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我是谁”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l0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15”房门口的黑衣保镖,端坐着。他看了看手表,问等在房门口的记者,“你们几点结束?”
  媒体专访进行到第13分钟,门开了。“315”就是姚明所住的房间,他正坐在窗边接受采访,身边的工作人员表情严肃地在一边提醒着时间。
  看到又有记者进来,姚明的声音明显又加快了,“最后两个问题吧。”
  一分钟后,姚明的第一家媒体专访结束。他显得有些疲惫,道别,然后接过下一位记者的名片。
  “开始吧。”姚明清了一下嗓子,嘴角礼貌性地上扬,试图打破屋里一直弥漫着的某种严肃气氛。
  没等记者说话,“嘭”地一声响,正在朝门外走的男记者头撞到了房间里的吊灯。
  “哈哈哈哈!”姚明忽然大笑,声音比刚才采访时高了好几个分贝,“这回你终于能尝到我的苦恼了”。
  两天来,记者第一次见到姚明抛弃了礼貌性的嘴角上扬,开怀大笑。
  “我必须扮演好那些角色”
  “遗憾”是姚明今年希望小学篮球季期间说的最多的词。
  “别让姚下车了,把车直接开进球场!”篮球季项目工作人员李璐在电话里大声地叮嘱同事。
  “2013年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的皖西学院体育馆现场,几十个十多岁的孩子正分散在篮球场进行小组赛,而球场外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只要有车开过来,人群就会骚动起来。现场的工作人员眉头紧锁,再有不到半小时姚明就要来了,尽管六安出动了几乎全部警力维持秩序,可场面看起来随时可能失控。
  最终,工作人员临时取消了姚明一再坚持的从门口下车走进篮球场的计划。
  八点半,铁门打开,车队驶进了篮球场,两排特警紧跟着跑进来拉起了人墙。站在铁门口的警察,不断阻拦试图混进现场的群众。
  “大门都锁了,谁都进不来。”可这依然拦不住热情的球迷,人群像变魔术一样,瞬间围住了姚明的车子。
  五分钟后,姚明才在特警的保护下,下车挤进离他最近的一个比赛场地,原本最为醒目的姚明瞬间消失在了人海里。
  此时的篮球场外,举着姚明海报的粉丝带着大家喊口号,“姚明,看这边”,不断有人爬到树上争取更好的视野。
  看了一会儿比赛,姚明试图换到另外一个赛场。他刚一走动,公安围起来的人墙就被冲得七扭八歪。
  姚明不得不在原地站了十分钟。他一句话没有说,一步路没敢走,坚持到小队员们打完了一场比赛,又在特警的保护下匆匆离开了现场。
  不到一分钟,赛场上的比赛还在继续,人群却又像变魔术般地消失了,只留下一地的矿泉水瓶证明姚明来过。
  第二天,姚明出现在了当地媒体的头条,报道题目叫做《天气那么热,姚明那么冷》,还配了一张姚明汗流浃背的照片。
  在当晚回酒店的路上,一路上,姚明一直念叨着,“遗憾,遗憾”。
  姚明知道自身曝光度和商业价值的关系,可他却更想多点时间做自己。“姚明希望和孩子们有些互动的,去年就是这样,效果很好”。工作人员李璐告诉《中国周刊》记者。
  “我已经不是职业球员了,动用很多人为我拦出一条道,是我非常害怕看到的”,很多时候姚明无法控制别人关注他,而不是他正在做的事情,“我一直希望别人看到我在做什么,并非要宣扬我是谁。因为我们做的每件事情和选择才最终成就了‘我是谁’。”
  更多时候,姚明不得不放下“我是谁”的命题。
  “我很清楚大家期待看到什么,我必须扮演好那些角色,”姚明的神情似乎又回到了疲惫而凝重,“我要做一些不喜欢还硬着头皮去做的事,把自己的喜好放在第二位”。
  “你有这么多身份,哪个是能让你最轻松舒服的?”
  “我没有最舒服的时刻吧。”
  神秘的“姚”
  这个和记者探讨“我是谁”的姚明,和平时媒体笔下的姚明判若两人。
  公众面前的姚明从不表露内心的感受,永远带着一份有距离的神秘感。
  一位跟踪采访姚明十多年的记者曾经说,“他是江湖上最难采访的人之一。他看上去滴水不漏、八面玲珑。”
  如果翻看过去对姚明所有的报道,他几乎没有过激的言论,其他人对他的评价也都是齐刷刷的“完美”,包括那些向来不可一世、个性十足的NBA球星。
  姚明两次登上《时代周刊》亚洲封面,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一次被美国《体育新闻》评选为年度“职业体育最有影响力的100人”。
  姚巨人的塑造过程,不单单在赛场上,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叠加自己的形象。这一点没有人比姚明更心知肚明。
  但无论如何,姚明所拥有的影响力无人比肩,广告商的宠爱是最好的证明。退役前,姚明广告合同金额累计已达1.5亿美元,这无疑让姚明登上中国职业运动员收入榜的首位。
  2011年,姚明正式宣布退役,但退役后的姚明没有像大多数职业运动员一样,快速退出公众的视野。
  相反,姚明更忙碌了。
  他的身份多得都能编成相声贯口: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体育总会副主席、上海男篮投资人、某私募基金创始人、姚基金创始人、上海交大在校学生、香港大学名誉社会科学博士……
  很多媒体总结过,“姚明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成功”,也有专业体育人士说,姚明的成功离不开他背后的团队—“姚之队”。
  “姚之队”确实是姚明故事里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创立之初这个团队要为姚明筹谋的路就不仅仅是职业生涯和商业价值。
  “姚之队”的成员中分工明确,中国体育机制、美国职业体育、品牌运营、媒体公关,他们就像姚明的另一个大脑帮其规划职业生涯、塑造公众形象、完成商业谈判和各种事务。
  到目前为止,“姚之队”和姚明谁有更大的决策权仍是所有人最好奇的问题之一,人们只知道姚明“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利”。   “我们的团队和姚明的关系就是提供资讯,最后决定都是姚明个人来做的,”“姚之队”负责人章明基告诉《中国周刊》记者。
  神秘的“姚老板”
  尽管在旁人看来,姚老板风光无限,手头产业多而规模大,但这些年确实没给姚明带来过多的收益。
  其实,姚明资产缩水的消息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媒体上。以“姚明”命名的葡萄酒、进军PE投资体育产业……姚老板的钱花在哪儿总能成为焦点,但更重要的,姚明的投资收益并不乐观。
  据媒体公开报道,2012年姚明的资产缩水六千万,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看上去压根没有任何赚钱可能”的球队,姚明每年在大鲨鱼的投资亏损超过一千万。
  在朋友眼中,姚明有着上海人的谨慎与精明,“很朴素,很节省,从不乱花钱。”在最初一轮的传播中,商人姚明的形象被塑造得难能可贵,他为了涉猎投资行业,补习商业知识,甚至到了能看懂法学专著的程度,而这仅仅是开始。
  2007年12月18日,郭信平将自己名下的身为合众思壮有限公司0.75%股权转让给姚明。郭信平披露细节说,姚明在合作期间,逐一查阅合众思壮及所在行业的资料、数据、分析报告,并很直接地就合作细节提出疑问和思考,而不是草草签字。
  但没过多久,相反的声音开始出现。姚明收购连年亏损达9600万元的上海东方男篮俱乐部全部股权,并接管所有债务,据称当时所有投资顾问都对这项投资持反对意见。
  “姚明并不懂投资这一类的东西,仍然是姚之队在帮他决定投资的事宜,他只是最后出面拍板。”有媒体称。
  但章明基却表示,姚明的大多数投资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比如篮球和音乐。至于姚明的投资是否真的缩水,章明基态度依旧,“不便透露,这是姚明个人的事情”。
  两个月前,姚明和章明基共同投资的300万美元的巨鲸网关闭的消息坐实,姚明的“生意经”再度成为热点。
  这一次媒体系统总结了姚明的所有投资,在这份姚明的“投资一览表”中罗列了巨鲸音乐网、太阳花酒店、上海男篮、合众思壮、姚家族酒庄、黄杉基金、弘远基金所有姚明投资的经营状况。
  从数据上看,这些投资几乎找不到“成功案例”。
  更有媒体称姚明在北京的房产成为他投资的仅有收获,有人开始担心,“若(投资)再不成功,姚明的个人形象会大大减分”。
  有一点可以肯定。最先想到姚明投资和其个人形象问题的一定是“姚之队”,在姚老板并不顺风顺水的领域,“姚之队”目前采取的方式是冷处理。
  姚明对于投资失败的话题讳莫如深,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阻止了《中国周刊》记者的提问。
  章明基认为,把姚明的一些行为看作投资是很牵强的,“比如球队。他不把球队当投资来看的,是为了回报球迷”。姚老板的态度再度成谜。
  期待耐心
  无论过去如何,总有一天,篮球带给姚明的光环会慢慢散去,姚明似乎并不担心可能到来的遗忘。
  回到球场的话题上,姚明才会侃侃而谈。他总结球场之外的自己,“不好动、不喜欢热闹,偏爱安静”,你能从和姚明相熟的许多体育记者口中听到他的各种爱好,也能很容易得知姚明从少年时就喜欢读《三国》。
  “我总在担心很多无法预知的事儿,”姚明说自己生来就焦虑感很重。
  “你在焦虑什么?”
  “回答不出你的下一个问题,”姚明又露出难得的轻松表情,他总能把自己的戒备掩藏得神不知鬼不觉。
  “你在打太极?”
  “呵呵,这个话题有点沉重。我不是随遇而安(的人),我总有一种紧迫感,没有紧迫感也是一种没有耐心的体现”。
  姚明期待自己能更有耐心,“有期待可能恰恰是因为自己不够有耐心”,即便浮躁的不是姚明本人。
  两个月来,他的工作状态是“世界各地兜了一圈”,很多时候他根本无暇顾及所钟爱的篮球。
  回忆亚锦赛中国队输给台北的那个晚上,姚明正在开一个和篮球无关的会议。一开始他偷偷刷网页直播关注,后来发现全场的人都在刷比赛,他也就干脆公开了,偶尔和周围人“吐吐槽”。
  “早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我一定会留在家里看球,怎么都不会安排会议,”姚明说第二天回家第一件事儿就是回看了录像,他的语气里终于带着一丝情绪,类似懊恼和自责。好像一遇到和男篮相关的事情,他的责任感就会被自然而然地激发。
  “教孩子们打篮球会不会有些“奢侈”,温饱或者亲人对他们来说也许更迫切。”
  “这个话题很沉重。我想这其实还是要回到我们到底为什么打篮球的思考。我可以说我自己首先是要为国争光,然后才喜欢打篮球,但事实上,这个顺序应该是倒过来的。篮球就是一种游戏、一种爱好,任何一个人都能去感受,这并不奢侈。”
  说着这些刚刚接触篮球几个月的孩子们,姚明的状态像是钻进了自己的世界里,他解释着为什么自己有着逃不脱的责任。
  22岁,这个穿着不合体西装的年轻人到NBA开始了职业生涯,一路书写传奇,“不能说如果我一直留在国内,思考问题就会在不同的层级,但这一定影响了我的(思想)”。
  “在这些十几岁孩子的身上,有没有什么特质是你羡慕的?”
  姚明第一次陷入沉默,撑在膝盖上的双手不自觉的合拢在一起,他低着头。
  “他们还有那么多可塑性,而我的可能已经少很多了……”
其他文献
底特律的账本  2013年7月18日,美国的“汽车之城”底特律市因现金流不足而陷入还债困境,从而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美国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像是一家上市公司,如底特律,它明确地写着成立于1701年,组建于1806年。这样,各个城市都会有一本非常清晰的账本,每个财年(每年的6月30日截止)是要向市民汇报的,报告需要像上市公司一样,经过独立的审计师审计。  经由这本账本,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底特律市到
期刊
在北京小升初论坛中,“老教协”被家长们以“LJX”的拼音缩写代指。作为“坑班”,它的实际名称为:西城教育培训学校。2013年7月,这所学校被迫注销,可它并没有消失,转卖给了巨人龙和梦想教育两家民营教育培训机构。  现在,这两家机构都以“老教协”的名头继续招生。对于家长们而言,“老教协”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所谓,只要一点不变—仍然能作为“坑班”提供名校的升学机会—它就仍然是那个金光灿灿的“老教协”。  
期刊
佘小凤来到铜陵是在1950年。  这一年,对于佘小凤来说,有两个深刻记忆:一个是举家搬迁,从大同镇来到铜官山矿区,发现这座当时被当地人称为“铜陵特区”的城市,除了铜矿几乎什么也没有;第二个则是她在军队上的姑父,是驻地部队军人。  某种程度上,佘小凤的个人记忆契合了这座城市的诞生历史:一个是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成为大军渡江后第一个解放的城市;  另一个则是1950年7月,中央重工业部召开
期刊
今年6月初,第十任韩国驻华大使权宁世赴华就任。日前,《中国周刊》记者就中韩两国投资贸易和人文交流等话题专访了权宁世大使。  权宁世表示,虽然他没有专门从事外交领域的工作经验,但长期担任国会议员,代表国民参与国政。他将以长期的从政经验和对中国的热爱为基础去开展工作。  韩国对华投资  中国周刊:今年6月底,朴槿惠总统访华,陪同经济使团除了商界领袖外,还有中小企业家。目前,在华投资的韩国中小企业占韩国
期刊
保鲜膜,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食品包装材料之一。但要说起如何辨别保鲜膜的好坏,很多人却无法说清。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同种类的保鲜膜质量差别很大,不少保鲜膜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保鲜膜与塑化剂  超市里卖的肉类熟食都会用保鲜膜包裹一下,放置几天后,甚至会出现怪现象,膜上有一层油乎乎的东西,而这又不像肉本身的油。  倘若消费者仔细观察,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通常情况下这些食物多用一种被称为PVC的
期刊
8月10日下午,由《中国周刊》杂志社与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红枫中心)共同举办的“世说·公益沙龙”第五期活动,在北京雨枫书馆举办,主题为“有爱不孤独——关注自闭症群体”。  如何缩短国内与自闭症治疗先进国家间的差距,改变当前国内自闭症治疗的诸多弊端,成为本期沙龙专家探讨的主要内容。  本次沙龙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建翔,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校长孙梦麟,美国纽约市
期刊
衡水之得名,来自“水路通达,风水衡存”之意,可谓意境优美。  可事实上,在很多人眼中,衡水这座城市却“土”得很。只有真正走进了衡水,才会发现这里有着一池号称“东亚蓝宝石”、“京南第一湖”的衡水湖。衡水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87平方公里,水面有75平方公里,保持着华北平原唯一的沼泽、水域、滩涂和草甸等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衡水经济基础薄弱,在河北省是垫底的,可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大规模的
期刊
故事得从上世纪50年代讲起。  1956年,一个4岁的孩子随家长乘船来到了衡水。这里的汪洋让他真切感受到,“衡水”果然是座“水城”。不过,那年他见的水不是什么“好水”,而是洪灾。  这样的“坏水”在老衡水人看来,并不稀奇。衡水在历史上就是一片盐碱地,“夏天一片水汪汪,冬天一片白茫茫”,曾是最精准的衡水素描。  那个4岁孩子叫杨占杰,他来到的地方当时叫做“千顷洼”。用现在的词儿来讲,就是一片大面积的
期刊
叫好、轰动、期待、质疑、崩塌,央视3·15晚会23年,一路走出这样一条曲线。  它到达过的顶峰,任何一台晚会无以企及:它掀起的波澜,瞬间可将一家品牌掀翻在地;它让很多企业如坐针毡,胆战心惊;它被期待爆出更多的猛料,揪出更大的老虎,甚至,把污浊变成清流。  围绕这台晚会,衍生出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解读,让人玩味。  当一台晚会发挥出如此强的功用,被承载如此多的期待,注定它将活在是非中。这些是非,它永远
期刊
去西安参加一个月饼大会,在我旁边坐的是台湾来的烘焙业策划师黄泰元先生。黄先生的发言很耐人寻思,他说,余光中说乡愁是一张船票,他却感觉,乡愁是一块月饼。  会后,我和黄先生聊了很久,他说,台湾人喜欢饼,也会做各种饼。月饼只是其一,还有“日饼”。  我听了很惊奇,还真有叫“日饼”的饼吗?  他笑了笑说,不是真有叫“日饼”的食品,而是台湾人经常甚至每天都有买饼的习惯,“日饼”只是形容这样的现象。  在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