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索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mu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初中语文这个科目来说,教育的本真就体现在学生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上。即听说读写的一体呈现,相互交融,学习过程中探究性能力的养成。这其实是对语文学习两个层次的展现,一个是知识的使用层次,一个是知识的探究层次。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如何引导这样鲜活而勃发的课堂?
  一、 听说读写应呈现多层与生成
  语文作为一个语言类科目,它本身的作用之一就是交流,放之于语文教学中即为听说读写。我们的文章或诗歌,都是听说读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多层展现。这样的课堂,教师就坚决不能拘泥于课始的既定教学目标,而应有所宽限,有弹性取舍。教师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对整个活动中教育价值的挖掘,对学生活动中思维、言行等的肯定和引导、点评。
  如教学《雷电颂》一课时,阅读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教师应对文章富有情感的咏读,让学生陷入词句中思索。在咏读之后,将该文创作的背景——抗日时期的艰难与黑暗介绍给学生,促进其情感的深层体验。之后由学生自己咏读,把自身的情感体验附加于咏读之中,求得与作者思想的共鸣。在完成教学基本目标的同时,我们进行深层加工,将教学引向深入,把写作环节链接其中,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某段或是全文的续写,使学生的悲愤、愤懑等情绪通过笔端展现出来,教师主要是引导、点拨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最终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层递进深入,又有学生自身的理解。
  二、 综合性教学应体现其自主性、探索性
  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每个人现有的知识、生活、思维等方面的综合展现,所以说它的结果不可能完全相同。在某个层面、某个观点上,都会带有个人的特性,即我们所说的自主性。综合性教学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掌控的就不是学生个人的具体得失,而应是班级整体教学的目标指向,体现出课堂调控者的掌控作用。但过于具体、压迫的掌控,容易使课堂陷入僵局或死局,学生进而因死板的课堂失去兴趣。因此,探索性鲶鱼效应的加入,正是激活死水的良方。
  如教学韩愈的《马说》一课,教师可以在教学基本目标完成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换一种观点,再去论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要怕观点匪夷所思,也不要怕观点陈旧固执。教师需要敞开心怀,做一名真正的引导者,只要匪夷所思的理论合理,即为有效;只要陈旧的观点能出新知,也为成功。同时,选取的话题,应该为学生所喜好,选取的观点应该指向积极。
  三、 评价要把握引导性、启发性
  以往我们的评价重点多落在学生语文素养上,即学生现有能力的整体评价。而综合性教学,它本身的多层性特征就没有评价的等级,所有学生都应是同等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学生对文章的深情朗读而否定另一个学生对文章的倾听理解,我们教师的评价应根据个体的差异,对其进行个体引导性评价,对于有深意或者探究性的火花,更应进行特殊照顾对其启发。让多数同学“吃得饱”,让有灵性的学生“吃得好”。
  如教学《杨修之死》一课,一位学生说道:“杨修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到底如何,需要我们教师通过评价,进行摸底和点拨引向深入。教师此时如果仅停留在对学生正确与否的评价上,就失去了评价的真正价值,而应请这位学生将自己观点的依据和原因讲述出来,帮助学生进行深层引导,使学生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曹操最终狠下杀手。进而启发学生,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做事方式的影响,最终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这才是综合性教学评价的真正内涵。
  因此,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对知识能力的应用及学生个体的体验感受。而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在今天百花齐放、信息发达的环境下,只要你自身能力足够,拈来挥去皆由心定。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第八中学
  编辑  聂蕾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网上敏感信息智能快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根据Web空间资源分布的特点,针对特定地理域,采用一种基于Web敏感站点的网页文本检索模式.本文对系统的结构设计、各
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对合作学习精心谋划、善于引导、有效指导,就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成效的积极活跃的学习方式,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意見,让他们作出选择,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平台,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一、明确合作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需。那么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呢?    一、借鉴经验    包括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别人的经验可以是报刊上的案例和教学经验文章,也可以是同校教师的经验,还有一些专门针对学生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