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绘画的形成,可谓源远流长。在传统的审美、文化结构、社会影响下,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概念、独特美学价值的传统的中国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中国画,同样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其形象、情趣及意境。“笔墨”形式是中国画中主要的艺术语言,在前人的创造下有其辉煌的过去,是中国画民族风格、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格特征,是画家思想、情感再现于画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国画的创作是从立意到行意,从师造化到营造画面空间的创造过程,这个创作要求得以实施及最后完成的前提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所依赖的中国画的“笔墨”形式,这也是传统中国画中最直观的视觉特征。时代要求我们创造出中国画中新的“笔墨”形式,为其发扬光大,使其更加辉煌。我们知道,新的“笔墨”形式是建立在对传统“笔墨”文化充分承认基础之上的继承与创新。因为中国画的发展不以否定自己的传统为代价,而总是千方百计地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在传统中脱胎换骨,寻求新的生命——创新,因此“笔墨”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什么是“笔与墨”呢?潘天寿先生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还有“笔骨墨肉”的比喻十分恰当,一语道破了笔墨相依为用的关系。“笔”与“墨”如同骨与肉不可分离,它们的结合使其创造出丰富的“笔墨”语言,产生出种种的艺术性格。如“行云流水”,又如“刀斫斧凿”,有“金石撞之有声”,又有“风雷挟雨”之势,“绘花绘其馨,绘水绘其声”,从中获得了“形”与“神”的效果。谢赫在六法中指出,“骨法用笔”是指形体状貌与精神气质的统一,用笔的过程就是笔墨再现状物传神的过程。形是靠“笔墨”中的线来塑造的,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段。线的再现是靠笔墨的运用而显现的。笔墨中线的刚柔强弱、虚实大小、长短粗细等,作为一种东方艺术特色的美的形式,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所以说笔墨中不同风格的线条的创新,离不开运笔、用墨的变化。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黑、白去表现出坚硬、柔软、枯荣、苍润的感觉以及审美感受中的知觉意义,使其感觉因素随着这种想象而具备丰富的内容。笔墨的运用是同画家的情感、思想糅合在一起的,笔墨是化为画家心中的艺术符号再现的,所以说中国水墨画正是利用笔墨本身所产生的美感,抒发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以达到它寓意和传情目的,体现其审美价值和艺术内涵。
我们知道,我们所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意象,都是依靠“笔墨”的形式得以实现的。又如中国画中前人所创造的十八描之说,就是各种不同的“笔墨”形式,它是以“笔墨”的技巧运用变化为特点的,而“笔墨”形式我们也都知道它是服从于意象而存在的。如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与他所创造的洛神赋中的人物形象;又如吴道子的“莼菜条”的笔墨形式塑造的天兵、力士等人物形象。从两人不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表现形式都与表现的主题、内容相适应,所以说每一种笔墨形式都有它独自的形式意义和内涵。
“笔墨”形式是由各种不同的点与线符号组成的,它既不是简单地模拟生活,也不是臆造完整的产物,是画家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经过艺术的概括、艺术的创造而总结出来的各种“笔墨”符号,从笔墨中流露出一定的象征倾向和审美概念。这种笔墨语言的交织,就如天地之气的汇聚,动人心魄,丰富着中国画的创作形式,或刚直、或柔细、或飘逸、或稚拙;或虚或实,或强或弱。他们不断地创造出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停地探索着前进,使其形成不同的画风,推动着“笔墨”与时代的同步。“笔墨”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是一种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的美的元素。它能使艺术形象得以分解,又能使任何视觉形象得以组成.正如传统山水画的程式符号是由勾、皴、点、染等各种形象的方法及适合各种气氛的渲染方法组成一样,“笔墨”形式,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代表一种人为的意志和情感因素。古人正是运用这些具有特殊美感的笔墨中的点线符号,经过艺术的组合,创造出既有主观感情又有笔墨技巧的可视的艺术作品的。绘画的境界需要笔墨来完成,“笔墨”的精神是由人的情感来驱动的,所以“笔墨”成为抒发创作者感情的重要媒介,作者将手中的笔,笔下的墨,注入了生命,使其成为诉说思想感情的语言。“笔墨”有如音乐中的“音符”在“乐章”符号中不断地产生新的艺术形象和韵律。“虚实、浓淡、干湿、长短、大小、冷暖……”在笔墨辩证的组合过程中既表达了画家感情因素,又表现了客观自然的因素。创作意念、客观形象和表现技巧的彼此联系,形成了新的艺术形象,产生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笔墨”的重新组合和新的“笔墨”技法的探索,都是在追求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笔墨”形式是伴随着新的时代艺术的审美要求而发展的,审美观念的形成融合了每个时期的美学要求和审美观点,表现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因此,画家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不停探索和创新,以获得新的艺术的活力,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笔墨内涵。
(信阳市第六职业高中)
什么是“笔与墨”呢?潘天寿先生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还有“笔骨墨肉”的比喻十分恰当,一语道破了笔墨相依为用的关系。“笔”与“墨”如同骨与肉不可分离,它们的结合使其创造出丰富的“笔墨”语言,产生出种种的艺术性格。如“行云流水”,又如“刀斫斧凿”,有“金石撞之有声”,又有“风雷挟雨”之势,“绘花绘其馨,绘水绘其声”,从中获得了“形”与“神”的效果。谢赫在六法中指出,“骨法用笔”是指形体状貌与精神气质的统一,用笔的过程就是笔墨再现状物传神的过程。形是靠“笔墨”中的线来塑造的,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段。线的再现是靠笔墨的运用而显现的。笔墨中线的刚柔强弱、虚实大小、长短粗细等,作为一种东方艺术特色的美的形式,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所以说笔墨中不同风格的线条的创新,离不开运笔、用墨的变化。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黑、白去表现出坚硬、柔软、枯荣、苍润的感觉以及审美感受中的知觉意义,使其感觉因素随着这种想象而具备丰富的内容。笔墨的运用是同画家的情感、思想糅合在一起的,笔墨是化为画家心中的艺术符号再现的,所以说中国水墨画正是利用笔墨本身所产生的美感,抒发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以达到它寓意和传情目的,体现其审美价值和艺术内涵。
我们知道,我们所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意象,都是依靠“笔墨”的形式得以实现的。又如中国画中前人所创造的十八描之说,就是各种不同的“笔墨”形式,它是以“笔墨”的技巧运用变化为特点的,而“笔墨”形式我们也都知道它是服从于意象而存在的。如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与他所创造的洛神赋中的人物形象;又如吴道子的“莼菜条”的笔墨形式塑造的天兵、力士等人物形象。从两人不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表现形式都与表现的主题、内容相适应,所以说每一种笔墨形式都有它独自的形式意义和内涵。
“笔墨”形式是由各种不同的点与线符号组成的,它既不是简单地模拟生活,也不是臆造完整的产物,是画家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经过艺术的概括、艺术的创造而总结出来的各种“笔墨”符号,从笔墨中流露出一定的象征倾向和审美概念。这种笔墨语言的交织,就如天地之气的汇聚,动人心魄,丰富着中国画的创作形式,或刚直、或柔细、或飘逸、或稚拙;或虚或实,或强或弱。他们不断地创造出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停地探索着前进,使其形成不同的画风,推动着“笔墨”与时代的同步。“笔墨”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是一种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的美的元素。它能使艺术形象得以分解,又能使任何视觉形象得以组成.正如传统山水画的程式符号是由勾、皴、点、染等各种形象的方法及适合各种气氛的渲染方法组成一样,“笔墨”形式,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代表一种人为的意志和情感因素。古人正是运用这些具有特殊美感的笔墨中的点线符号,经过艺术的组合,创造出既有主观感情又有笔墨技巧的可视的艺术作品的。绘画的境界需要笔墨来完成,“笔墨”的精神是由人的情感来驱动的,所以“笔墨”成为抒发创作者感情的重要媒介,作者将手中的笔,笔下的墨,注入了生命,使其成为诉说思想感情的语言。“笔墨”有如音乐中的“音符”在“乐章”符号中不断地产生新的艺术形象和韵律。“虚实、浓淡、干湿、长短、大小、冷暖……”在笔墨辩证的组合过程中既表达了画家感情因素,又表现了客观自然的因素。创作意念、客观形象和表现技巧的彼此联系,形成了新的艺术形象,产生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笔墨”的重新组合和新的“笔墨”技法的探索,都是在追求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笔墨”形式是伴随着新的时代艺术的审美要求而发展的,审美观念的形成融合了每个时期的美学要求和审美观点,表现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因此,画家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不停探索和创新,以获得新的艺术的活力,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笔墨内涵。
(信阳市第六职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