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二三事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minn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缘晚晴,是在2005年7月,《晚晴》杂志划归到当代贵州杂志社主办,因时任《晚晴》杂志总编辑的林钟美同志年事已高,当代贵州杂志社明确由我担任《晚晴》杂志的执行主编,协助钟美总编辑抓好《晚晴》杂志的内容建设及发行、经营等工作。
  当时的《晚晴》杂志是双月刊,刊物划归过来后,要接着编辑出版2005年的第五期、第六期。为了将更好的面貌呈现给读者,我们对《晚晴》进行了改版,明確了“老年人的知心朋友 老年人的生活手册”的刊物定位,并紧扣“晴”字,将刊物内容划分为“真情”“心情”“怡情”“传情”“实情”五大版块,开设了“婆媳俚语”“往事情深”“再婚之路”“老来俏”等栏目。
  那时的我,每天脑中装满的都是如何在《晚晴》上更多的呈现出老年生活的精彩和优雅。2005年10月28日,央视的一则新闻吸引了我:中国婚庆史上空前盛大的“空中集体婚礼”在江苏南通市举行。在56对佳偶中,一对来自上海的金婚老人引起了我的关注。我立即和时任《晚晴》编辑部主任杨德敏(当时从水钢报社借来帮助工作)商量,决定在《晚晴》2005年第六期的封面,选用这对夫妇在空中乘坐热气球的图片,并配上“恩爱夫妻空中浪漫度金婚”的醒目标题。当年12月,我携带着这期杂志赴上海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上海)传媒博览会”,《晚晴》受到上海读者的关注和热议。期间,我和晚晴的采编人员专程到封面人物俞同盛夫妇家中看望了两位老人,并送去这期封面的特制图片和小礼物。
  当得知贵州青岩老年放映队应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之邀,为全国观众讲述他们精彩动人的故事后,时任编辑部主任杨德敏、记者梁健多次到青岩古镇采访6名年逾花甲的老人,撰写了《做客央视的贵州青岩老年放映队》一文并刊发在2005年第六期上。该文获得了当年的贵州好新闻奖。
  三十而立的《晚晴》,一路走来,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期刊风格和话语模式,有了自己的态度和原则。作为曾经的晚晴人,祝福《晚晴》,我心依旧!(作者曾任晚晴杂志社社长)
其他文献
日前,北京市西城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遵循“四个更加注重”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全区离退休干部工作转型发展。  《实施意见》共5部分25条,突显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地域特色,以“红墙意识”为引领,体现政治性。身在红墙边,把加强离退休干部理论
期刊
近日,广东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印发通知,部署在全省离退休干部中开展以“增添正能量·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活动,围绕主题集中开展“三学三谈三为一展”系列行动,激励全省百万离退休干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增添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通知指出,要加强政治引领,紧贴中心大局,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组织老同志开展“三学三谈三为一展”
期刊
30年来,《晩晴》作为全省惟一老年期刋,见证了贵州老年事业、老干部工作的蓬勃发展,并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老干部局、老龄委、老年大学不遗余力的支持下,历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无名到知名的艰辛历程,创下了期刊履盖率达全国30多个省、市(区),连续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借阅率排行榜上高居老年类期刊前列,在全国老年期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可喜业绩。  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在晚晴杂志30岁的生日
期刊
1987年,《晚晴》杂志在贵阳创刊。  30年来,《晚晴》见证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30年来,《晚晴》记录了时代前行的坚实足迹;30年来,《晚晴》与读者一起走过了相依相伴的难忘岁月。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开启新征程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晚晴》创刊30周年。  三十而立。30年风雨兼程,30年春华秋实。  见证贵州老年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好似一声横空春雷,给神州大地吹来了和煦的春风、送
期刊
30年前,《晚晴》杂志创刊,成为贵州省第一本公开出版发行的老年期刊。  30年来,《晚晴》办刊质量不断提高、事业不断发展,杂志成为广大中老年读者朋友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侶和精神食粮。  30年来,《晚晴》也见证了老年事业发展的历程。  30年来,我们有坎坷、艰辛,更有进取、超越。  新时代,新征程。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期刊
前半生,我们就像是摸着石子过河,时而趔趄,時而踉跄,时而搬起石头砸痛了自己的脚,时而溅起浪花朵朵浸湿了衣衫。岸上的风光,兀自美好着,匆忙赶路的人啊,怎顾得上欣赏沿途的旖旎与变幻呢?  前半生,我们又好似瞎子摸象,摸着什么像什么,半痴半愚,半醉半醒,一味向外求索,无暇触抚内心,那些渐次隐退在光阴深处的故事,或繁华,或清冷,而当朝花夕拾,却飘若云烟虚无得遥不可及。  浮生若梦,至多百年,半生的光阴如白
期刊
4月26日,遵义市离退休干部“三个一五”工程推进会如期在赤水市举行。此次会议旨在更深化推进全省“三一一”工程和遵义市“三个一五”工程,组织引导全市离退休干部参与并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会议选择在赤水市召开,是因为赤水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去年在全省率先成功通过了国家第三方验收评估,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离退休干部、老专家们在其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午,与会人员来到赤水市旺隆镇红花村石斛基地观摩,作为赤
期刊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晚晴》创刊已有30年,而自己工作变动离开《晚晴》也有8年时间了。在《晚晴》工作的那3年,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是我最为珍惜的一段时光,那些人,那些事,都已根植于心,成为美好的回忆。  那时的我们,都还年轻。因为《晚晴》而走进了一群老革命。王朝文、龙志毅、李冀峰、王思明、李万禄……他们都是声望很高的老领导,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但他们却热心于《晚晴》的事,或亲自为《晚晴》撰稿
期刊
缘起  闫潇想拍摄纪录片的想法源于2015年初。  2015年初寒假,闫潇参加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组织的团建活动。一位老师问大家:“如果你的人生还剩下十年,你想做什么,如果还剩下五年,两年,一年?”  闫潇脑中冒出的问题是,“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看到这群人?”  以往,罕见病组织大多通过病友大会与外界产生联系,请媒体来报道,但往往收效甚微。  她回忆起2014年6月第一次参加重症肌无力病
期刊
一本刊物的成长,必定是倾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晚晴》创刊30年,这本刊物的“领头人”换了几茬,但无论换成谁,不变的是对老年事业的关注以及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尊敬。  今年是《晚晴》杂志创刊30周年。30年来,刊物在党的思想指引下,一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路不断探索创新,越办越有生气,越办越贴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生活需求,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实在可喜可贺。  我是在30年前55岁时由《贵州日报》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