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小哥”用美食征服世界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ene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西小哥”虽称小哥,其实是个云南保山妹子,本名董梅华,从警校毕业后,她进入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白领生活充满时尚气息。2016年的一天,董梅华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得知父亲心梗送医的消息。她匆匆赶回滇西老家照顾父亲。在父亲的病危通知书上签字的那一刻,董梅华决定辞职回家,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来得幸福和踏实。
  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怎么让自己有收入,又能留在家人身边一起生活呢?董梅华想着做电商销售土特产,但卖了一个月什么都没卖出去。正逢短视频兴起,因为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过,她决定从依靠熟人社交卖云南土特产转向拍摄视频,展示云南的美食美景,也展示保山的风土人情,目标受众从身边亲朋好友转向屏幕前的陌生人。她为自己起名“滇西小哥”,“滇西”代表所处的地方,“小哥”代表自己豪爽的个性。很长一段时间里,粉丝都以为视频里的女生是“滇西小哥”的女朋友。
  保山与德宏毗邻,与大理接壤,同缅甸交界,民族风情和美食一应俱全。“云南菜很特别,食材又很独特,在外省几乎很难看到。我当时就想把这些菜拍成视频,应该会有人看,然后我能顺带卖一些云南的土特产。”在拍视频的前两年,董梅华都是靠以前的积蓄支持视频拍摄,她把当地的特产、美食一点点都拍到视频里。但是在村子里,她没有什么说得上话的朋友,也很难和村子里的人解释,她每天忙活着什么。有一次,董梅华想拍保山当地特产干栏片的制作,去作坊学了以后觉得不难,实际做起来却失败了无数次。那3天里,邻居家家都吃稀豆粉,那是实验失败的副产品,奶奶就拿去分送给邻居。董梅华说:“村子里的人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反正就老做一大锅吃的分给大家吃。”
  但董梅华喜欢拍摄的过程,有她最眷恋的家乡味道。在她的镜头里,家乡是早晨将新鲜的食材从田地里摘下,在暖呵呵的柴火里,变成热腾腾的饭菜;家乡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促膝而食,热腾腾的蒸汽映着阿公阿婆的笑脸。董梅华的视频不长,通常是5分钟。在这5分钟里,她穿着朴素的衣服,走在田间地头,采集各种原材料,烹饪各色美食。毛豆腐、猪油渣、吹猪肝,每一道菜都惊艳了粉丝,仿佛打开了一扇云南美食的大门。
  人都说,云南是个吃花的地方,这种浪漫也延续在董梅华的视频里。春天里,她便将螃蟹花、玫瑰花、松树花、石榴花用作食材。难怪有网友惊呼:“这玩意居然还能这么吃?”看了她的视频,网友们才知道,云南原来盛产香蕉、释迦果、树莓、核桃。透过她的视频,可以看到四时三餐,窥探乡野浪漫,阳春三月玫瑰花开,摘一背篓做鲜花饼,金秋十月稻花鱼肥,煮一锅酸木瓜鱼,可以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镜头一转,你还可以感受最淳朴的云南特色风情,置身目瑙纵歌节、德宏泼水节的现场。
  尽管花光了积蓄,董梅华却仍然顶着压力与不理解坚持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和专业机构签约后,她的视频还被推广到海外。当“滇西小哥”的云南特色菜出现在Youtube平台上时,美食的力量超越国界,打通文化壁垒,半年多时间,她就收获180余万粉丝,视频播放量超过3亿。酸角糕、云腿酥、竹筒饭、蘸水辣等,每期视频的播放量都在300万左右。澳大利亚媒体AWOL说,“滇西小哥”的频道让世界迷上了中国美食。
  回到农村生活这几年,董梅华收起了职业装、高跟鞋,也不化妆。曾有村里的小孩无心地说:“你看读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回来挖地?”这让董梅华介意了很久,甚至在村子里拍摄都偷偷摸摸背着人。直到2019年在视频上变现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家人开始理解、支持,她也觉得之前的3年挺值得。
  现在,偶尔出差,晚上住酒店,听不到村里的蝉鸣鸡叫,董梅华就觉得睡不踏实。她渐渐开始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义。“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使命,把家乡的东西表现出来。”董梅华的视频结尾通常是这样的画面:日暮时分,她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家常菜,唠着家常话,温馨感溢满了屏幕。在大多数外国粉丝眼中,“滇西小哥”通过视频传递出的平静、简单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正是他们所向往的。董梅华说:“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它承载着每个人的记忆和情感,对家乡味道的牵挂,我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董梅华有一个弟弟经常会出现在视频里,从3年前第一次拍视频到现在,他从儿童变成了少年,从一米长到一米六,从之前天天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屁颠屁颠跑的小孩,變成了现在能够抱着她甩两圈的小伙子。他现在回到家,每天会缠着董梅华,让姐姐给他做各种吃的,哪怕就是炒一盘土豆丝,他也会吃得特别开心。食物是姐弟之间这种共同的成长印记。
  董梅华拍过和家人去山里面摘鸡枞的视频。拍完之后,她寄了一些给远在他乡的亲人,因为这是家乡独有的味道。此时寄出去的不仅仅是一道美食,而是她对远方亲人的爱和牵挂。每个漂泊在外的人,都会有一道心心念念的家乡菜,对于董梅华来说,她的家乡菜就是爸爸做的牛肉干。所以董梅华觉得,不管她做什么菜,大家有没有吃过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从她的视频里面看到他们自己,看到他们和家人的一日三餐,看到他们和家人分享着同一桌饭菜那种温情,看到他们和一家人在电视的吵闹背景下有说有笑的温暖。
  董梅华拍摄的视频获得了更大的曝光,也更有勇气去尝试初心所期。她开始筹备电商,将云南特色的原汁红糖、玫瑰鲜花饼上架,让更多人品尝到“舌尖上的云南乡村”。未来,她将在家乡建甘蔗和玫瑰花种植基地,带动提高乡亲们的收入。这个年轻的女孩,通过拍视频,正在将家乡特色美食端到全世界观众面前。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大气污染物PM2.5不仅能诱发呼吸系统疾病,还会对身体的循环系统带来不良影响。多年前,日本冈山大学研究人员发现,PM2.5可以从肺部的最深处进入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在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同时,还提高了中风等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因此,提醒相关部门和民众更新认识,加强防范。2006年,东京在全国限制柴油车废气排放的基础上,做出了强行管制的新规定,要求域内行驶的柴油车必须严格遵守颗粒物排放标准,否则将予以
今生都等不来,何必寄往来生  《星运里的错》是由波恩执导的浪漫爱情片,讲述了两个患癌的青年,经历爱情、抉择和死亡的故事。其实爱情只是影片最大的线索,故事所反映的是一些人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  主人公海瑟素颜扑面,她已经欣然接受自己身患重疾。海瑟患的是肺癌,病情有所好转,但她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整天看书,反复看一本书《庄严的痛苦》。这本书写得是一个已经从癌症中解脱的人的非凡感受,也写进了海瑟心里。
20世纪初的印度,有这样一个人,他小时常偷父母的钱,到餐馆偷吃羊肉。在大学学习和工作中,皆无出类拔萃之处。后来当了律师,没有一次出庭辩护做得很成功。他非常沮丧,就去了南非,做得也不是很好。  如果不是遇到一件事情,他也许就这样默默無闻地生活下去了。一天,他买了一张头等座火车票,在车上,一个南非白人不喜欢棕色皮肤的人坐在头等座,就叫来检票员。检票员对他说:“滚出去!”他说:“我有头等座的票。”“那也
90后小伙周强在浙江宁波一家面馆吃面时,发现了一根比面条还长的头发,本想要个道歉,未料店家不以为然,几次三番沟通都未达成共识,店家抛出一句“你去法院走程序啊”。于是,周强走进了法院,并最终获赔1016元。周强的这次维权,被网友称为“教科书式维权”。  周强来宁波工作有半年,平时酷爱面食,海曙区城隍庙附近有家面馆离他公司很近,于是周强便成了这里的常客。“翻开支付宝交易记录,我在这家面馆消费的次数,整
作家肖復兴在新书《我们的老院》的发布会上,有读者向他提问:“随着要看的书越来越多,戴了眼镜,而眼睛看到的世界却变平了。请问,怎样才能保持写作的灵性?”肖复兴说:“保持灵性,实际上就是要保持自己内心的一种敏感。比如,今天我们见到很多人,如果你觉得他们都是司空见惯、大同小异的,你就没有敏感。”  有一次,肖复兴坐飞机到南京。候机时,他的对面坐着一位30来岁的女士,非常精神。肖复兴旁边坐着一对老夫妇,听
有爱指引,无惧风雨中前行  湖北省公安县95后女孩甘如意,大学毕业后考入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成为检验科医生。2020年年初疫情爆发、武汉封城时,她刚刚回到老家休假。  看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形势,甘如意心急如焚。此时,武汉已封城,她又在休假期间,如果待在老家,也没人会说什么。不过,甘如意想,科室只有2个人,另外一位同事年近六旬,他已经连续工作十多天。疫情这么严重,患者很多,我必须赶回去
不相信奇迹的人,幸运永远不会降临其身  2018年5月18日,马云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我高考失败了3次才考进大学,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可以成为博士。但是我的确很努力,尽管我不停地考试失败。所以,我的故事告诉那些非常努力,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人:没关系,别放弃。总有一天,一所像香港大学这样的好学校等着你。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因为看见,然后相信。但像我们,则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们开始做生意的时候,没有
家里没有钱供自己读书,印度达尔彭加市的库玛丽只得辍学,随着父亲帕斯万前往他乡打工。到新德里的卫星城古尔格拉姆,帕斯万成为人力车夫。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后,帕斯万在暂住房里养伤。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城封锁,一家人的处境变得更加糟糕,房东下了最后通牒,威胁要将他们赶出去。  回家沒有车可以坐,停留没有钱交房租,父女陷入艰难困境。伤势导致父亲不能走路,15岁的库玛丽想出归乡计划,帕斯万叹息:“你要拖着我走1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2020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时,曾委婉地提醒在新闻报道中错误地将新冠病毒与武汉和中国关联在一起的人和组織,不应该将病毒与任何国家和人关联起来,进行“莫须有”的污名化攻击。这些“人和组织”中就包括英国《自然》杂志社。  于是,英国《自然》杂志在4月初,连续3天以英文社评的方式,在其官方网站、海外社交账号、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时发布中文
败于性格,毁于观念  “钱学”界有个公认的说法,在《围城》中躲过钱钟书讽刺之箭的只有唐晓芙。其实,对于赵辛楣,他也是笔下留情的。重读《围城》,发现钱钟书揶揄最多、鄙夷最甚的还是方鸿渐,对其聚歼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超过丑态百出的李梅亭和赵辛楣。  《围城》开篇就介绍方鸿渐:“他是个无用之人。”后来赵辛楣又说他:“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仿佛就是一个废物,李梅亭至少还有点能耐。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同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