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化学视野下的《楢山小调考》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g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参考祖父江孝男(1926—2012,日本文化人类学者)的有关人类文化学研究领域的分类方法分析了深泽七郎的小说《楢山小调考》。结果表明:楢山是一个典型的与世隔绝的山村,没有交通和商品经济。村民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过着农耕与采集、捕猎的生活。婚姻惯例是只有长子可以结婚续弦。村民主要信仰山神、佛教,村中还有诸多的迷信。村中有一个惯例,人过七十岁送上楢山任其自消自灭,目的很简单就是减少一口人吃饭。楢山使用的语言是作者故乡的山梨方言。楢山地区为人或事物命名的特点是就地取材。
  关键词:人类文化学;《楢山小调考》
  深泽七郎(1914—1987)是日本战后一代派的小说家,吉他演奏家。《楢山小调考》发表后,深泽七郎获新人文学奖,文坛为之一震。小说描写了日本信州(今长野县)山村的两大难题。一方面要结婚生子,另一方面由于粮食短缺,想方设法减少一口人吃饭,甚至把70岁的老人送到山上任其自消自灭。
  《楢山小调考》出版之后,在1958年及1983年改编成电影,并获得1983年金棕榈奖。正宗白鸟(1879—1962,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称《楢山小调考》为自己“毕生要读的书”。如何能够整体地把握《楢山小調考》的内容?笔者认为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去把握这部小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本稿参考祖父江孝男(1926—2012,日本文化人类学者)的有关人类文化学研究领域的分类方法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论述:自然环境与生计、婚姻惯例、信仰·祭礼·迷信、生与死、语言、命名方式。
  一、自然环境与生计
  作品开头写道“山连着山,四处全是山”,点明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土地有旱田和水田。农作物有小米、穇子、玉米、芋头、白米。主要饮食有蔬菜玉米面疙瘩汤、豆子、白米饭、农家土酒。山上有榉树、松树、榧树、杉树,也有蛇、乌鸦。从山上可以采集到野栗、野葡萄、柯树和榧树的果实,以及蘑菇、松子、蚕豆、香榧、香蕈。河里可以捕到鳟鱼。
  住房是木结构的房子,稻草屋顶,人与马相邻而居。松尾芭蕉在《奥州小路》中有俳句“跳蚤虱子叮未眠,更有马儿尿枕边”,正是描写的人马相邻而居的场面。
  全村一共有二十二户人家,这里的衣食住、工具、技术几乎处于原始状态,几乎没有交通,没有商品经济。
  二、婚姻惯例
  在楢山婚姻从简。只要男女合得来,交谈一下就可以决定,没有结婚仪式。女方去男方家一旦留宿便成了男方的媳妇。
  阿铃,69岁,是该小说的主人公,50年前从前村嫁过来,据说是当时村子里才貌双全的人,她的丈夫20年前死去了,有一个儿子和四个孙子,善于捕鱼。面临个人、家族、村落的矛盾,阿铃慷慨地选择了自我牺牲。
  阿铃在上山之前一直想寻找一个寡妇给自己的儿子做填房,前村的寡妇四十五岁,和儿子辰平同岁,三天前刚刚料理完丈夫的丧事。这桩婚姻与其说是阿铃一人决定,不如说送信的人把消息一带来,一切就都已经决定了,所以等辰平回来后,只需把情况告诉他就行了。
  在楢山既有自由恋爱,又有父母包办,例如,袈裟吉与阿松就是自由恋爱。辰平娶后妻就是母亲阿铃决定的。
  三、信仰·祭礼·迷信
  由于进楢山的人都见过神,所以楢山的村民都笃信楢山上住有神仙。人们特别重视祭祀活动。说到祭祀,指的就是祭祀楢山。
  由于祭祀楢山与盂兰盆节连在一起,盂兰盆节跳舞时唱的歌和祭祀楢山的歌就混在一起了。盂兰盆节是从阴历的七月十三日开始,到十六日为止,而祭祀楢山的夜祭是在盂兰盆节的前夜——七月十二日,祭祀的午夜要吃夜宵。初秋时人们采来了山上出的土产。此外还煮白米饭吃,还要做农家土酒。
  楢山的节庆有盂兰盆会和新年,在这里没有游玩的地方,只是不劳动而已。只有在楢山祭祀节那天才能做些好菜,平时一切从简。
  祭祀的当天,孩子们吃完饭后,前往祭祀场。山村的中心平坦的地方就是祭祀场。虽说是夜晚举行祭祀,但人们一大早就来了,在祭祀场上跳盂兰盆舞。虽说是跳舞,其实只是两手持杓,边敲击边踏着步子转圈而已。
  在楢山还有很多迷信。例如到了七十岁,早上山会被神仙夸奖;烧榉木三年就要把眼睛弄坏;乌鸦叫,是死人的前兆;“雪姑娘跳舞”(白色小虫)在空中飞舞,就是天降大雪的先兆;以前有一个叫阿酉的人,由于进山的那天天降大雪,他便成了好运气的代表人物。
  四、生与死
  在楢山,长子可以娶妻生子延续家业。辰平的前妻上山拾栗子掉进山谷而死。阿玉的前夫死因不明。有人夭折要埋在村子共同的墓地。雨屋家因两代人偷粮食,遭到村民的共同制裁活埋,斩草除根。
  在楢山,村民所讲的“上山”,即是把70岁的老人送上楢山,任其自消自灭,目的是减少一口人吃饭。在上山之前,一般要做两个准备,一个是上山用的草垫,另一个就是准备饯别酒会。上山的仪礼由村里的前辈口口相传。例如,“进楢山的规则一定要遵守呀,一条是进山后不能讲话。”“进楢山的规则一定要遵守呀,一条是离家时别让任何人看见。”“进楢山的规则一定要遵守呀,一条是从山上往回返时千万别回头。”“进楢山的道得这样走:绕过后山的山脚,从第二座山的枸橘树下通过,转过山麓登上第三座山,这时可以看到一个池塘,绕池三圈再由石阶朝第四座山攀登,攀上山顶后,楢山就在山谷的正前方。然后以山谷为右侧、以第二座山为左侧继续前进。围着这山谷转一圈大约有两里半的路程,途中有一处地方出现七个曲折,名叫七谷。越过七谷就进入登楢山的道了,这楢山的道路似道非道,可从楢树间一直往上攀登,山神已在等你们光临呢。”不管是谁,送长辈上山都要遵守这些规定。送70岁的老人上山,在楢山是最庄严的死亡。当然也有到了70岁不愿意上山的,例如钱屋家的阿又就是被儿子捆绑上山推下悬崖而死的。
  五、语言
  小说的舞台设定是信州(今长野县),叙述部分使用的是共通语,人物对话百分之百使用的是山梨县方言,其中有百分之三十五是山梨县和长野县通用的方言。虽然使用的语言不是故事舞台的长野县方言,但是,从酿造出乡土氛围的角度来看,方言的使用为作品大大增色。   村中还有很多具有独特意思的语言,在这里选择其中几个进行解释。
  在村子里,“上山”这个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尽管发音和语调相同,然而无论村子里的人谁都能分清到底是说的哪一种意思。一种是指人们上山去砍柴、采集、烧炭等等;另一种是指七十岁老人由儿子背着送上楢山,任其自生自灭。
  所谓的“去向楢山神谢罪”,即是把小偷一家斩草除根的意思,所偷的粮食由大家平分。这是村中的集体制裁的规则。例如雨屋家的男人,偷了烧松家的一袋豆子,全家被活埋。
  小调中有很多教育意义的内容。例如:“三度祭楢山,栗子把花开。”这是在通知老年人上山的日子将要来临。“阿爸行为不检点,卧病三天吃米饭。” 这首小调是规劝不要铺張浪费,还被当作至理名言来运用。对游手好闲不知艰苦的人和不听父母话的人有这首小调警示。当儿子偷懒时,儿子对父母不满时,也往往使用这首小调。“俺奶奶在仓库数一数,虎牙整齐三十三颗。” 这首小调是在嘲笑阿铃年龄大长了一口健康的牙,阿铃知道后很难堪,所以上山之前,阿铃想方设法将牙齿在杂物间的磨盘上磕掉。 “三十过了也不晚,增加一人算添俩。” 这是一首鼓励晚婚的小调,添俩指的是人增加粮食会相应地不够用。
  六、命名方式
  在这里,命名的方式很独特。例如,大山将两个村子隔开,彼此都称对方为“前村”。
  阿铃家门口有一个树墩,所以把阿铃家称为“树墩儿阿铃家”。
  阿铃的邻家去越后的时候,曾经带回来一枚天保钱,于是村民们就把他家叫作“钱屋”了。
  钱屋隔壁的人家的后门口有一棵枯死的大松树,很久以前,这棵大松树遭到了雷击燃起大火,从此他家就被称作“烧松”了。
  在村子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巽山。烧松的隔壁的人家的祖上曾在巽山杀死一条两头蛇,从此以后,他家人一上巽山就下雨,所以被称作“雨屋”。
  河水流经村子,途中形成一处水池,旁边有一户人家,人们便称之为“池前”。袈裟吉的妻子就是池前家的姑娘。
  阿铃上山的前夜举办饯别酒会,这天晚上资格最老的是急性子阿照,其实阿照性子并不急,他今年五十来岁,为人稳重。不过阿照上几代的前辈里有一个急性子的人,所以沿用至今。
  七、结语
  本稿参考祖父江孝男的有关人类文化学研究领域的分类方法分析了深泽七郎的小说《楢山小调考》。结果表明:楢山是一个典型的与世隔绝的山村。村民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耕与采集捕猎的生活。婚姻制度极其简单,基本上是自由恋爱,婚礼简单,只要女方到男方家住下婚姻就成立。村民主要信仰山神、佛教,还有诸多的迷信。女孩出生拿去卖钱,男孩长子以外没有娶妻的资格,沦为奴隶。村中有一个惯例,人过七十岁便送上楢山任其自消自灭,楢山使用的是语言是作者出身的山梨方言。楢山地区命名的特点是就地取材。
  参考文献:
  [1]文洁若.日本当代小说选:下[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616-662.
  [2]深泽七郎.楢山节考[M].东京:新潮社,2004:34-94.
  [3]郑娴.浅析《弃老》和《楢山节考》中的母亲形象[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6):167-168.
  [4]祖父江孝男.简明文化人类学[M].季红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16-18.
  [5]松尾芭蕉.奥州小道[M].郑民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66.
  [6]深泽七郎.楢山小调考[M].吴树文,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616-662.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民族文化是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综合。民族文化认同是在共同的文化符号、一致的文化身份下致力于本民族特色的价值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工作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人民爱国情怀、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攻击与多元化思想侵染的有力举措。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只有执行建立在“五个认同”基础上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政策,才能让14亿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肖老师教学的《丝绸之路》一课,给我带来了余音绕梁的美感和回味.教学过程中,肖老师重在引导学生熟读,精读,在精读中挖掘字词蕴藏的美,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
主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内容之一。在篇章研究中少不了对主题的分析。本文尝试基于学者在篇章中对主题的界定入手,并从认知参照点的角度对语篇中主题的连贯性给予较为合理
夏天,那把陪伴了王政明四十多年的二胡断了一根弦.rn这不是一个好兆头.rn王政明这位“中国最老的代课教师”是张家堡小学的创建者,几十年来拿着不超出40元/月的工资,最后以被
【摘要】学科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离不开语文课的阅读与写作,而时评作文对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的关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敏捷性、深刻性、选择性、批判性、逻辑性与独创性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透过事物的表面发现事物本质和反映社会价值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素养;权衡判断;社会价值;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利用材料的时效性,培
生日那天我收到了一份神秘礼物——四季盒,人们可以通过它任意调节季节.于是,我在梦幻庄园开了一家“四季出租屋”.rn第一位客人是一只企鹅.他焦急地说:“南极的气温越来越高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延长学生的知识记忆时间,实现师生互动性课堂,引领学生建构阅读经验,形成阅读方法,享受阅读愉悦。  【关键词】语文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
【摘要】阅读有三种:单篇、多篇、整本。群文阅读模式,就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拓展阅读面,增加知识积累,提升阅读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在一定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通过一篇文章串联多篇文章。这种拓展阅读的新形式,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效率,着重培养学生文章阅读的意义构建,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群文阅读;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治国理念和方略的贯彻与实施,也
一周的住校生活结束,想到又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团聚,我不由地加快了步伐.rn在街道拐角处,我碰到了同学王果果,他正在路旁呆呆地站着.rn“果果,你怎么还不回家呀?”我疑惑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