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泸州到普格距离893公里,开车需要15个小时左右。而就是这样两个相距近千公里的城市,在省委、省政府开展省内扶贫协作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的部署中结成了对子,力争在交通、水利、矿山等扶贫脱贫路上走出一条新路子。
这样有针对性的结对帮扶缘于8月21日我省出台的《四川省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方案》。
路修通了,也就快脱贫了
扶贫是为了脱贫,脱贫在当前对口帮扶的背景下,需要交通先行。
在普格县特尔果乡古木洛村,一位彝族老人走在这条碎石路上,脸上带着真切的笑容,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路修通了,我们也就快脱贫了……”
作为极度贫困乡,特尔果乡一直是凉山州普格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如何推进脱贫摘帽,如何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所思考的问题。
“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包糟。”当地人的一句俗语形象地吐露出公路建设的困难。“特尔果乡地质为粘土土层,干旱时,泥土被汽车碾压后,结成一条一条凸起的泥块,就连坚硬的锄头也挖不动;而一遇到下雨,稀泥可以让车辆的整个轮胎陷进泥里,根本无法正常行驶。”普格县交通局工程师方仲良对此深有感触。
4月,在凉山精准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下,普格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筹集资金,开启了特尔果乡通乡通村路的建设。
特尔果乡气候有一个奇怪的特点:每年7月底至8月中旬期间,有15天左右的“干旱期”。从往年的情况来看,这段时间几乎一滴雨也不下,这为公路建设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于是,在全州各族群众欢庆火把节的时候,普格县交通局以及相关部门没有一人放假,为的是抢抓每一个有利施工条件,抢抓每一个白天夜晚,抢出公路路基垫层的全面完成。
火把节结束的当天,也是特尔果乡通村路第一阶段建设的完工日。9天集中力量高强度的建设让“刀子”般的路面变得平坦,成百上千吨碎石的铺设让雨天不再泥泞。
从地形上看,凉山地属横断山脉,不少群众住在二半山区和高寒地带,山高路陡、出行不易,素有“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的说法。凉山州“三年交通大会战”实施后,如今建成国省干线公路971 公里、通乡油路1380 公里、通村公路4764 公里,基本形成对外通畅、对内通达的交通格局,为贫困群众架起了脱贫路、小康路。
在今年四川省交通扶贫总体情况座谈会上,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琪表示,“到2020年,实现全省所有贫困地区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建有汽车客运站、建制村开通客运班线,年均渡运量超过5万人次的支小河流江河渡口基本消除。”
电力天路 让天空城更加绚丽
道孚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甘孜州东北部,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鲜水河的断裂带。这里虽然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水力资源,但地处偏远,人口分散的现状使这个美丽的高原县似乎被遗忘。
以前全县的电力全靠三十年前投运的小型水力发电机,全县三分之一的群众没有感受到电力所带来的便捷和现代文明。
电力设施基础落后,电力人员的技能技术素质也堪忧,道孚县供电公司共有职工130余人,人员学历和技术能力普遍偏低,且年龄结构老化,特别是生产技术类人员少,不能满足电力生产需求。
自2011年以来,来自省公安厅等省直机关和郫县、都江堰市等对口支援市县的106名援藏干部人才真情融入、倾情作为,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和由衷赞誉。
援藏干部都有着共同的希望:让道孚的人民过上“不差电”的日子。早在2012年帮扶之初,资阳供电公司就将现行的38个安全管理文件全盘带到了道孚,并结合道孚实际,指导制定了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办法,这些经过实践可行性强的管理规定为道孚县供电公司搭建起了安全管理框架。
“帮扶道孚县供电公司,既是资阳公司的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 这是帮扶的目的和意义。从2012年开始,帮扶队持续以人员帮扶、技术帮扶、物资帮扶、检修帮扶和文化帮扶等形式,对道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帮助其尽快达到国家电网县级供电公司基本要求。
如今,道孚县境内的“电力天路”和无电地区农网建设项目基本完成,拥有110千伏变电站一座,35千伏变电站8座,变电总容量和供电线路数量以及配电设施都得以增长完善,配网结构进一步优化,道孚县供电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个高原上美丽的“天空之城”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鲜水河畔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随着电力供应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的逐步提升,道孚极具民族特色的藏居内将更加明亮,青稞酒酥油茶将更加香甜。
多点帮扶 全面开花
全省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是新时期我省深化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战略部署和重要举措,对于合理调度、有效配置省内资源,切实发挥各地各方面积极性,确保藏区彝区贫困县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摘帽具有重要意义。
四年来,在绵阳市全体援藏干部的努力下,对口援助红原“五年规划”及中期调整方案稳步高效推进,实施援建项目28个、总投资3.83亿元。绵阳市共帮助246户贫困户建房,完成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惠及3000户城区家庭;红原县阿拉基饮水工程的实施,使县城1.5万群众喝上了清洁卫生的山泉水,结束了建县50多年群众饮用井水、河水的历史。河流改道、道路新建,城市供暖和风貌提升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藏区旅游环境,有力地撬动了藏区“三产”快速发展。
9月5日,南充市28名干部人才抵达阿坝州汶川县,全面开展对口帮扶汶川的各项工作。针对实际情况,此次总计划投入帮扶资金21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上实现脱贫攻坚任务。
江油市作为对口帮扶布拖的市县,提出对口帮扶布拖要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抓实快速通道、通乡油路建设,破解出行难题。
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夯实、完善了藏区彝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让藏区彝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观。(责编:裴佩)
这样有针对性的结对帮扶缘于8月21日我省出台的《四川省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方案》。
路修通了,也就快脱贫了
扶贫是为了脱贫,脱贫在当前对口帮扶的背景下,需要交通先行。
在普格县特尔果乡古木洛村,一位彝族老人走在这条碎石路上,脸上带着真切的笑容,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路修通了,我们也就快脱贫了……”
作为极度贫困乡,特尔果乡一直是凉山州普格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如何推进脱贫摘帽,如何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所思考的问题。
“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包糟。”当地人的一句俗语形象地吐露出公路建设的困难。“特尔果乡地质为粘土土层,干旱时,泥土被汽车碾压后,结成一条一条凸起的泥块,就连坚硬的锄头也挖不动;而一遇到下雨,稀泥可以让车辆的整个轮胎陷进泥里,根本无法正常行驶。”普格县交通局工程师方仲良对此深有感触。
4月,在凉山精准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下,普格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筹集资金,开启了特尔果乡通乡通村路的建设。
特尔果乡气候有一个奇怪的特点:每年7月底至8月中旬期间,有15天左右的“干旱期”。从往年的情况来看,这段时间几乎一滴雨也不下,这为公路建设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于是,在全州各族群众欢庆火把节的时候,普格县交通局以及相关部门没有一人放假,为的是抢抓每一个有利施工条件,抢抓每一个白天夜晚,抢出公路路基垫层的全面完成。
火把节结束的当天,也是特尔果乡通村路第一阶段建设的完工日。9天集中力量高强度的建设让“刀子”般的路面变得平坦,成百上千吨碎石的铺设让雨天不再泥泞。
从地形上看,凉山地属横断山脉,不少群众住在二半山区和高寒地带,山高路陡、出行不易,素有“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的说法。凉山州“三年交通大会战”实施后,如今建成国省干线公路971 公里、通乡油路1380 公里、通村公路4764 公里,基本形成对外通畅、对内通达的交通格局,为贫困群众架起了脱贫路、小康路。
在今年四川省交通扶贫总体情况座谈会上,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琪表示,“到2020年,实现全省所有贫困地区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建有汽车客运站、建制村开通客运班线,年均渡运量超过5万人次的支小河流江河渡口基本消除。”
电力天路 让天空城更加绚丽
道孚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甘孜州东北部,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鲜水河的断裂带。这里虽然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水力资源,但地处偏远,人口分散的现状使这个美丽的高原县似乎被遗忘。
以前全县的电力全靠三十年前投运的小型水力发电机,全县三分之一的群众没有感受到电力所带来的便捷和现代文明。
电力设施基础落后,电力人员的技能技术素质也堪忧,道孚县供电公司共有职工130余人,人员学历和技术能力普遍偏低,且年龄结构老化,特别是生产技术类人员少,不能满足电力生产需求。
自2011年以来,来自省公安厅等省直机关和郫县、都江堰市等对口支援市县的106名援藏干部人才真情融入、倾情作为,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和由衷赞誉。
援藏干部都有着共同的希望:让道孚的人民过上“不差电”的日子。早在2012年帮扶之初,资阳供电公司就将现行的38个安全管理文件全盘带到了道孚,并结合道孚实际,指导制定了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办法,这些经过实践可行性强的管理规定为道孚县供电公司搭建起了安全管理框架。
“帮扶道孚县供电公司,既是资阳公司的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 这是帮扶的目的和意义。从2012年开始,帮扶队持续以人员帮扶、技术帮扶、物资帮扶、检修帮扶和文化帮扶等形式,对道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帮助其尽快达到国家电网县级供电公司基本要求。
如今,道孚县境内的“电力天路”和无电地区农网建设项目基本完成,拥有110千伏变电站一座,35千伏变电站8座,变电总容量和供电线路数量以及配电设施都得以增长完善,配网结构进一步优化,道孚县供电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个高原上美丽的“天空之城”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鲜水河畔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随着电力供应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的逐步提升,道孚极具民族特色的藏居内将更加明亮,青稞酒酥油茶将更加香甜。
多点帮扶 全面开花
全省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是新时期我省深化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战略部署和重要举措,对于合理调度、有效配置省内资源,切实发挥各地各方面积极性,确保藏区彝区贫困县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摘帽具有重要意义。
四年来,在绵阳市全体援藏干部的努力下,对口援助红原“五年规划”及中期调整方案稳步高效推进,实施援建项目28个、总投资3.83亿元。绵阳市共帮助246户贫困户建房,完成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惠及3000户城区家庭;红原县阿拉基饮水工程的实施,使县城1.5万群众喝上了清洁卫生的山泉水,结束了建县50多年群众饮用井水、河水的历史。河流改道、道路新建,城市供暖和风貌提升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藏区旅游环境,有力地撬动了藏区“三产”快速发展。
9月5日,南充市28名干部人才抵达阿坝州汶川县,全面开展对口帮扶汶川的各项工作。针对实际情况,此次总计划投入帮扶资金21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上实现脱贫攻坚任务。
江油市作为对口帮扶布拖的市县,提出对口帮扶布拖要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抓实快速通道、通乡油路建设,破解出行难题。
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夯实、完善了藏区彝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让藏区彝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观。(责编: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