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师范生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策略与技巧

来源 :生命的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sha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范生作为未来中学教师的后备军,其学科核心素养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和生物学教育的整体质量.生物化学课程是生物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师范生生物化学课程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策略和技巧,加强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1)创设情景,助力学生主动建构和内化知识;(2)运用经典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3)精心安排和设置实验,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4)联系生活实际,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
其他文献
突发而来的新冠疫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对高校正常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响应“停课不停学”的总体要求,全国开展了以网络线上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包括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等在内的多种线上教学软件,出现了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模式.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的综合性课程.本文系统地归纳了多种线上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比较了生物化学线上及线下教学质量的差异,深入分析了疫情期间生物化学线上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不仅是学生接触医学知识的起点,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时期.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在培养医德医风、弘扬医者精神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疾病、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本文以镰状红细胞贫血分子机制为例,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与教学目标,详细叙述了教学过程的设计,介绍了学生的反馈及教学反思,以期通过分享与探讨交流,共同推进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
各位同仁:rn首先,我作为现任执委,代表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IUBMB);作为前任主席,代表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联盟(FAOBMB);作为现任监事长,代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向本次教育研讨会如期在南昌的赣江之滨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我作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教学分会的现任主任委员,向前来参加本次大会的各位同仁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期刊
教学和科研协同育人是“双一流”建设大学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有效途径.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不仅是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前期基础,也是从事医药卫生相关领域研究的必备知识.然而,如何将科研元素融入传统的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尚需多元化的模式探索.南昌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念,通过实施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多元化文献阅读活动,对医学本科生进行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本文通过总结相关教学方法,并对活动进行经验探讨,旨在为探索科教协同育人模式以及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提供参考与建
让教育回归“育人”之本,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赋予高校教师的重大使命.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学生制宜培养出能够与时俱进的专业型人才,更是每一位专业课程教师的责任.本文以独立学院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一堂课为案例,以动态生物化学(简称生化)的糖酵解途径为设计蓝本,以参与式教学法为主导,探索思想政治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有机融合,通过生化课堂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双重体验,旨在实现专业技能与德育渗透的双重教学目标.
生物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其内容抽象、知识点多、难学难懂,对医学生而言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绪论不仅是学生与授课教师的首次接触,也是学生首次了解生物化学课程及其相关内容,教师的讲授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本文对优化课程导入,深度剖析概念、建立知识框架、明确教学目标、树立学好生物化学的自信心等几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唱响序曲,为学生开启生物化学的大门.
突变p53 (mutant p53,Mut-53)聚集体的形成是p53突变后使原本包裹在其疏水核心内部的黏附序列暴露,黏附序列迅速成核组装,形成无定形的原纤维.Mut-p53聚集体不仅可以以显性负效应(dominant-negative effect,DN)的方式使野生型p53 (wild type p53,Wt-p53)失活,还表现出功能获得(gain-of-function,GOF)特性,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卵巢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中均发现了Mut-p53的异常聚集,其与肿瘤的转移、
生物化学是一门极具应用性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该学科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且知识点之间关联复杂,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利用常规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其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教学团队在实践中尝试建立定向探索型实验教学模式,打破既有的教学习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既定教学内容的框架下主动提出科学问题并通过自主设计/实施相应实验进行探索.这一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可更有效地辅助学生实现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并培养
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概念繁多、内容庞杂的特点.尤其是物质代谢部分,涉及复杂的代谢路径,学生记忆和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本文通过思维导图分别梳理糖、脂代谢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类比分析比较糖脂代谢的异同点,明确二者的关联.一方面,思维导图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把握课程的逻辑主线;另一方面,类比分析能提高学生对代谢途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上方法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了学生学习糖、脂代谢的学习效果.
基于高等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发不同授课教师的思考.本课程组在多年生物化学授课的基础之上,探索了一条融合“核心学科知识、人文道德情感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知情意”三级教学体系.从课前学情问卷的调查结果出发,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政内容的优化组合;同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概念导入、高效对话、课堂讨论、作业分级等不同教学手段,展开生物化学理想课堂建设的路径研究.该结果为专业课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途径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