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7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1-000-01
摘 要 自行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由于自行车以人为动力,因此与人体工程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人机因素,将有利于减轻人们在使用自行车时产生的疲劳感和不适感,提高蹬力和运动的协调性,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自行车人机因素分析的重要性,概括了自行车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了自行车中的人机因素,如人机工程、尺度与运动测量以及生理研究,并给与相关的讨论和建议,为当前自行车设计中的人机因素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指导。
关键词 自行车设计 人机因素
一、前言
本文阐述了自行车人机因素分析的重要性,概括了自行车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了自行车中的人机因素,如人机工程、尺度与运动测量以及生理研究,并给与相关的讨论和建议,为当前自行车设计中的人机因素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指导。现综述如下。
二、 自行车人机因素分析的重要性
自行车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机因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由于人体尺寸、型态、操作姿势和运动状态及生理及心理等因素存在差异,应用于自行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才能设计出符合大众习惯的自行车,其次,自行车的设计要充分考率到操作上的舒适性、便利性、高效性、安全性等人体工程学工程要件,而这些与人的使用密切相关。
三、 自行车的发展
早期的自行车的设计虽然没有应用人体工程学,但是也充分考虑到了机械原理和以人为动力的因素,具备车轮、车把以及曲柄等构成要素,但是设计技术较为落后。近代自行车的设计得到了较多的改善,逐渐应用新的材料和设计工艺,如采用辐条拉紧车圈、实心橡胶轮胎以及钢制车架等,减轻了自行车的重量,但在人骑行过程中,重心高而易向前翻转。现代自行车朝向小型化、轻量化、人性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四、自行车中人机因素的分析
(一)人机工程
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利用人体工程学来评价自行车整体设计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具有舒适性。另一方面,利用人体工程学来对自行车的组成部分,如前部前轮、前叉高度、车把宽度、中部立管高度,前叉斜度以及后部链轮、鞍座等与人体臂长以及腿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设计。
(二)尺度与运动测量
尺度与运动测量是指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充分考虑到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儿童的差异,采用百分位尺度对自行车的尺度进行测量并设计符合一类人群的自行车产品。另一方面,对自行车的所占据的空间尺度、肢体活动角度和人体四肢活动范围等运动进行测量,以提高自行车使用的空间和舒适度。
(三)生理研究
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人体尺度以及空间以外,人的知觉、感觉、视觉、触觉等生理因素也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充分的进行生理研究,能够把握住人类对于外界信号的刺激以及做出的反应,从而设计出能够受人们喜欢并接受的自行车产品。
(四)心理研究
人的心理因素受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社会经验的影响,而自行车的设计方面,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以人为本,以人性化的设计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如安全、美观)以及艺术审美的追求,引发人们的情感和文化共鸣,从而提高人们对于自行车设计产品的满意值,从而提高销售额度,扩大市场。
五、讨论与建议
纵观我国自行车的发展史,自行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倡导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节能减排,绿色出行,自行车不论是便于交通出行还是节能环保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自行车以人为动力,因此与人体工程学具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工作、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人机因素,将有利于减轻人们在使用自行车时产生的疲劳感和不适感,提高蹬力和运动的协调性,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自行车的设计方面,应该与时俱进,利用人体工程学以及机械原理,对自行车材料、减震、折叠、外观等方面不断地完善同时,充分考虑到人机因素,如人机工程、尺度与运动测量以及生理研究因素等,设计成操作简便、省力、安全、可靠、高效、舒适的新型自行车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以及艺术美的追求,引发人们的情感和文化共鸣,不断推动自行车的发展,开创自行车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聂进,李桂兵,杨济匡等.车辆—行人/自行車骑车人事故死亡风险和头部动力学响应对比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2):64-72.
[2] 约翰·普切尔,拉尔夫·比勒,孙苑鑫等.难以抵挡的骑行诱惑:荷兰、丹麦和德国的自行车交通推广经验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5):26-42.
[3] 阎军,宫磊,赵一新等.高科技园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构建——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北扩区为例[J].城市交通.2012.10(2):53-61.
[4] 徐飞,马国东,李岳等.高水平公路自行车运动员急性低氧运动时脑氧饱和度变化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3):214-218.
摘 要 自行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由于自行车以人为动力,因此与人体工程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人机因素,将有利于减轻人们在使用自行车时产生的疲劳感和不适感,提高蹬力和运动的协调性,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自行车人机因素分析的重要性,概括了自行车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了自行车中的人机因素,如人机工程、尺度与运动测量以及生理研究,并给与相关的讨论和建议,为当前自行车设计中的人机因素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指导。
关键词 自行车设计 人机因素
一、前言
本文阐述了自行车人机因素分析的重要性,概括了自行车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了自行车中的人机因素,如人机工程、尺度与运动测量以及生理研究,并给与相关的讨论和建议,为当前自行车设计中的人机因素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指导。现综述如下。
二、 自行车人机因素分析的重要性
自行车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机因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由于人体尺寸、型态、操作姿势和运动状态及生理及心理等因素存在差异,应用于自行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才能设计出符合大众习惯的自行车,其次,自行车的设计要充分考率到操作上的舒适性、便利性、高效性、安全性等人体工程学工程要件,而这些与人的使用密切相关。
三、 自行车的发展
早期的自行车的设计虽然没有应用人体工程学,但是也充分考虑到了机械原理和以人为动力的因素,具备车轮、车把以及曲柄等构成要素,但是设计技术较为落后。近代自行车的设计得到了较多的改善,逐渐应用新的材料和设计工艺,如采用辐条拉紧车圈、实心橡胶轮胎以及钢制车架等,减轻了自行车的重量,但在人骑行过程中,重心高而易向前翻转。现代自行车朝向小型化、轻量化、人性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四、自行车中人机因素的分析
(一)人机工程
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利用人体工程学来评价自行车整体设计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具有舒适性。另一方面,利用人体工程学来对自行车的组成部分,如前部前轮、前叉高度、车把宽度、中部立管高度,前叉斜度以及后部链轮、鞍座等与人体臂长以及腿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设计。
(二)尺度与运动测量
尺度与运动测量是指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充分考虑到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儿童的差异,采用百分位尺度对自行车的尺度进行测量并设计符合一类人群的自行车产品。另一方面,对自行车的所占据的空间尺度、肢体活动角度和人体四肢活动范围等运动进行测量,以提高自行车使用的空间和舒适度。
(三)生理研究
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人体尺度以及空间以外,人的知觉、感觉、视觉、触觉等生理因素也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充分的进行生理研究,能够把握住人类对于外界信号的刺激以及做出的反应,从而设计出能够受人们喜欢并接受的自行车产品。
(四)心理研究
人的心理因素受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社会经验的影响,而自行车的设计方面,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以人为本,以人性化的设计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如安全、美观)以及艺术审美的追求,引发人们的情感和文化共鸣,从而提高人们对于自行车设计产品的满意值,从而提高销售额度,扩大市场。
五、讨论与建议
纵观我国自行车的发展史,自行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倡导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节能减排,绿色出行,自行车不论是便于交通出行还是节能环保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自行车以人为动力,因此与人体工程学具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工作、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人机因素,将有利于减轻人们在使用自行车时产生的疲劳感和不适感,提高蹬力和运动的协调性,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自行车的设计方面,应该与时俱进,利用人体工程学以及机械原理,对自行车材料、减震、折叠、外观等方面不断地完善同时,充分考虑到人机因素,如人机工程、尺度与运动测量以及生理研究因素等,设计成操作简便、省力、安全、可靠、高效、舒适的新型自行车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以及艺术美的追求,引发人们的情感和文化共鸣,不断推动自行车的发展,开创自行车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聂进,李桂兵,杨济匡等.车辆—行人/自行車骑车人事故死亡风险和头部动力学响应对比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2):64-72.
[2] 约翰·普切尔,拉尔夫·比勒,孙苑鑫等.难以抵挡的骑行诱惑:荷兰、丹麦和德国的自行车交通推广经验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5):26-42.
[3] 阎军,宫磊,赵一新等.高科技园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构建——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北扩区为例[J].城市交通.2012.10(2):53-61.
[4] 徐飞,马国东,李岳等.高水平公路自行车运动员急性低氧运动时脑氧饱和度变化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3):2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