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e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业生产当中,土壤耕作、秸秆还田是最重要的两项增产手段,土壤耕作会对土壤容重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土壤中热、气、肥、水等条件,进而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通过深耕和深松,能够使如让容重降低,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增加。作物秸秆可对土壤肥力状况加以改善,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等进行调节。因此,秸秆还田除了可以使土壤结构得到改良,还能是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增加,进而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增加作物产量。
  一、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选择了豫北平原西部农田做定位试验,该地区位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氣温在14.3℃,平均降水量在552.4毫米,平均日照时数在2300小时,平均无霜期为210天。试验区域土壤以粉质粘壤土为主,主要物理性状包括容重立方厘米1.36克,速效钾含量为每千克139.27毫克,速效磷含量为每千克56.6毫克,全氮含量为每千克0.78克,有机碳含量为每千克9.34克。试验作物选择玉米,种植密度每公顷6.75万株,行距为60厘米,小麦基本苗每平方米225万株。试验采取裂区试验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因素,选择深耕、深松、常规耕作3个水平;秸秆处理方式为副因素,选择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2个水平。试验采用的处理选择深耕联合秸秆还田、深耕联合秸秆不还田、深松联合秸秆还田、深松联合秸秆不还田、常规耕作联合秸秆还田、常规耕作联合秸秆不还田。
  二、研究方法
  在冬小麦播前进行土壤耕作,深耕深松耕作深度为30厘米,常规耕作耕作深度为15厘米。夏季玉米成熟收获之后,粉碎夏玉米秸秆,结合土壤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冬小麦成熟收获之后,冬小麦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夏玉米免耕播种。秸秆还田量均相同。其中夏玉米秸秆还田量为每公顷9300千克,冬小麦秸秆还田量为每公顷6800千克。秸秆不还田处理中,将夏玉米秸秆、冬小麦秸秆全部移出试验区域田地。在2年的小麦成熟期,分别随机选点,对土壤0-40厘米的容重进行测量,同时对每10厘米土层的有机碳含量进行测量。在2年的玉米成熟期和小麦成熟期,分别随机选点,对土壤0-40厘米的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进行测量。测量多次取平均值。采用环刀法测量土壤容重,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量土壤有机碳含量,采用平板计数法测量土壤微生物数量,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细菌,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培养真菌,采用高氏1号培养基培养放线菌,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量土壤蔗糖酶活性,采用苯酚钠比色法测量脲酶活性,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量碱性磷酸酶活性。
  三、研究结果
  研究后结果表明,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于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籽粒产量等,均有着显著的影响。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使夏玉米、冬小麦的产量明显增加。深耕深松和秸秆还田,使20-40厘米土层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同时使20-30厘米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深耕深松、秸秆还田,使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细菌数量明显增加,对于夏玉米季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提升幅度,明显高于冬小麦季。深耕深松、秸秆还田,使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其对于冬小麦季土壤酶活性的提升幅度,明显高于夏玉米季。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作物产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土壤容重和作物产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的关系。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二者和作物产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能够对土壤肥力水平加以体现,因而深耕深松、秸秆还田,能够促使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四、研究分析
  在土壤肥力的评价当中,土壤微生物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其中土壤耕作方法、土壤环境等,都会对微生物数量产生影响。本文结果表明,深耕深松能够使土壤容重降低,下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可增加。同时,深耕深松能使耕层下方土壤物理结构改善,创造适合微生物繁殖的土壤环境,从各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秸秆还田能够为土壤微生物繁殖提供氮源和碳源,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进而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关系到土壤的肥力情况、理化特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深耕深松、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酶的来源,打破犁底层,使土壤通气情况改善,对于作物根系生长较为有利。另外秸秆还田还能够为微生物提供新能源,并且自身带入大量微生物。通过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以及土壤酶活性的提高,能够促进土壤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加充足、丰富的营养。因此,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对于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作物产量等,均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于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作物产量等,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深耕深松、秸秆还田,能够使土壤容重降低,有机碳含量增加,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提高,以促进作物产量提升。深耕联合秸秆还田、深松联合秸秆还田的耕作模式,都能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增加,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作者单位:150001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其他文献
获得落叶松球蚜种群密度对于落叶松林业保护有重要意义。为了减轻人工获得落叶松球蚜种群密度的劳动强度,提高数据的准确率,本文采用基于颜色直方图筛选后,将筛选结果通过几何图形双重确认的方法来辨别区域中虫卵的范围,降低在识别落叶松球蚜种群数量过程中的难度,提高的准确度,更好地服务生产实际问题。  落叶松球蚜属于多态型昆虫,包括多种不同形态的虫型,主要可分为干母、瘿蚜、伪干母及有性蚜等。现有的落叶松林业保护
宣城市早熟梨栽培至今已有将近20年历史,20年间早熟梨生产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鼎盛时期面积达到3.8万亩。就目前情况来看,通过品种更新、高接换优、加强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可有效提高低效梨园经济效益。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低效梨园增效管理工作提出自己观点,供果农参考。  1 补栽和品种更新  对于存在缺棵或品种老化情况的果园,应考虑补栽、品种更新。对于补栽,一般是在缺棵部位经客土
林业的发展,可以调节生态平衡,增加林地面积,保证林木种类的多样性,同时,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优化处理经济发展与林业发展之间关系,实现两者关系的和谐,并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要求。  1. 林业生态与天然林保护的基本情况  对林业生态与天然林进行保护,可有效减少木材的使用,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随着增加,生产利润明显减少,给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增加了
玉米是双城市主要栽培的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在280万亩以上,虽然双城市的玉米生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下,在各项技术的集成组装下,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玉米生产取得长足发展,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仍有一定增产潜力可以挖掘。  一、栽培技术问题  一是优势技术少。在种植业生产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比较单一,缺少新的技术,需不断研究开发新型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