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p_cryst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人们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就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就会遭到失败。语文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充分准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87-01
  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如王崧舟老师教学的《枫桥夜泊》一课,从王老师的导入了解到,他对这首诗的诗意、诗境,对张继所处的时代、处境以及对同类诗的钻研和研读,从现代诗歌往前推到清、明、宋、唐历代诗人借对钟声所表现出的诗境的描写,把上下几千年的同类诗歌逐一出示,阅读、体会、对比研读,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质疑欲望。从而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导课效果。这一环节的设计看得出教者在课前解读文本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收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加以科学合理的搭配,巧妙灵活的运用,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给课堂增添更绚烂的色彩。
  然后初读诗歌,在自读、齐读、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师生接读、配乐诵读,更是把诗歌戚戚意境,诗人的思乡愁绪,浓重的诗韵,真真切切的抒发出来,可谓余音未绝,绕梁三日。这不能不赞叹教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内涵,没有教者对古诗深入的研读、理解,就不可能有这样朗读效果。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愁眠”,即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反复读、仔细品、用心悟,体味诗歌带给我们的凄凉、寂静、戚戚等感受。在这样一个凄凉、戚戚、寂静的夜晚张继却不眠、难眠、无眠、未眠,因为愁眠他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描写的事物,看到了月落、江枫、渔火;听到了乌啼、钟声;感觉到了霜满天。教者随机依次板书“月落、江枫、渔火、乌啼、钟声、霜满天”,这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围绕着诗人的“愁眠”,用诗人的话就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搬出“对”字,整首诗完整的呈现出来。再通过逆向思维,月落下去了,看不见了,擦去“月落”,虽是“霜满天”,但诗人看不到“江枫渔火”,此时感觉到的只有冷,天地间以没有什么相对了,只有“愁眠”的“钟声”。黑板上只留下“诗眼”“诗魂”——“愁眠”和“钟声”。板书简洁明了、主题突出。教者巧妙引导,层层剥笋,理解诗眼,感悟诗魂。通过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来体味诗人张继此时的心情、心境,既领略了词句的丰富,诗句的深邃,又感受诗歌语言之魅力、意境之深远。
  二、合理有效的取舍教材
  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预估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自学已会的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再讲再问了。任何一篇文本,都不可能全教全学,尤其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更是如此,教师在一两节课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句句都教,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什么也学不会。要使教学有效,高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课堂讲练上下功夫。选取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疑惑点,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能力的培养点、素质的发展点等进行教学,是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做减法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
  许多课文内容学生自己完全能够读懂,不泛泛而教,面面俱到,浪费宝贵的时间,而是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这些“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它们在文中往往居于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处。将它们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使这些切入点成了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点。
  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为例。面对这篇距离学生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都十分遥远的课文,王老师没有从头到尾一段一段地分析,而是别出心裁地抓住作者在文末抒情式的议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俭朴”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感受语言文字中蕴藏的巨大情感张力。激情导入后,他引导学生反复默读,对比阅读,大胆猜想,激情诵读,将周总理生活的“极其简朴”与工作的“极其辛劳”之间的巨大反差凸显出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激发了学生对总理的无比崇敬之情。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总理的内心世界,通过想像写作,深化体验总理在这极其“简朴”与“辛劳”中饱含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感情,强化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感染。如此使用教材,确实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三、选择有效的教学设计
  创新高效的教学设计應该是切合学生实际,结构丰富多变、方法灵活多样的。教无定法,因文而异。不同年段、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类型、其目标要求、课文特点、学生水平等各有不同,要抓住重点、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既要求实、从简,又要改革、创新。
  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地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更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深度与广度,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
  四、总结
  有效课堂,得先从有效备课说起。没有有效的备课,何来有效的课堂呢?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必须从“有效备课”开始,在备课时,要“与课标对话”、“与教材对话”、“与课程资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自己对话”、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坚持不懈,一定会探索出“有效备课”的新路,进而实现高效课堂。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承担着重要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背景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专业群在指导学生进行传媒作品生产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摩优秀作品了解传统文化,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并指导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毕业设计和带领学生参与各类以真善美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传媒赛事。  【关键词】中国
期刊
《课标》强调:“习作教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就表明,新课标给予了想象作文和写实作文相提并论的地位。孩子是最善于想象的,想象能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与潜能。儿童诗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出优美的意象来抒发童真、童趣。而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加上巧妙的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在儿童诗中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
期刊
与冯骥才先生的第二次亲密接触,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不久。地震发生以后的第六天,冯先生立即带领民进中央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有关人员赶赴灾区。我有幸与调研组同行,目睹了冯先生的睿智眼光与工作作风。当时交通非常不便,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才赶到北川。站在山岗上,看着已经成为废墟的县城,冯骥才先生酝酿了全面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的计划。  汶川大地震对羌族这个民族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羌族是我国56个民
期刊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大体掌握即可,不要求做到逐字逐句都能翻译。然而,一直以来,不少教师教学古诗都将指导学生读懂每句诗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是教学的一个误区。新课标强调小学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要引导学生想象,体验诗的情感。因此,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应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上来。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
期刊
古诗是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浓郁的感情,深邃悠远的意境,含蓄凝练的语言,有利于熏陶学生的文化思想,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应高度重视古诗词教学,返璞归真教古诗。要培养学生的爱诗之心、读诗之趣、品诗之能,使其在多彩的古诗世界里,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拓宽视野,丰富情感,继承经典。  一、知人论世,临其境  古诗的
期刊
一、课前分析  1. 基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析。  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需要先打破“表内除法”中一些潜在的规则,重新建立“有余数除法”的心智结构。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两个认知冲突。第一个认知冲突是平均分概念与分物分不完的冲突。学生自从学习表内除法、认识平均分以来,所接触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刚好能够分完的。因此,他们已经牢牢树立了这么一个观念:凡是能用除法表示的问题都是平均分的并且能够
期刊
“文包诗”是一种新兴文体,它介于文与诗之间,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短文中,短文既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又对古诗内容与情境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这样的文本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古诗阅读的难度。但是“文包诗”是文还是诗呢?教学中究竟是以文为主,还是以诗为主?它作为一种文体,如何教出其体裁特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语用”意识呢?笔者曾三次设计教学《
期刊
时至今日,教研中这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教师精益求精,效果始料未及;设计几近完美,推进百转千回……诸多尴尬或多或少反映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现实起点无法对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可见,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期刊
【编者按】“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的机会。”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文中简称《课标》)对习作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如何根据这一要求,不断“创新写作形式,改进指导方式”,进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本专辑的五篇文章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可供读者参考。  当下,小学生作文的形式普遍单一且指导不力。笔者尝试用多个绘本来打开学生思路,尽最大可能不在形式上限制学生
期刊
【摘要】目前中外合作项目并不能受到考生与家长的青睐,与普招相比处于弱势的地位。课题小组对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英海本专业、旅游管理的学生分层的进行了学风、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4Q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