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3-0008-02[HK]
  我在上海音乐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当代音乐问题研究》课程上,提出当代音乐的3个基本问题:
  一、音乐的艺术边界;
  二、听感官的审美底线;
  三、由临响引发的声本体与听本体问题。
  由此引发进一步的设问:
  在当代音乐中究竟能够听到什么样的声音?——这是一个属于美学问题的感性考掘。
  在这样一些当代声音之中是否还能够听出应该属于当代的结构发声?——这是一个属于艺术问题的工艺钩沉。
  当代音乐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是一个属于哲学问题的历史想象。
  如是三问,拟通过以下断想略作讨论。
  一、声音纳入美学范畴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当代音乐,但凡离开声音者(除去4分33秒这样的极端所为)就不成其为音乐作品;反过来,不仅仅声音者(携带有多媒体方式的综合艺术也暂时悬置起来)同样也难以确认究竟什么才是纯粹属音乐的作品。
  对此,是不是可以通过发声器具以及相关声音形式来进行结构定位呢?
  比如,仅仅可以发出声音的器具可以称之为响器,这是一种无限定之物物相及发出的物理声音(类全声音的发声状态),基本上没有什么形式可言,甚至于可以说,只是一种无形式的声音现象。
  再比如,一种能够发出带艺术风格和有審美趣味的发声器具,这是一种有限定之物物相及发出的心物合一的声音(属定声音的发声状态),除歌唱性嗓音之外,无疑就是各类乐器,这种已然纳入艺术与审美范畴的乐器包括歌唱性嗓音,其重要标帜显然在形式,换言之,这种所谓具审美意义的艺术发声之所以是的根由即美形式。
  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这里还有必要提到发声器具的自形式(或称之为元形式)问题。
  诚然,这样一种合乎声音自身形式的发声器具,也许,在现实中并不一定存在,但这个问题本身却是不容回避的。
  比如,任一发声器具的任一部位都可能通过物物相及(摩擦、碰撞、敲击)发出各种各样声音,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总有一种或者一些声音应该是仅仅属于它自身的声音,也就是合乎发声自形式(元形式)的独特声音。
  因此,所谓结构发声,很显然就是指这样一种之所以是的声音。
  进一步,自形式(元形式)的存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正是定位美形式的基本前提:
  在合其自形式(元形式)之本有声音的前提下,去进行各种类别的个性发声,包括有地域风貌、族类风情、历史风格、个性风雅等等性质的独特声音,一句话,就是:采集合式的声音,寻找合情的声音,呈现一种有别于功能发声的结构发声。
  二、从听到听再到听的临响哲学
  20131028,复旦大学约请我去演讲,给我出的题目是这样一个问题:
  人们曾经只用耳朵倾听音乐,后来又寻求视觉的补充,再后来又重新用盲听模式去尝试发现纯粹的声音,于是,当听觉之外的其余感官统统被悬置或者屏蔽之后,我们听到的声音还是原来那个声音吗?
  这个题目出得非常好,这也正是我一直在试图通过音乐学写作解答的基本问题1)听什么中的两个分支问题:
  a)在音乐中究竟能够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b)在音乐的声音里究竟能够听出什么?
  如果a)在音乐中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西方的声音、巴洛克的声音、现代的声音;
  那么,就b)而言,在当代的音乐声音里究竟又能够听出什么呢?
  比如:杨立青绝笔之作“天鹅之歌”大提琴协奏曲《木卡姆印象》(2011):一条缠绵纠结的声线在上气难接下气的张弛断续中悲怨穿行;秦文琛唢呐协奏曲《唤凤》(1996):在那种依托整体结构节奏法则成就的单音技法中,有一个越过死亡底线之后的重生悲鸣以及作者藉此呼唤发出的心声;罗忠镕为管弦乐队而作《罗铮画意——无题四十八》(2000):精致编织的音响工艺在感性声音结构过程中,不时浮现出不及同构又难以完形的碎片;以及德国作曲家魏德曼为钢琴、弦乐四重奏与单簧管而作《狂热幻想曲》(1999):藉能指漂移物不断撞击逐渐呈现所指凝聚力。
  为此,我设想能否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考掘别样的声音?
  通过临响(Living Soundscope)得到直觉声音,
  通过感性修辞得到经验声音,
  通过形态分析得到工艺声音,
  通过历史钩沉得到风格声音,
  通过价值判断得到功用声音,
  通过意义诠释得到意向声音,
  通过音乐存在自身(TMI:The Music Itself)得到先验声音(to be)。
  也许,就临响倾听而言,在方法论意义上,主要就是通过特定方式去听别种方式所听不到的东西。那么,在本体论范畴,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个东西本身就存在在那里,无非在某种成熟条件下才可能凸显或者显现出来,以至于把一种公开的秘密与直白的含蓄呈现出来。
  三、独一无二的存在与不由自主的存在
  自在者认为:世上毕竟有一种没有他者要求任何东西的东西存在着,……
  一种总有的东西(不是原有的东西),一种永在的东西(不是先在的东西),一种即是的东西(不是初是的东西),就像一幢处在黑暗之中难以定性度量的房子,每进去一个人,每打开一盏灯,才知道这幢房子有多长多高多厚,似乎有了轮廓,然而,边界究竟在哪里呢?同样似乎不可确定,因为只要不断有人进去,不断有灯光亮起来,就永远无法完全彻底地知道……这非象之象无际之际(吕温:《乐出虚赋》)的房子,于是,这不断地进去和不断地亮起来,作为自在之物的to be,就是一种完全有别于经验存在的先验存在。   那么,这样一种以音乐存在自身名义而存在着的声音究竟是否存在?
  当我们讨论当代音乐问题的时候,总是离不开传统与现代、民间与文人的关系;
  当我们设想当代音乐发展的时候,无非想强调如何顺应时世尽可能呈现多样化的充分发展,如何以合式为本深入发掘的有效发展;
  当我们进入文化、艺术、音乐、音乐学论域的时候,还是遭遇具衍生性功能的文化问题,属原生性结构的艺术问题,有关情声能否和合为一的美学问题,以及相关物自体、情本体、声常体、听元体的哲学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每个时代的音乐都有其特定的形式,尤其是美形式,问题是:
  当代音乐仅仅是为求新而新或者是为求平衡折返回归的功能发声?还是应该合乎其自身存在的结构发声?
  当代音乐家能否接续20世纪辉煌去再现21世纪的结构发声?
  当代音乐学家又能否在当代音乐中钩沉历史的声音并考掘本有的声音?
  [JP3]一种独一无二并不由自主的声音存在,是否同样需要通过当代人情感的声音存在这个环节变成音乐之后向人们展现?[JP]
  四、音响诗人如何在历史失踪并逻辑断裂处抒发美声
  回到开始的问题。
  作为艺术问题:就是去探寻与追询作品之所以是的工艺结构;去钩沉与考掘工艺结构之所以是的音响结构力。
  作为美学问题:就是要终究与规训音响结构力之所以是的基于原始的美学规范想像的感性结构力。
  作为哲学问题:就是得逐一呈现由人情逐渐抽象进而纯粹以至于给出之所以是的声音美形,由此美形而总是令人沉醉其中以至于给出之所以是的美听,再由此美聽而使得人们通过方法成全并本体圆满以至于给出之所以是的美言,进一步又达至人心与乐声极度合一以至于给出之所以是的美本。
  现实的问题是:
  在当代音乐中究竟能够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五花八门的,行将面临生与熟考验、自然与文化抉择(效仿文化与师法自然的绝对尺度永远不再对称)极致工艺与人文满溢的声音。
  在这样一些当代声音之中是否还能够听出应该属于当代的结构发声?
  ——自觉的,有规律性合规律的声音。
  当代音乐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自由的,无目的性合目的的声音。
  平日断裂处历史呈现并逻辑衔接。当代社会所负荷的历史沉重和所面临的当下喧嚣,需要音响诗人通过艺术的声音去倾诉。一方面通过美学的方式去组织艺术的声音,一方面通过思想的方式去想象自然的声音。
  面对当代,把想到的事情通过声音说出来。面对科学唯一暴力、自由市场铺张、大众媒体泛滥这样一些当代社会所负荷的历史沉重和所面临的当下喧嚣,音响诗人该当如何去想事情?面对人心中的历史与当代社会所呈现的变异、颠覆、震荡,音响诗人该当如何去把声音码放在人的感情和思想的合式位序中?面对世界只有一个、我也只有一个的共在关系,音响诗人该当如何去大声地说?
  置身当代,究竟是你在听声音?还是声音在听你?究竟是人捏造声音?还是声音通过人的过滤流淌出来?也许,在无以数计及多姿多态的艺术声音中,你可以不断发现——属中国的文化属性,属当代的时代标识,有价值的工艺品质,有你我的个性印记,……
  假如有一天,当它们被全部悬置起来或者颠覆下去的时候,还可能会是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实质:音响诗人如何在历史失踪并逻辑断裂处抒发美声?一方面通过乐器发掘声音,一方面通过耳鸣发觉声音,一方面通过神话发现声音。
  藉着变易的生命本能、不易的生命本体、简易的生命本真,向远方——寻找人的声音,仰望——采集上帝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之中独闻天籁地籁人籁之后的神籁……一种不由自主的自有声音,一种与生俱有的总有声音,一种始终如一的永有声音,一种之所以是的本有声音,一种以声音存在自身以及声音应该这样存在的名义存在着的声音。
其他文献
梅花為媒
期刊
[摘要]四川遂宁广德寺旧为“皇室家庙”,世称“观音故里”。1800多年来,其香火不断、法事甚繁,而早晚上殿诵经又为众僧每日之必修科范。就传统的意义而言,朝暮唱诵的基本功能是众僧对佛法之修炼,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佛教寺院中的早晚课诵亦融摄了斋主消灾度厄、超度亡灵等宗教宿愿。如此,便使课诵音乐在继承佛法修炼传统的同时,也充当了祈福与度亡之现实性的宗教功能。本文即以广德寺的早晚课诵科仪为例,在对仪式过
期刊
[摘要]“山哈”是畲族人民对自己的称呼,意为山里的客人。畲族主要分布于我国浙、闽、粤、赣等省份,畲族民歌也因分布地区的不同而彰显出不同的曲调特征。本文对福建省顺昌县坪畲族村为田野考察地,对该地畲族民歌进行研究,旨在分析畲族民歌在当地畲民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词]畲族;民歌;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3-0039-03[HK]  
期刊
情絲
期刊
[摘要]学堂乐歌作为中国音乐史上音乐教育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证据之一,无疑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不得不说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的音乐教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使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学堂乐歌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时代性的特点,民族性也是其特点。文章以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学堂乐歌在近代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在音乐教育史上的必要性展开阐述,包括它的发展历程与重要代表
期刊
我的陽光中国
期刊
愛的草原风
期刊
[摘要]有一类学者,无论身在何处,始终保持淡泊的心境,禁得住浮华名利的诱惑,没有浮士德式的困惑,潜心钻研学术的奥秘,言传身教影响一代代学生,春华秋实、无怨无悔。在我眼里,陈鸿铎教授(1957- )就是这样的学者。他从不高谈阔论、盲目跟风,总是低调为人、脚踏实地,用理性和常识去研究音乐、思考人生、观察世界。  [关键词]陈鸿铎;音乐创作理论;音乐作品分析  陈鸿铎的学术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
期刊
民歌中國
期刊
幸福歌飛(合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