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活是一个大的舞台,舞台上每天發生着一幕幕精彩的生活剧,有着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写作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去观察生活,带着学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写作的兴趣,让孩子们乐写善写。
关键词 写作素材 兴趣激发 观察思考 乐写善写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流,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语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走出传统意义上的狭小课堂空间,试着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参观访问,慢慢地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在这样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们往往会有更直接的生活体验,他们捕捉着新印象,寻找习作的灵感。此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不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尴尬,学生们写作时也会“言之有物”。
一、走出课堂,让文思之泉流淌
1.意外契机顺情练写。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如学生的回答引起激烈争辩;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老师被学生的问题“难倒”……你可别小看这些“意外”,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意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去年冬天的一个午后,我们在进行期末复习时,窗外飘起了雪花,一片一片的,像轻盈飞舞的白色蝴蝶。由于是难得一见的大雪,学生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小声地传递着心中的喜悦:“下雪了!呵,下雪了!”我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了,竞也向窗外望去:哇!好美啊,何不让学生去外面体验一下?于是,我大声对学生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眼睛去欣赏,用手脸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雪的世界吧。”学生们纷纷跑出教室,20分钟后他们陆续回来,我趁热打铁:“同学们,现在用你们手中的笔把这场雪变成记忆中永不磨灭的风景吧!”因为有了切身体验,学生文思流畅。有的写道:“雪,纯洁无瑕,为我们建造了欢乐的天堂,让我们尽情玩耍,把不开心的事抛到九霄云外……”有的写道:“雪花渐渐地变大了,漫天飞舞,像白色的蝴蝶,像柳絮,像鹅毛,悄无声息地从高空落下,如无数的伞兵从天而降。”有的写道:“看那雪花小巧玲珑,晶莹剔透,飘呀飘。我伸手接住了一朵,可它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滴小水滴,在我的手心打滚……”有的写道:“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忽然,西边的天空射来几缕阳光,太阳出来了!真是‘西边日落东边雪’,一场奇妙的太阳雪……”
2.依托文本多多练笔。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句段不仅文句优美,而且结构鲜明、写法典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实现学生的知能转换。
(1)典型段落仿写。借鉴课文典型片段的写法,写写生活中的其他内容,在模仿中习得方法,提升能力。如《莫高窟》一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结构的写法,抓住这个典型构段方式,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动物园的猴子真可爱”“今天的风真大…校园的春天真美”采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种构段方式,一幅幅富有情趣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
(2)故事结尾补写。《爱之链》一课叙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又给贫困的女店主留钱,故事结尾揭示乔依和女店主竟是一对夫妻。文章以女店主的喃喃自语结束,耐人寻味。我引导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话。有学生这样写道:“乔依醒来后,妻子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你知道吗?亲爱的,今天我遇到好人啦!一位老妇人用餐后给我留了一些钱,还有一张纸条呢。’说着,她把纸条递给乔依看。纸条上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乔依忽然想起白天在路上遇到的老妇人,不禁热泪盈眶。他望着妻子憔悴的脸说:‘亲爱的,这些钱足够我们为孩子的出生做好准备啦。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好心人给我们帮助呢。以后,我们也要尽力帮助更多的人啊……’妻子露出了久违的温柔甜美的笑容。”
二、参与活动,让写作素材真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让学生做到心中有“米”,“炊”起来容易呢?我认为这“米”只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获取。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通过活动获得发展。”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读书活动,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1.组织阅读活动,读有字之书。在每学期初,我们由学生推选出阅读组长,大家商议围绕一个主题选好2~3本名著,先学生自由阅读,做好笔记,写好读后感,然后再集中交流,取长补短。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穿越时空,神游于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聆听志士哲人的教诲,吸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孩子的心灵得到了浸润,情感得到了升华。
2.开展实践活动,读无字之书。陶行知先生说过:“知识不是从玄想中跳出来的,必得在大自然里去追求。”大自然是一本书,是一本我们人类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我们组织学生走进自然,关注自然,我们鼓励学生领略自然情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家乡的小河水为何不再清澈…秋天的树叶有何变化”“小区里的新面貌”……学生们用一双慧眼观察着身边的世界,用手中的笔写出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千灯青少年生活基地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的生活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放风筝”“包馄饨”“烧烤”“做木工”“防空演练”等等,一项项活动如万花筒般带给学生们奇妙的感受。活动后同学们尽情畅谈,交流着自己的收获,此时,不用老师指导,孩子们纷纷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真情实感。
3.参加校园活动,写出精彩瞬间。学校经常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它们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鼓号队比赛”“英语课本剧表演”“六一爱心义卖活动”“广播操比赛”“冬季三项活动”“校园艺术节活动”等,本学期的“阳光大课间活动”是学生们印象最深的,“贴烧饼”“棒赶球”“吹球入碗”……大家共同经历这些活动,玩得尽兴了,写得也更精彩了。
三、善于实践探索,让习作更有新意
1.留心生活,写出创意。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如何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生存是教育所关注的问题,这也是让学生进行练笔的好契机。
现在的学生普遍都有零用钱,不是买零食,就是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针对此现象,我让学生对零食带来的危害进行调查,让他们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并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与心得。这时,学生们一吐为快,不仅养成了合理消费的好习惯,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2.共同探讨,抒发激情。儿童对身边事物是敏感的、好奇的,且从众心理较强。平时,孩子们爱凑在一起玩,并会在一起谈论他们的“热点”话题。此时,教师应深入其中,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揣摩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让孩子们拥有智慧的双眼和双耳。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里流行一些网络语言。经了解,才知道班里有很多孩子在玩网络游戏,而且大部分学生拥有自己的QQ号。我灵机一动:这不正是让学生进行写作的好素材吗?于是,我在班里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大家都来谈网络”的主题班会,学生们激情四溢,各抒己见,纷纷畅谈自己的“网络”经历。当“一节特殊的班队课”这个题目出示后,同学们文思泉涌,再也没有平时紧锁双眉的样子。
关键词 写作素材 兴趣激发 观察思考 乐写善写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流,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语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走出传统意义上的狭小课堂空间,试着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参观访问,慢慢地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在这样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们往往会有更直接的生活体验,他们捕捉着新印象,寻找习作的灵感。此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不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尴尬,学生们写作时也会“言之有物”。
一、走出课堂,让文思之泉流淌
1.意外契机顺情练写。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如学生的回答引起激烈争辩;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老师被学生的问题“难倒”……你可别小看这些“意外”,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意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去年冬天的一个午后,我们在进行期末复习时,窗外飘起了雪花,一片一片的,像轻盈飞舞的白色蝴蝶。由于是难得一见的大雪,学生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小声地传递着心中的喜悦:“下雪了!呵,下雪了!”我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了,竞也向窗外望去:哇!好美啊,何不让学生去外面体验一下?于是,我大声对学生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眼睛去欣赏,用手脸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雪的世界吧。”学生们纷纷跑出教室,20分钟后他们陆续回来,我趁热打铁:“同学们,现在用你们手中的笔把这场雪变成记忆中永不磨灭的风景吧!”因为有了切身体验,学生文思流畅。有的写道:“雪,纯洁无瑕,为我们建造了欢乐的天堂,让我们尽情玩耍,把不开心的事抛到九霄云外……”有的写道:“雪花渐渐地变大了,漫天飞舞,像白色的蝴蝶,像柳絮,像鹅毛,悄无声息地从高空落下,如无数的伞兵从天而降。”有的写道:“看那雪花小巧玲珑,晶莹剔透,飘呀飘。我伸手接住了一朵,可它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滴小水滴,在我的手心打滚……”有的写道:“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忽然,西边的天空射来几缕阳光,太阳出来了!真是‘西边日落东边雪’,一场奇妙的太阳雪……”
2.依托文本多多练笔。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句段不仅文句优美,而且结构鲜明、写法典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实现学生的知能转换。
(1)典型段落仿写。借鉴课文典型片段的写法,写写生活中的其他内容,在模仿中习得方法,提升能力。如《莫高窟》一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结构的写法,抓住这个典型构段方式,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动物园的猴子真可爱”“今天的风真大…校园的春天真美”采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种构段方式,一幅幅富有情趣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
(2)故事结尾补写。《爱之链》一课叙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又给贫困的女店主留钱,故事结尾揭示乔依和女店主竟是一对夫妻。文章以女店主的喃喃自语结束,耐人寻味。我引导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话。有学生这样写道:“乔依醒来后,妻子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你知道吗?亲爱的,今天我遇到好人啦!一位老妇人用餐后给我留了一些钱,还有一张纸条呢。’说着,她把纸条递给乔依看。纸条上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乔依忽然想起白天在路上遇到的老妇人,不禁热泪盈眶。他望着妻子憔悴的脸说:‘亲爱的,这些钱足够我们为孩子的出生做好准备啦。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好心人给我们帮助呢。以后,我们也要尽力帮助更多的人啊……’妻子露出了久违的温柔甜美的笑容。”
二、参与活动,让写作素材真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让学生做到心中有“米”,“炊”起来容易呢?我认为这“米”只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获取。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通过活动获得发展。”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读书活动,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1.组织阅读活动,读有字之书。在每学期初,我们由学生推选出阅读组长,大家商议围绕一个主题选好2~3本名著,先学生自由阅读,做好笔记,写好读后感,然后再集中交流,取长补短。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穿越时空,神游于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聆听志士哲人的教诲,吸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孩子的心灵得到了浸润,情感得到了升华。
2.开展实践活动,读无字之书。陶行知先生说过:“知识不是从玄想中跳出来的,必得在大自然里去追求。”大自然是一本书,是一本我们人类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我们组织学生走进自然,关注自然,我们鼓励学生领略自然情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家乡的小河水为何不再清澈…秋天的树叶有何变化”“小区里的新面貌”……学生们用一双慧眼观察着身边的世界,用手中的笔写出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千灯青少年生活基地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的生活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放风筝”“包馄饨”“烧烤”“做木工”“防空演练”等等,一项项活动如万花筒般带给学生们奇妙的感受。活动后同学们尽情畅谈,交流着自己的收获,此时,不用老师指导,孩子们纷纷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真情实感。
3.参加校园活动,写出精彩瞬间。学校经常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它们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鼓号队比赛”“英语课本剧表演”“六一爱心义卖活动”“广播操比赛”“冬季三项活动”“校园艺术节活动”等,本学期的“阳光大课间活动”是学生们印象最深的,“贴烧饼”“棒赶球”“吹球入碗”……大家共同经历这些活动,玩得尽兴了,写得也更精彩了。
三、善于实践探索,让习作更有新意
1.留心生活,写出创意。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如何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生存是教育所关注的问题,这也是让学生进行练笔的好契机。
现在的学生普遍都有零用钱,不是买零食,就是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针对此现象,我让学生对零食带来的危害进行调查,让他们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并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与心得。这时,学生们一吐为快,不仅养成了合理消费的好习惯,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2.共同探讨,抒发激情。儿童对身边事物是敏感的、好奇的,且从众心理较强。平时,孩子们爱凑在一起玩,并会在一起谈论他们的“热点”话题。此时,教师应深入其中,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揣摩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让孩子们拥有智慧的双眼和双耳。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里流行一些网络语言。经了解,才知道班里有很多孩子在玩网络游戏,而且大部分学生拥有自己的QQ号。我灵机一动:这不正是让学生进行写作的好素材吗?于是,我在班里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大家都来谈网络”的主题班会,学生们激情四溢,各抒己见,纷纷畅谈自己的“网络”经历。当“一节特殊的班队课”这个题目出示后,同学们文思泉涌,再也没有平时紧锁双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