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浅议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ngfei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表面上看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其实是科技实力的竞争,从实质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因此,现在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而知识是以人才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知识创新的教育,构建创新性的语文课堂。关于如何进行知识创新的教育,如何构建创新性的语文课堂,在此,我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一、转移教育重心
  这一点是必须最先转变的。我们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主,教育者们在备课的时候只想着自己怎么讲、怎么教,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意愿,即学生爱不爱听,会不会听;只想着自己怎么在讲台上表现,把讲台完全当成了个人作秀的舞台,认为引得学生哈哈大笑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堂。其实,这都不是成功的教育者的行为。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在首位,把传授学生能力放在首位,把开发学生智力发在首位,也就是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知识是无限的,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离开老师,也能自主学习,自己获得知识。有了这个认识,教师的一切活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主,锻炼其能力,培养其兴趣。
  二、抛开约束,鼓励学生创新
  这一点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语文课总体上来说分为三大块: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阅读和文学鉴赏、作文。
  1.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它主要包括辨析字音字形、辨析修改病句和语言表达三方面的能力。字音字形的识记是一个繁杂的过程,而且还是高考必考的,因此,在进行这一块的专项练习时,我们完全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让他们自己来想一些办法去有趣味的记忆,快乐记忆。比如,识记多音字“和”时,它的音很多,其中最难区分的还是huó、huò。字典上给出的解释是:和(huò),掺和粉状物或水拌成较稀的东西;和(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使之具有粘性。但是学生还是记不住,怎么办?有学生想了自己的办法:当和的东西有粘性时往墙上扔,会黏在墙上,所以读二声,二声很像往上扔的动作,如和面中的“和”就应读huó;而当和得东西太稀粘不住时就会从墙上掉下来,所以读四声,如和稀泥中的“和”就应该读(huò)。我觉得这样的联想很形象,而且看一次就终生不忘,印象很深刻。对于这样的创新思维,教师就应该鼓励,使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2.作文
  现在高考作文的总体思路是新材料作文,即学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材料会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同一篇材料也是一个多面体,能引发出很多的角度,会有很多种的结论,学生发表的观点和看法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不必让学生拘泥于一种看法,而应让学生多思考、多琢磨,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减少对学生思维的约束,创设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语文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情感的交流和激情的碰撞,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和交流。此外,教师对学生微小的创新也应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扬,使学生创新的信心得到提高。
  三、不能唯书本是听,鼓励学生质疑探究
  书本上的知识也会存在漏洞和错误,所以教师应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育现状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社会在进步,教师的作用也在悄悄发生转变,已经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了,“传道、授业、解惑”只是一个初级的要求,教师更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应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实践者,是一个精通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指导者;教师既要拥有创造的才能,更要拥有鲜明的教学个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学生提问题的水平并不高,但是至少说明他思考了,已经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通过生生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全面开拓语文学习的领域
  不是只有语文课本才是语文,学生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并进行摘抄和讨论;应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情景剧;应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应依据教材,围绕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自选兴趣性活动;应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语文教育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位学生都在有心理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总之,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讲理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不会有实质性提高的。因此,我们应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的传统教育,建立科学的学习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此外,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关注新闻热点,研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打破思维定势,通过社会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的学习,透视当今的社会现实,学生会明确学语文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是具有现实性的,使学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解放出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使学生成为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这样,学校教育才不是一种形式、一种装饰,而是真正培养人才的场所,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场所,祖国的未来才更有希望,更有动力,更有潜能。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如何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呢?本文从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把握,探究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实施,课堂上有效学生活动的开展,学生有效练习的进行.以及和谐
软件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的灵魂,没有软件就没有计算机的应用,也就没有信息化.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软件产业也迅速发展.软件产业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