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乳化沥青类型对纤维微表处路用性能的影响

来源 :山东交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w0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改性乳化沥青类型对纤维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三种不同改性乳化沥青纤维微表处混合料,分别对其展开湿轮磨耗试验、轮辙变形试验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SBS/SBR复合改性沥青纤维微表处的综合路用性能表现最佳,可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工程中大规模推广与应用.
其他文献
以某公路隧道开挖为研究对象,基于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1.0 m、1.5 m、2.0m、3.0 m开挖进尺下隧道开挖过程及开挖后的锚杆、喷混结构的受力变化规律,研究结论对类似工程开挖进尺的选择以及支护结构应力集中位置处的加固及监测具有参考价值.
针对传统隧道施工工法在大断面隧道中存在效率低的问题,提出钢-架-岩墙组合支撑的施工方式,以室内模型试验为研究手段,结合实际隧道施工工程,研究该施工方式在动态施工过程中围岩力学特性响应.结果 表明:4#开挖之前对支护结构的扰动最大,其内力增长在这段时间上升较快;整个开挖过程隔壁受力最大,且隔壁受力大小受到开挖的影响最大,支护结构能有效地减缓隔壁的应力增长;围岩的变形主要在开挖前期,到4#后围岩变形处于稳定阶段.上部围岩和下部围岩开挖主要影响的分别是拱顶和仰拱以及左右拱脚的变形.
为进一步完善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理论,基于马歇尔与Superpave设计方法进行了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性能指标研究.研究表明,Superpave方法设计的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与低温抗裂性能均优于马歇尔设计方法.
分析了连续钢箱梁桥倾覆破坏机理,结合案例进行支座反力计算,制定优化方案.对连续钢箱梁桥原设计方案进行抗倾覆验算,得出支座反力为负值,且中墩支座支承设计不合理.优化后边墩和中墩支座反力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要求,说明优化方案可行.
通过集料黏附性试验、汉堡车辙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分析抗剥落剂对酸性集料花岗岩黏附性及其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类型抗剥落剂的改善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抗剥落剂可以有效改善提升花岗岩集料的黏附性等级及其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不同抗剥落剂对花岗岩集料及沥青混合料的改善效果不一.
针对采集的沥青路面图像,首先基于改进的Mask匀光算法,使路面图像光照均匀度一致;其次通过小波变换的方法增强图像的高频系数、弱化背景部分,以增强对比度,提取裂缝目标信息;然后通过形态学操作去除背景纹理噪声及裂缝连接;最后采用SVM决策树模型实现沥青路面裂缝图像的智能分类.研究表明,改进的匀光算法较好地实现了图像均匀一致,小波变换与形态学操作能够精确地提取裂缝信息,采用的支持向量机方法识别精度满足标准要求的90%.
以湖沥青为碳源,以球形γ-Fe2O3为模板,加入合成的CuZn-ZIF材料,获得一种复合前驱体(命名为CuZn-ZIF@湖沥青-γ-Fe2O3),经高温热解得到一种高效ORR电催化剂(命名为Cu@LAC-γ),并与LAC和LAC-γ两种催化剂进行比较.该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活性(起始电位Eonset=0.94V,半波电位E1/2=0.81 V),可能因为多孔的蜂窝状结构和铜纳米颗粒的协同作用加速了ORR的进行,进而表现出一种类似于Pt/C的四电子途径.
通过比较连续刚构桥底板预应力钢束的布置形式,对其产生的“力”进行有限元对比分析,从而得到此力为指向圆心的径向力,其影响因素有底板钢束布置的角度以及此连续刚构桥的计算跨径.因此,在桥梁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底板预应力钢束的布置形式对桥梁的整体影响.
为提高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降低沥青路面改造费用和缩短建设工期,对就地冷再生技术进行改造,对公路沥青路面进行技术评价.通过案例分析法,以G110线怀来至下花园段工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工艺路段和采用传统挖除重建路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在经济效益、工期效益及环保资源效益方面均优于传统施工工艺.
针对路堑高边坡采用的双排抗滑桩支护工程,从边坡塑性变形及边坡安全系数角度,基于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双排抗滑桩的布设方式、列间距以及排间距进行优化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双排抗滑桩支护时交叉双排布设对边坡支护的加固效果强于并列双排布设方式,得到双排抗滑桩最佳列间距为4m,最佳排间距为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