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21世纪中国3.7亿个家庭的保护者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to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心归家”重振家庭理想建设和谐家庭中美高级专家论坛于11月2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由北京关爱家庭中心主办,美国爱家协会和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闽浙皖赣四省九市区域教育持续发展合作委员会和浙江省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为本次论坛的支持单位。
  参加此次论坛的领导、专家包括全国政协委员、新华社原副社长徐锡安,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新闻报社社长肖东升,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徐留根,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孟兰,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赵正中等30多位知名人士。
  来自浙江金华、山东潍坊、江苏、河北的专家、业内人士和普通家长40多人与会,与北京的白领人士、农民工家庭和北京高档别墅区居民因家庭的永恒话题而相聚,共500多名。
  在论坛开幕式暨《家庭决定未来——家庭保护者杜博士传》发布会、小学家长分论坛、专家午餐交流会、职场人士分论坛、优山美地小区分论坛上,大家的话题集中在夫妻关系和家庭教育两方面,讨论如何建造美好家庭、如何实现家庭和事业的双赢,并成为全社会和谐家庭建设的促进者。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华新闻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人民网等重要大众媒体及一些专业媒体到会,分别作了报道。
  
  以《家庭决定未来——家庭保护者杜博士传》启迪中国家庭建设
  
  联合国批准、世界最大的家庭建造与家庭教育机构——美国爱家协会(Focus onthe family)的第一副总裁率19位爱家总部及亚洲部人员、爱家的支持者来北京,原因之一是:在家庭危机越来越突出的中国,有“家庭保护者之称”的美国杜布森博士的家庭建设思想和实践越来越受重视。
  《家庭决定未来———家庭保护者杜博士传》一书近日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推出,展示了杜布森的家庭价值观及家庭建设方式,并探讨了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杜布森博士是广为西方人熟知的心理专家、家庭辅导专家,全球每天有4000家电台广播他的心理健康节目。杜博士至今已出版关于夫妻关系和育儿的图书30多种。
  《家庭决定未来》中文版不仅对英文原著作了大量删改,而且沿着杜博士图书在中国的传播这条线索,勾画了中国家庭建设的现状与中国家庭保护事业的脉络,旨在帮助中国家庭正确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家庭面对的普遍挑战,少走美国的弯路,建设好中国的3.7亿个家庭。
  《家庭决定未来——家庭保护者杜博士传》的作者之一鹿永建在开幕时说:当我从爱家协会的陈安娜女士手里拿到《Family man》这本英文传记时,一个愿望油然而生:它必能成为中国家庭的祝福。
  翻译和改写完了,又推敲书名。译成爱家先生,爱家男人,住家男人,总觉得削弱了内在的硬度和深度。书中杜博士一句话打动了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家庭状况,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的孩子八岁,他的性格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家庭氛围,我们的榜样和我们的教导。中国3.7亿青少年,他们的家庭铸造他们的性格,而性格决定每个人的命运。所以,中国的未来是否和谐、友爱、积极、进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保护家庭、建设家庭的努力!
  里根总统称杜博士为美国家庭的保护者。杜博士和继任者们带领美国爱家与破坏家庭的力量斗争,为无数家庭提供指导。中国需要中国的家庭保护者。中国的家庭的保护者就是你和我。中国家庭保护者的使命,就是引导我们的同胞,将心归向家庭就是要按着真理和爱来建造家庭。
  
  中美家庭和儿童所处困境出现部分趋同现象
  
  在论坛开幕时,美国爱家协会第一副总裁格伦·威廉姆斯代表爱家协会作了主旨发言,中国发言嘉宾有:全国政协委员、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徐永光,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刚,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法官妈妈尚秀云,鲁能集团格拉斯小镇项目的宋沐霏。
  中国的留守儿童多由祖父母养育,而美国儿童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也越来越多。种种迹象表明,尽管国情大不相同,中美儿童所处困境和挑战出现部分趋同现象。这是中美专家在论坛上的共识。
  威廉姆斯说,在婚姻方面,美国人推迟结婚,结婚人数变少,步入婚姻殿堂时年龄变老。非婚生子急剧上升,离婚率高达50%以上。与双亲住在一起的孩子比以前少了,更多孩子处于单亲家庭,其中母亲养育孩子居大多数;而祖父母养育孩子的情况大大增长。尽管美国经济相当强劲,但儿童生活中的贫困现象并没有出现快速变少。由于家庭普遍境况不妙,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意识到而且乐于承认婚姻对于他们很重要。
  中国家庭正在经受着社会转型期的挑战,徐永光说,全国1.2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被称为农民工;他们的子女一部分跟随父母四处流动,被称作流动儿童,一部分父母远出打工,儿女留守家乡,被称作留守儿童。另据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大多数是由祖父母进行隔代养育的,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此外,中国城市出现的单身潮现象也需要引起社会重视。目前城市众多白领推迟结婚年龄已成不争事实,与美国社会不无相似之处。经济领域对单身潮现象反应迅速,住房、汽车,家电、生活用品、娱乐、旅游等行业同样可以见到“单身”的痕迹,许多旅行社、户外俱乐部甚至专门开辟了“单身部落线路”。
  北京关爱家庭中心主任钱红林说,绝不能仅从经济角度看单身潮,而要考虑到这对于中国家庭建设和中国社会的影响。这其中有白领人士对于婚姻价值的怀疑和对于家庭建设原则及技巧的无知,对于他们的未来生活有一定的破坏性。
  全球化经济浪潮和互联网把世界变小了,观念传播变快了,这是中外家庭出现一些相似现象的原因之一,钱红林说,另一方面,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出现离婚率上升、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冲突,这是美国家庭在数十年前就已出现的问题。政府应制订对策措施,专家学者应多加呼吁引导,帮助中国家庭,尽量少走美国家庭走过的弯路。
  
  职场人士必须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孩子最需要你时,也往往是工作最忙的时候,怎么办?美国爱家协会亚洲部主任李卫民的回答说,不管多困难,必须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他的两次讲座给与会者以震动。
  北京优山美地别墅区的居民在小区会所参加“将心归家”中美论坛。这些居民多是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来自浙江金华等地的代表不少是企业老板。如何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让他们困惑。
  马来西亚华人李卫民曾是成功但极其忙碌的商人,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四十岁时,有感于自己和朋友们在职场与事业平衡上的挑战,经过半年思考,他卖掉企业,成立一家保护家庭的机构,传播保护家庭的理念。
  成功的事业应成为家庭的保护伞,但替代不了家庭的地位。李卫民向参加“将心归家”中美论坛的居民和代表说,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很大部分是围着工作转的,而家庭的作用往往被成功人士忽视。工作提供经济来源,给予一个人社会地位和尊严满足;但是,如果我们死了,在公司的位置很快会被人替换,而留在家庭中的忧伤会持续很长,有时影响亲人的一生。
  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要求别把单位那一套带回家里。很多在职场上呼风唤雨的人会把工作中的权力规则带回家。比如习惯在家庭中担任领导者,对家庭成员发号施令,使用一些“手腕”。李卫民提出,处理家庭里的关系关键是爱,而且是舍己的爱。
  事业稳定后再回归家庭的想法是一厢情愿。很多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认为,在事业上奋力打拼时无暇顾及家庭,一旦事业稳定下来,一定用加倍的时间和爱补偿孩子和家人。“将来的日子虽长,但孩子的童年很快就过去了。”李卫民提醒职场人士,无论多忙也要留出时间和家人沟通。
  青春期的子女离不开父母的陪伴。李卫民说,45岁以上的男人,子女一般正在步入青春期,孩子最需要你,但你也是最忙的时候。这时候,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变化,需要家长格外关注和爱护;若孩子在家得不到爱和认可,他就会向外界寻求,导致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出现裂痕。李卫民说,你只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关系出问题,就必须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必要时对事业追求暂放慢些,换回的是孩子健全的性格和一生的平安。
  
  从多方面入手:建设好中国的家庭
  
  在转型期的中国,3.7亿个家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农民工家庭、问题家庭、错误家庭观念等,热心和谐家庭建设的专家、人士提出,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建设好中国的家庭。
  家庭意味着什么,男人与女人的责任是什么,如何当丈夫、妻子,做父亲、母亲,如何孝敬老人?专家和听众议论着这些话题。
  1.2亿进城农民工家庭是当前中国家庭建设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徐永光说,当务之急,一是呼吁城市家庭关心农民工子女及家庭,帮助接纳他们,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公益学校,让更多留守儿童结束与父母分离的状态,随父母读书,让他们的家庭更和谐。
  关注和减少问题家庭,才能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国政协委员、“法官妈妈”尚秀云说,她从事少年法庭工作20年,亲自审判的未成年人870多个,他们背后多是单亲家庭、问题家庭或不稳定家庭。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今年6月1日起施行,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这要求每个父母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监护和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法制教育的职责,政府和社会组织也负有帮助问题家庭的责任。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刚说,中国的家庭已进入少子化(子女减少),独生子女家庭是中国家庭的主要形态,因此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质量有着强烈的高标准要求。如何使这种情感上的高要求与科学有效的方法相结合,成为中国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注家庭建设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之一。鲁能地产格拉斯小镇项目的宋沐霏说,开发商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不但要建造一个和谐的居住区,更要塑造一种和谐的社区文化,把和谐之美从社区引入家庭,促进家庭幸福。
其他文献
2006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有关我国高外汇储备问题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高外汇储备的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外汇储备规模取决于进口需求、GDP规模、偿还外债的需要,与资金流向有关。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我国政治环境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和外资外贸政策优惠的吸引下,外资规模不断增大,
期刊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
期刊
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网络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传统家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网络占用时间对家庭教育的冲击    首先是青少年使用网络客观上挤占了大块原来用来与父母家人相处的时间,家庭教育的影响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影响变得越来越微弱。尤其是在有网络成瘾行为的青少年家庭,网络影响对于家庭教育,无异于釜底抽薪。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行为学习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家
期刊
[摘 要]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马克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相当大。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相反的是,德国的对外贸易始终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原因在于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抵消了马克升值的不利影响,使得德国在对外贸易领域的优势没有受到太多的削弱。这对正处于人民币升值时期的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马克 升值 贸易政策    谈到货币升值,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日元。许多人
期刊
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中无处不有的最普遍的社会制度之一。人自出生就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之中,和父母同居共处,然后才逐步走向社会,和其他个体与组织发生关系。①可以说,对于个人而言,家庭是最早的社会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亲子交往和亲子关系发生与进行。  亲子关系指家庭中父母与自己子女之间的关系,它具有不可替代性、持久性、强迫性、不平等性和变化性。其中的
期刊
人际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或心理距离。  民办寄宿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一些父母在外地忙于经商,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多家长想让孩子考进寄宿学校,有些寄宿学校的学生在节假日也常年寄宿在学校。形成贵族式留守儿童。有些学生在成长中缺失了亲情,形成孤立、自卑、暴躁、自理自立能力较差、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在集体生活中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缺乏宽容、谦让
期刊
一、当代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表现    家庭自古以来就是教育后代的重要阵地。家庭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其意义十分深远。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摇篮,家庭赋予个体多种社会特征:种族、阶级、阶层、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社会适应以及精神和心理发育。然而,当前中国家庭作为社会化摇篮的功能已难以为继。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当代家庭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家庭教育功能呈现出
期刊
一、父母角色的社会性格内涵    角色概念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H.米德首先从戏剧中借用的。“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之后戈夫曼(E.Geffman)建构了社会学“拟剧论”,提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天然舞台,人类活动犹如一幕幕社会剧,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如同演戏一样,按照写好的剧本扮演各自的角色。这一理论丰富了社会学四大学派之一的“形象互动论”。其中提出的“印象管理”,即控制个人的行
期刊
2007年11月1-2日,由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与咨商研究所和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届(2007)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嘉义大学兰潭校区隆重召开。海峡两岸家庭教育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家庭教育实务工作者2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士围绕着“学校家庭教育的推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对通过学校推动家庭教育的理论、形式、实践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家庭教育的其他问题如:原住民家庭
期刊
所谓的家庭学校教育(Home Schooling)虽然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界定,但一般都界定为:是指学龄子女在家庭学习的一种学校模式,即学龄儿童不在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是在自己家中接受符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教育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指“由父母或监护人在家里而不是在学校对学龄儿童进行的教育”。把家庭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形式的美国,自于20世纪50、60年代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