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批评研究中,“商业影评”已经成为某处人迹罕至的灰色地带。对于现代电影批评来说,影评的“纯度”已经成为某种不言而喻的指标。在这些高屋建瓴的批评大厦面前,“商业影评”是否完全等同于电影的软性商业宣传,是否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成为值得商榷的议题。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香港国际电影懋业公司(后称“电懋”)出版的《国际电影》杂志,因其商业性与影响力,极适于作为探讨这一议题的例证。《国际电影》“于1952年在新加坡创刊,1955年10月迁到香港出版……一共出版过321期,是香港有名的、长寿的杂志之一。”[1]它作为电懋公司专门的电影宣传刊物,有着十分明确的商业导向,专供宣传电懋出品的电影作品,服务于电懋商业王朝的建构。
而对《国际电影》中评论文章的重读,就意味着对“商业影评”这一概念的质询。这份以宣传为名的杂志,是否蕴含着商业导向以外的价值?在本文中,笔者将分析潜藏在《国际电影》商业影评内部的批评逻辑,并由此寻找一种解读商业影评的新方式。
一、从“商业影评”的必然性中发掘研究空间
在《中外影视大辞典》的定义中,“电影评论”(即电影批评)是指“运用一定的电影理论知识对电影艺术家或电影作品所做的研究分析”。但是,书中还指出,电影评论“除了与电影创作实践有密切联系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特别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哲学思潮的影响”[2]。上述的定义意味着,不同时期的电影批评,因为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自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批评路径与关注焦点。
而电影与生俱来的商品性特质,以及作为社会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市场,不仅让商业导向成为部分电影批评至关重要的目标之一,甚至使作为整体的电影批评携带着无可避免的商业性。近年来,由于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许多学者表达了对“商业影评”的批判,例如饶曙光在《重建电影批评体系和权威》中指出,“具有明显商业广告气息的‘电影批评’取代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批评。”[3]但是,在电影市场扩张的情况下,商业影评作为软宣传出现已是必然。但是,我们仍可以寻找一种读解商业影评的方式,发现它在商业性之外的价值——对于电懋公司这样已经不复存在的商业遗迹而言,更是如此。
纵观与《国际电影》同时期的香港左派电影批评研究,处理的正是类似的问题。例如,吴迎君在论述“七人影评”的文章中,从“有着更加自觉的政治意识形态批判意向”的影评文本,分析总结出了“七人影评”对香港电影批评、乃至中国电影批评的深刻影响[4]。由此可见,无论是“政治影评”,还是“商业影评”,在特定的分析路径下,都可以发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价值。
二、在社会文化语境中重估《国际电影》商业影评的价值
电懋的前身是新加坡富商陆佑之子陆运涛于1948创立的国际戏院有限公司(后称“国际”)。1956年,“国际”及其托管的永华片场合并成为电懋公司,自此,电懋成为陆氏家族国泰机构旗下重要的制片公司。电懋采用了西方的管理模式:“引入全年计划、财政预算及剧本策划,采用摄制彩色电影技术,流水制作影片。另成立演员训练班,采荷里活方式,控制明星私生活,树立明星的公众形象。”[5]电懋最为著名的电影作品有葛兰主演的《曼波女郎》,获第一届金马奖最佳影片的《星星月亮太阳》等。
上文的概述明确指出,电懋已经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产业模式。而它发行的《国际电影》宣传杂志,在这一模式中“配合整个电影工业生产的运作,成为其电影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之一……真正成为其创建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6]。毋庸置疑,《国际电影》刊登的图文内容,都与电懋公司的商业利益息息相关。例如在第一期《国际电影》的目录页中 ,记录着彩图页明星海报的标题——《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香港国际电影懋业公司(后称“电懋”)出版的《国际电影》杂志,因其商业性与影响力,极适于作为探讨这一议题的例证。《国际电影》“于1952年在新加坡创刊,1955年10月迁到香港出版……一共出版过321期,是香港有名的、长寿的杂志之一。”[1]它作为电懋公司专门的电影宣传刊物,有着十分明确的商业导向,专供宣传电懋出品的电影作品,服务于电懋商业王朝的建构。
而对《国际电影》中评论文章的重读,就意味着对“商业影评”这一概念的质询。这份以宣传为名的杂志,是否蕴含着商业导向以外的价值?在本文中,笔者将分析潜藏在《国际电影》商业影评内部的批评逻辑,并由此寻找一种解读商业影评的新方式。
一、从“商业影评”的必然性中发掘研究空间
在《中外影视大辞典》的定义中,“电影评论”(即电影批评)是指“运用一定的电影理论知识对电影艺术家或电影作品所做的研究分析”。但是,书中还指出,电影评论“除了与电影创作实践有密切联系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特别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哲学思潮的影响”[2]。上述的定义意味着,不同时期的电影批评,因为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自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批评路径与关注焦点。
而电影与生俱来的商品性特质,以及作为社会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市场,不仅让商业导向成为部分电影批评至关重要的目标之一,甚至使作为整体的电影批评携带着无可避免的商业性。近年来,由于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许多学者表达了对“商业影评”的批判,例如饶曙光在《重建电影批评体系和权威》中指出,“具有明显商业广告气息的‘电影批评’取代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批评。”[3]但是,在电影市场扩张的情况下,商业影评作为软宣传出现已是必然。但是,我们仍可以寻找一种读解商业影评的方式,发现它在商业性之外的价值——对于电懋公司这样已经不复存在的商业遗迹而言,更是如此。
纵观与《国际电影》同时期的香港左派电影批评研究,处理的正是类似的问题。例如,吴迎君在论述“七人影评”的文章中,从“有着更加自觉的政治意识形态批判意向”的影评文本,分析总结出了“七人影评”对香港电影批评、乃至中国电影批评的深刻影响[4]。由此可见,无论是“政治影评”,还是“商业影评”,在特定的分析路径下,都可以发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价值。
二、在社会文化语境中重估《国际电影》商业影评的价值
电懋的前身是新加坡富商陆佑之子陆运涛于1948创立的国际戏院有限公司(后称“国际”)。1956年,“国际”及其托管的永华片场合并成为电懋公司,自此,电懋成为陆氏家族国泰机构旗下重要的制片公司。电懋采用了西方的管理模式:“引入全年计划、财政预算及剧本策划,采用摄制彩色电影技术,流水制作影片。另成立演员训练班,采荷里活方式,控制明星私生活,树立明星的公众形象。”[5]电懋最为著名的电影作品有葛兰主演的《曼波女郎》,获第一届金马奖最佳影片的《星星月亮太阳》等。
上文的概述明确指出,电懋已经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产业模式。而它发行的《国际电影》宣传杂志,在这一模式中“配合整个电影工业生产的运作,成为其电影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之一……真正成为其创建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6]。毋庸置疑,《国际电影》刊登的图文内容,都与电懋公司的商业利益息息相关。例如在第一期《国际电影》的目录页中 ,记录着彩图页明星海报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