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记忆

来源 :中国生态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o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观鸟活动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民间观鸟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在一群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中间,林超英十分显眼,在他身边的是一群手拿雪茄,身背高倍望远镜的英国人。林超英和他们一样,玩起了闲情逸趣——观鸟。
  猎鸟原本是一种原始的生活方式,但在18世纪中晚期英国贵族们的猎枪下,却愈渐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于是,观鸟活动兴起,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世界上最流行的户外运动项目之一。
  在很多香港人还不知道观鸟为何物的年代,林超英成为华人观鸟第一人。
  不忍射杀美丽
  200多年前,英国社会发生很多变革,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让很多人逐渐远离了自然。宫廷里一些有钱有权的贵族阶层开始利用一切机会与自然接触,当时的英国贵族阶层流行类似收藏、狩猎和采集的户外活动,其中一项就是鸟类的狩猎。
  在鸟类狩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贵族逐渐认识到鸟的美丽和可爱,不忍射杀。于是,望远镜和运动光学器材开始取代猎枪成为他们接触自然、亲近鸟类的工具,户外活动中逐渐出现了观鸟运动。这个活动很快在英国皇家贵族中普及并扩展到商人、中产和时间上比较空余的平民阶层。
  1889年,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成立并留存至今,目前其会员达百万以上,占全英国人口的1.7%。
  那个年代,手头宽裕的英国富人可以买一架1894年生产的卡尔·蔡司双筒望远镜;手头不够宽裕的平民阶层可以买一本观鸟书。1937年,一本叫做《观鸟指南》的书正式出版,并在观鸟爱好者当中很快谈论起来,它的售价不像望远镜那样让人无法亲近,至今,这本书已经销售超过300万册。
  18世纪晚期,观鸟活动迅速走出英国进入北欧,并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扩散开来,之后漂洋过海,传到美国、澳大利亚,最后到了亚洲。
  在亚洲国家,日本首当其冲。之后,英国人将观鸟活动引入了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1958年,香港观鸟会成立,会员全是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
  20世纪80年代初,林超英从英国留学回港,他动员港人观鸟,并成为香港观鸟会的第一个华人会员。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林超英在香港大学专业及持续进修学院主持观鸟班,成为香港首位教授观鸟的华人。他还撰写了数本关于观鸟经验和感受的著作,包括《香港及华南鸟类》、《大铺沼观鸟乐》和《飞羽神思》。
  从香港鸟会的资深华人会员到后来担任会长,林超英让华人观鸟者的数量超过了老外。香港观鸟会作为一个在亚洲地区蓬勃强盛的环保团体,不仅广泛参与到本地的鸟类保护工作中,还把视角投向了中国大陆。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把观鸟活动带到了台湾,1973年台北赏鸟会成立,1984年9月正式立案为台湾民间社团,并更名为台北野鸟会。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期之后,台湾民间的观鸟组织有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岛铺开,各县和市均成立了野鸟会。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台湾的观鸟活动蓬勃地发展起来。
  观鸟活动在全世界盛行,催生了“推车”(英文“twitcher”的音译)族的诞生,这些被称之为“鸟疯子”的人,其人生目标就是不断增加个人的目击鸟种数。全世界有9000多种鸟类,看遍所有的鸟类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推车”族则以此为目标,以苦行僧的方式跑遍世界各个角落向终极目标进发。这正如推车上山,开始轻松甚至小跑,越是接近目标越是步履艰难。
  “推车”族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观鸟旅游产业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出现专营观鸟旅游的公司,其中最知名的是一家叫做Bird Quest的公司,现在这家公司每年组织80多个观鸟旅游团队带着这些苦行僧们前往世界各个观鸟目的地。目前英国已经出现了5家比较大的观鸟公司,将“推车”们的足迹推向了全世界。
  点燃星星之火
  经过一系列酝酿之后,20世纪90年代,观鸟活动终于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1996年,汪永晨,一位热心环保的记者,在考察了美国的环境教育活动之后,发现美国的环教活动并不是喊喊口号,捡捡垃圾那么简单,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其中就有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甚至于专门去野外看鸟的活动。这种专题性的观鸟活动给汪永晨很大的启发,回国之后她便在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之一的“自然之友”推广该活动。
  同年10月,汪永晨仿照美国鹤类基金会的观鸟方式,发起中国第一次民间观鸟活动。从8岁的小学生到70多岁的老人,80人冒雨到北京鹫峰观鸟。这是可以考证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有组织观鸟活动。汪永晨则成了将有组织地观鸟活动引入中国大陆的第一人。
  几个月之后汪永晨离开“自然之友”,创办了另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继续推广观鸟。
  苦于没有鸟类方面的专业知识,经人引荐,汪永晨认识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赵欣如,此时的赵欣如在鸟类研究领域已经小有名气,出于共同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此后,赵欣如多次带领“绿家园”成员前往北京郊区观鸟。
  在民间观鸟活动领军人物中,赵欣如代表了一个类别,从爱鸟开始,进而专业学习鸟、研究鸟,后来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推进民间观鸟活动的发展,在北京观鸟界,他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这个成长于四合院里的北京人从小就喜欢鸟,上大学填报志愿之前,他看到了《北京文艺》杂志的一篇介绍中国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的文章,其中提及当时正在国外做研究的郑作新在美国一家博物馆里看到了红腹锦鸡的标本,这是中国特有的鸟种,红腹锦鸡华丽至极,漂亮至极的样子一下子震撼了郑作新,唤起了他回中国研究鸟类的愿望。
  这篇文章让赵欣如意识到,原来鸟也是一门科学。随后,他报考了北师大生物系,并跟随鸟类学大家郑光美系统学习了动物学和鸟类学知识,毕业后留在北师大从事与动物学和鸟类研究有关的工作。
  赵欣如经常带着学生到野外观察,天不亮就去听鸟叫,根据鸟的叫声对学生现场讲解这是什么鸟,雌鸟还是雄鸟,叫声的意义是什么等等。在这过程中,他觉得鸟的世界很精彩,观鸟是一件太高兴的事了。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此时的赵欣如想让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把自己的乐趣与更多人分享。汪永晨与赵欣如会面后,一切水到渠成。
  从1996年开始,赵欣如就开始了推广民间观鸟的活动,这期间他做了很多事情,包括编写摄影版的《北京鸟类图鉴》,这本于1999年出版的鸟类图鉴是中国第—本摄影版鸟类图鉴。另一个就是创办了普及观鸟知识的“周三课堂”,这个课堂一度被称之为观鸟界的黄埔军校。到现在为止,登上过这个课堂的国内外观鸟导师已经超过100人,培训超过5000人次,其中一些学员已经成为各地观鸟组织的骨干力量。
  2004年,在赵欣如和诸多北京业余观鸟爱好者的努力之下,北京观鸟会成立。
  北京观鸟会倡导“科学观鸟,尊重自然”,与赵欣如一直以来所倡导具备观鸟知识、使用科学手段、循序渐进普及的理念不谋而合。与观鸟会同年诞生的还有中国观鸟网。在这两个非营利性质的平台上,鸟友们自由交流和讨论,更有鸟类学和生态学专家指导,观鸟高手谈观鸟、摄鸟技术、技巧介绍及佳作展示。
  与此同时,国内其他地方的民间观鸟活动也开始风生水起,一大批注册和非注册的地方鸟会涌现,上海、浙江、厦门、广州、深圳等地相继出现了观鸟团体,随后在福州、成都、武汉、南京等地也成立了观鸟组织。截至目前,各地鸟会的数量已达到37家。
  与不断涌现的观鸟组织相左的是,观鸟人数并没有预想中的突飞猛进。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的观鸟者不足5万人,不到总人口的2万分之一。这其中还有大约一半以上的人是在各类观鸟推广活动中偶有涉足的观鸟者,自觉并能持续参加观鸟活动的不足2万人。而热衷于观鸟活动并将之作为主要爱好的大约只有2000人左右。这2000人多是各观鸟组织的成员,他们常自称“鸟人”,相互之间引为鸟友,大多活跃在本观鸟组织的论坛,主要乐趣是三五成群相约到野外去观鸟或拍鸟。
  2001年,由观鸟者创办、并以国内观鸟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季刊《中国鸟类观察》创刊,目前已成为中国大陆影响力最大的观鸟杂志;2002年,中国内地第一次全国观鸟赛在湖南岳阳东洞庭湖举办;2005年,中国鸟类学会成立观鸟专业委员会;2006年,全国观鸟组织联席会议在成都举行……这一系列具有节点性质的观鸟界事件的发生,昭示着中国民间观鸟的星星之火已经形成。
  正如赵欣如所言,中国的观鸟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甚至现在还能走出国门到国外去交流,这就是一个成功。
  观鸟旅游看起来很美
  11月18日,成都人唐军正奔波在观鸟旅游的途中,由他的旅行社接待的一个英国观鸟团此刻正在鄱阳湖观鸟。从1999年开始接触英国观鸟旅游团,到2004年自己开旅行社专门做观鸟旅游,唐军称得上国内最早接触和进入观鸟旅游行业的人。
  1999年,在旅游社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唐军第一次接触到英国BirdQuest观鸟公司组织到中国的观鸟旅游团,作为旅行社的常规导游,唐军负责安排他们的食住行游购娱。此时的他还是个“鸟盲”,很好奇为什么这些人大老远跑来不看文物古迹、名山大川,反而只对鸟情有独钟。
  在观鸟团架设的单筒望远镜里,唐军第一次感受到鸟类世界的丰富多彩。这些鸟姿态各异,或俏丽或可爱,羽毛或色彩缤纷或朴素低调,这些都给唐军很大的震撼,单筒望远镜里的鸟类有着肉眼看不到“漂亮”。BirdQuest公司每年都会在固定时间带观鸟团来中国,都由唐军负责接待。
  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唐军接待了香港鸟会组织的西藏阿里地区观鸟团。团里有一个戴着眼镜、干干瘦瘦的老人——他就是被称为香港“观鸟先驱”的林超英。在唐军眼里,他是一个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无所不知的“大家”。
  20多天,唐军有幸跟林超英同乘一辆车,林超英渊博的鸟类知识以及对鸟类的认识、看法让唐军折服了,唐军的眼前被打开了一个异常丰富多彩的鸟类世界。此时的唐军在心里萌发了要自己去观鸟的想法,而如果能搭配上自己的专业,做观鸟旅游就更好了。从那以后,做观鸟旅游的想法就在唐军的心里生根了。
  这颗种子真正萌发是在4年后的2004年。经过精心准备,唐军的观鸟旅游公司成立了,到2012年已经达到150多人的年接待规模。
  时至今日,唐军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生意很好,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因为专业人手不够,每年还会推掉很多团。
  高端旅游代名词
  但是这8年间,唐军的旅游公司却从未接待过国内的观鸟旅行团,他的客人100%都是外国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除了是观鸟公司的小老板之外,唐军还是成都鸟会的副理事长,多年在观鸟圈子的摸爬滚打,他对中国观鸟旅游的发展有很清晰的认识。在他看来,观鸟旅游在中国还停留在看起来很美的阶段,普及和推广可以用“路漫漫其修远兮”来形容。
  在诸多制约的因素中,观鸟导游的问题首当其冲。“鸟导”是观鸟旅游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个称职的“鸟导”不但要对国内外鸟类分布情况了如指掌,还要能辨识足够多鸟种。到目前为止唐军能辨识的鸟种在700种左右。同时,如果要接待国外的观鸟团或带领中国的观鸟团走出国门,外语水平是必要的。另外,作为鸟导,首先必须是一个导游。层层条件筛选下来,在唐军眼中,中国目前可以被称之为鸟导的人不超过10个,这在偌大的中国确实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鸟导收费高昂,也将一些追求经济实惠的旅游者阻挡在了观鸟旅游之外。唐军介绍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观鸟都需要支付导游很高的费用,这个费用在欧洲是300美金~400美金一天,即使是在印度这类不发达国家也要150美金~200美金一天,在中国真正称得上的“鸟导”的收费也在每天1000元~1200元人民币。
  稀缺的鸟导数量和高昂的收费,成了中国观鸟旅游普及化途中最大的障碍,但是困难还远不止于此。对一些旅游者而言,高昂的装备费用也让一部分旅游者对观鸟旅游可望而不可及。
  观鸟活动一般要配备单筒和双筒的望远镜,如果要拍鸟的话还要配备专门的相机与长焦镜头,现在配置稍微好一点的单筒和双筒望远镜的价格在4万元左右,一个精度达到拍鸟水平的相机与镜头价格也在3万元以上,对旅游者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前期投入。
  此外,中国目前还没有那么多狂热的“推车”,这个市场还不足以将中国的观鸟旅游产业推动起来。
  在唐军看来,观鸟旅游绝对属于高端旅游,而高端旅游的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缺一不可。
其他文献
地质公园建设的宗旨强调科普教育功能,其标识牌的设计也要突出科普教育功能的先进、科学和完善的特征  通过解说标识牌可以让人们在游憩观光时了解公园的沧桑变化、地质遗迹以及物种知识,从而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面。  遵循五大原则  地质公园建设的宗旨强调科普教育功能,因此其标识牌的设计也要突出科普教育功能的先进、科学和完善的特征。设计理念上应紧跟时代潮流,在考虑内容合理、
期刊
青山巍然耸立,碧湖柔情四溢,像是爱极的恋人般两两相依,无语凝眸,安然静止,“爱至极,却是淡笔抹乾坤”,说的就是这样一幅水墨画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约上良朋知己,踏着轻风,一路欢歌,向着溪霞水利风景区出发。虽然溪霞水利风景区距离南昌城区只有20 公里,但是一路骑行过去,把喧嚣和浮华渐渐甩在身后,蓦然间眼前青山如黛,碧波荡漾,竟恍如世外桃源。  丰碑下,赏水墨丹青  来到溪霞水利风景区,首先映入眼
期刊
尽管化石这个领域在普通人眼里过于冷门、抽象和专业,但澄江成功申遗让化石遗产地踌躇满志,也让以化石为主题的旅游开发蠢蠢欲动  7月1日,圣彼得堡传来喜讯,云南澄江化石群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一次的审批极其顺利,现场洋溢着祝贺声,用澄江化石群申遗专家组组长梁永宁的话说,“我们心里非常有底气,比起一些先天优势不足的遗产地,澄江化石群的科研价值和遗产价值极高”。  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澄
期刊
迷人的小岛,是一颗颗洒落在海洋上的明珠,富裕的港口,映出纯朴的海上民风,在邮轮上度过的时光宛如梦境,除了跟星辰一起狂欢的奢华夜晚,就是绵绵不绝的美食和醉人心弦的奇景。邮轮,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海上皇宫  在邮轮上体验迷人的海上风情,是一种舒适、优雅、高贵的旅行方式。旅游目的地不是邮轮产品唯一的吸引因素,不同档次和类型的邮轮才是最大卖点,邮轮公司总是力图使邮轮本身更加华贵。丰富的船上娱乐、五彩斑斓的陆上
期刊
古生物化石地旅游只是第一步,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甚至成为城市名片,才是古生物强国应有的风采  一窝小小的化石,曾牵动温家宝总理的心。5年前,一块含有22枚,属于中国的恐龙蛋窝化石流失到美国,引起了中国古生物学专家的关注。他们联名上书温家宝总理,得到了批示:“要想方设法追缴流失化石,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珍贵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为此,由国土资源部牵头,联合外交部、文物局、法制办等相关单位成立了追讨工作小
期刊
它们是“会飞的花朵”,它们是大自然中最娇艳的舞姬,它们尽情地飞舞在丛林山野里。天南地北的蝴蝶爱好者们,像候鸟一样在祖国大地上追随着蝴蝶的芳踪.....  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蝴蝶“宝藏”,估计在1700种左右,目前已命名的有1300余种,分别隶属于12科368属。其中以云南、海南、四川、广西四省区产蝶最为丰富,均在600种以上;其次为台湾、广东、福建、贵州和重庆,产蝶在400种以上。  近年来,世界
期刊
每年从盛夏七月到金秋十月,建党、建军和国庆等重要纪念日次第到来,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又将进入旺季。  在《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红色旅游一路飘红。景区迎来客流高潮,处处宾客盈门。但是,当红色纪念日过后,此类景区通常会转入淡季,生意也不那么好做了。  这种“冰火两极”似的旅游淡旺季现象,给红色旅游地的旅游资源与设施利用以及游客体验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果不加以重视,终将
期刊
有时候旅行就是一次对爱与美的探索,探索消失的部落以及遗失的传统  在生日之际,我前往川西新都桥山明水秀的人间仙境,相遇淳朴善良的藏人和朝圣者,实在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新都桥处于公路318国道南、北线的分叉路口,海拔约3300米,可以俯瞰整个川西平原风光,每到金秋,有恰到好处的光线,斑斓的色彩,因此被称为“摄影家的天堂”,“光与影的世界”。  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天上飘着小雨,出发时睡意朦胧,醒来
期刊
近年来,过度建设导致不少景区压力骤增,许多景区也开始了转型的实践,九寨沟“沟内游、沟外住”、黄山“山上游、山下住”等模式均产生了不错的反响。然而,这样的补救毕竟属于“后知后觉”。若要做到未雨绸缪,则必须在规划时期就少做加法。  景区规划的目标主要有资源、市场、社区三种导向,但归根结底都属于经济导向型。景区存在多重利益主体,诉求不一——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企业要效益,旅游者要风景,居民要增收。经
期刊
这几乎是当下大多数国人的出游观念,以“到此一游”式的游览观光仍然是被国人普遍接受的行为共识。  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因为门票和交通价格占去了旅行的大部分费用,游客只好克扣肚子和身子,买面包香肠充饥,住便宜的旅店,“出来是看景的,把钱花在吃住上太不值得了。”真应验了那句“秀色可餐”的老话,把美景当饭吃了。  跟团的经历也不美妙。十几个人一桌餐,清汤寡水的饭菜仅能抵饱。为了降低成本,餐标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