安排?⑤苏艾仅仅是一条线索吗?(苏艾也是一个爱心天使)。⑥你学了本文,在语言上有何收获?从这些问题的设计情形来看,教师注重了从小说的特点、从人物塑造、情节铺设与环境描写等角度来设问,重点突出了对两个人物的形象分析,特别是对既是线索人物,又是爱心人物的苏艾的问题设问,这样就很自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咀嚼字词,体悟情感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应该“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课堂教学教师应牢牢抓住语言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多种问题设计,让学生深刻地体味语言背后展示的真正情感或思想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认识作品的深意。例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苏教版),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问题的:①“我”是谁?抒情主人公“我”是怎样变化的?②“我是破旧的老水车,我是熏黑的矿灯”,“破旧、熏黑”仅仅说明的是痛苦吗?(提示:应该认为尽管痛苦,我也没有放弃爱我的祖国;尽管破旧,但水车依然工作;尽管矿灯被熏黑,但依然闪烁着、探索着。)③“我是簇新的理想”,在这里“簇新”暗含新的生命、新的境界,由“簇新的希望”想象一下生活中哪些事物能表现这个意象?(提示:如春天的麦苗、乌云后的彩虹、秋后的天空一行大雁南飞、绽放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可让学生自由联想,势必会丰富诗句的内涵。)④为什么作者选用“水车、矿灯、路基”这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呢?⑤第二节“我是痛苦,我是悲哀”一句在诗歌章节中的作用是什么?(是承上启下的,之前承上,之后启下,引出希望。)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加之对诗歌的反复涵咏,使学生明白了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以往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吟唱对祖国母亲的深情挚爱。
  
  3 对比鉴赏,探究妙处
  让学生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对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通过对比阅读,分辨异同,来分析鉴赏文本内容,进一步深层次的体会作品内涵。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可以把人教版与苏教版的两种教材对照来看,分析语言的妙处。①“强虏”与“樯橹”,你认为哪个词更好?②“人间如梦”与“人生如梦”,两个词有何不同?③词中的周瑜与《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有何不同?④推敲“穿”、“拍”、“卷”的妙处。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更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深邃的思想内涵。
  
  二、问题应从学生质疑中概括而来
  
  问题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提出的。只有这样,学生所提的问题才是思考质疑以后其认为迫切需要弄清的问题。如果是“问题先行”,看似大家都有问题,都有疑而问,但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师不合时宜的给予或强加的,所以无法成为真正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更不要说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了。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或者,适当的启发一下学生思维,然后形成个性化的提问,最后师生一起分析解决这些。例如,上海建平中学马老师上《药》的第三节“茶馆议药”。上课前学生没有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后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马老师从中筛选出一个核心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切人口:为什么文中3个人物都说到“疯了”?马老师带着学生从这个问题人手,就“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基本上读懂了鲁迅的本义:通 过茶馆这个汇聚社会底层各色人物的窗口,刻画出那个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性格——麻木、愚昧。
  我们认为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由学生来提出问题,最后教师或师生共同筛选后再展开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样做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不会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这些问题并不是“先验”的,其确实来自学生的疑惑。只要教师能发挥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读文本的切入点,学生的疑惑问题,总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的,我们的教学的目标也是能很好的达成的。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我们认为,真正最高明的提问,其中应该是体现了科学的语文教学观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是创造的起始,其教学目的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在这里不是问题的制造者,而是诱导者,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阅读过程中,主动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直接与作品对话,与教师对话,在文本意义生成的过程中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实现自我创造提升乃至超越,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
  
  三、问题应从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
  
  预设和生成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和引导。在课堂教学中上,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哪怕是打乱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哪怕是教师本身也一时回答不上来的问题,面对这些尴尬的局面,我们认为都不重要。孔子曰:“教学相长。”因为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课堂最大的闪光点,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就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探究,实现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来”的转变,其本身也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或提升,新课程就是要求在课程改革中师生一起成长。例如,钱梦龙老师在上《故乡》时,学生突然对“跳鱼有脚”感到奇怪而提出一个偏离原教学预设的意外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钱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围绕“鱼脚”问题因势利导,反问学生:“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启发学生加深对闰土的认识:闰土见多识广,他“心理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在灵动多变,信息迭出的课堂上,学生有时会迸发出许许多多的珍贵的思维火花。抓住这些思维的火花,其实就是掌握了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钥匙,就是找到了领悟作者内心情感的密码,就是觅得了厘清文章结构的法宝。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奇特见解”和“出格”看法,应该给予热情的引导和鼓励。当然,只抓住思维火花还不行,还要迅速把“火花”变成燎原之火——形成问题,然后一起探究。例如,有位老师在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有同学在探讨完“居里夫人的美丽”后提出:“文章谈美丽是重點吗?”教师灵机一动马上向全班提出问题:“文章仅仅就是谈美丽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顿时一愣,立即引来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同学们对文章有了新的认识——生命的价值。从领悟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人格魅力,提升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问题教学中,精设问题,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问题从教师对文本的认识中精心预设而来,问题从学生预习的“文本献疑”而来,问题从课堂生成中得来。把问题设计在教学的关键上,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问题教学真正成为“发展性”教学。
其他文献
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运动技巧和运动技能。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
期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社会的发展要求小学生应尽早地阅读并灵活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字、词作为基本的语言运用单位是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小学生识字量的多少、阅读及写作能力的早期形成,都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我们结合省级课题《成组识字与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实验,以提高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能力为目的,进行了有效尝
期刊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已逐步进入教育领域。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走向生动活泼的“屏幕教学”,真正向创新型教育教学发展。  去年,我校在高中部全面实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让多媒体的最佳效果完全深入课堂,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益、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地,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讲述、板书等手
期刊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鼓励想象,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直接快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过程。它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允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运用
期刊
摘要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教学内容。在进行词语教学时,根据词语及文章的特点,将词语教学设计融入到对文章的理解之中,通过“结合语境理解詞语的意蕴、参与表演感悟词语的趣味、链接生活体验词语的情感、想象写话发掘词语的内涵”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品词析句中使词语教学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相互照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词语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词语教学;结合语境;参与表演;链接生活;想
期刊
在学生的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初级的开发、培养和训练,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考虑的更多的是学生的感知、认知、记忆、思维等因素的作用,对诸如情感、意志、想像力等非理性因素却考虑甚少,本文就想像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作以下论述。    一、想像力与小学数学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内
期刊
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切实可行的对策,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提高45分钟课堂的教学效率呢?下面,我从课堂教学中的“激”“引”“导”“放”四个方面谈一点看法。    一、“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效运用心理激励,让学生乐学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对数学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甚明确,学习上的动
期刊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应该围绕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动力、创新的思维品质、创新品德、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中,创造性的教和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数学课外活动是重要途径和方法,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重要条件。  关键词 数学素质教育;创新精神;教学模式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
期刊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是说新的教学模式必须视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等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的“主角”。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