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可以说是汽车厂商们的盛宴,其中,中国的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57.70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3%,比上年提高4.38个百分点,表现得异常出色。不过,自主品牌汽车在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实践和扎实根基。
目前,商用车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约占95%,乘用车中的轿车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接近30%。以2008年为例,轿车品牌分国别的市场占有率是:日系车30.8%、中国车25.9%、德系车20.3%、美系车12.2%、韩系车7.1%、法系车3.5%。这个数据表明,中国轿车自主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具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经过多年发展后,中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已经从开发商用车为主转为重点开发轿车、微型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等),并增加了研发投入和研发手段,加强了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凝聚,同时启动了生产制造基地的布局和建设。
不论从产品品质、造型设计、还是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来看,都较前几年有较大改变和提高。而且,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有较大提高,一般都从模仿、创新入手走向以我为主导的集成创新。
从OICA(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2008全球自主品牌世界排名”中来看,前30位中,中国车企达到了8家。由此表明,中国汽车产品的自主品牌在世界汽车工业中已占有一定席位。但前10位中还没有中国厂家。这也表明,在自主品牌从低端市场走进中高端市场,不断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总体竞争,力不强。以自主品牌轿车为例,市场份额不稳定、上升慢。其重要原因是:产品技术水平和性能同外国品牌有一定差距,价格优势不明显,品牌影响力小,在汽车消费用户心目中改变自主品牌低档、低价的印象尚需时日。
其次,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经营效益偏低。大多数生产企业处于利薄、甚至亏损的状态,虽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弥补当前的困难,但亟待在产品水平、产量规模、市场营销和强化服务用户到位等方面下真功夫,以期得到健康成长。而且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和车型品种众多、批量偏小。
据有关资料,2008年中国乘用车生产企业56家,其中生产自主品牌轿车的47家(年产20万辆以上的4家,接近年产10万辆的2家,其他都在年产5万辆以下,甚至只有年产1-2万辆或更少的),分散、重复开发生产,批量小,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在地方和部门保护下也难以为继。
从产品的附加值方面来看,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影响力小、附加值低。目前处在低端、低价市场,市场容量成长不快,同产业规模形成反差,也就难以实现有效的产能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当然,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还是研发能力不强。技术、人才、资金、装备和管理等方面都显不足,而且开发模式是委托外国公司开发占多,也有与外方联合开发、买断外国技术或品牌进行本土化改进开发,利用外国平台和资源集成开发,还有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开发,原创性本土开发处在起步阶段。
这些都说明,自主品牌将来的任务还很艰巨,有待积累实践和扎实根基。
目前,商用车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约占95%,乘用车中的轿车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接近30%。以2008年为例,轿车品牌分国别的市场占有率是:日系车30.8%、中国车25.9%、德系车20.3%、美系车12.2%、韩系车7.1%、法系车3.5%。这个数据表明,中国轿车自主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具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经过多年发展后,中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已经从开发商用车为主转为重点开发轿车、微型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等),并增加了研发投入和研发手段,加强了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凝聚,同时启动了生产制造基地的布局和建设。
不论从产品品质、造型设计、还是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来看,都较前几年有较大改变和提高。而且,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有较大提高,一般都从模仿、创新入手走向以我为主导的集成创新。
从OICA(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2008全球自主品牌世界排名”中来看,前30位中,中国车企达到了8家。由此表明,中国汽车产品的自主品牌在世界汽车工业中已占有一定席位。但前10位中还没有中国厂家。这也表明,在自主品牌从低端市场走进中高端市场,不断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总体竞争,力不强。以自主品牌轿车为例,市场份额不稳定、上升慢。其重要原因是:产品技术水平和性能同外国品牌有一定差距,价格优势不明显,品牌影响力小,在汽车消费用户心目中改变自主品牌低档、低价的印象尚需时日。
其次,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经营效益偏低。大多数生产企业处于利薄、甚至亏损的状态,虽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弥补当前的困难,但亟待在产品水平、产量规模、市场营销和强化服务用户到位等方面下真功夫,以期得到健康成长。而且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和车型品种众多、批量偏小。
据有关资料,2008年中国乘用车生产企业56家,其中生产自主品牌轿车的47家(年产20万辆以上的4家,接近年产10万辆的2家,其他都在年产5万辆以下,甚至只有年产1-2万辆或更少的),分散、重复开发生产,批量小,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在地方和部门保护下也难以为继。
从产品的附加值方面来看,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影响力小、附加值低。目前处在低端、低价市场,市场容量成长不快,同产业规模形成反差,也就难以实现有效的产能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当然,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还是研发能力不强。技术、人才、资金、装备和管理等方面都显不足,而且开发模式是委托外国公司开发占多,也有与外方联合开发、买断外国技术或品牌进行本土化改进开发,利用外国平台和资源集成开发,还有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开发,原创性本土开发处在起步阶段。
这些都说明,自主品牌将来的任务还很艰巨,有待积累实践和扎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