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锻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引入机制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思维能很好地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体育思维也成了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的。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思维的重要途径,而体育思维又能很好地起到激励学生学习体育训练的作用。本文从培养终身体育思维的步骤和终身体育思维意识两个方面阐述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涵养教学 体育教学 体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所谓的终身体育锻炼思维就是一个人一生中都能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即体育锻炼意识督促自己平时进行体育锻炼。就是人们在自己的闲暇之余,没有人监督和督促的情况下,自己意识能有约束自己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观念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再不能很好地与社会接轨,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因此高校要着眼于未来,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因而高校体育教育引入了终身体育思想理念,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体育教师也要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发挥好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组织形式的丰富性
  教学方法和方式多样性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水平,能在授课时恰当妥善的加以运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契机。体育教师要抓住这次契机,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改变原来以实践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要逐渐掌握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教师还需要掌握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的采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课堂参与度的提高,直接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强化学生体育创新意识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化,并且能够很好地认识和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平时的授课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能在授课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特征与差异,根据根生自身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进步。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创造,去创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自身的性格和爱好不同,教师要能敏锐的察觉到学生的差异性,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自身性格的进步,发挥体育创新意识。
  三、重视学生与社会的需求
  目前终身体育思维意识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开展的指导思想,引导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目前的教育应该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同时要注重学生自身的需求,做到考虑和尊重双方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需求展开,让学生身体得到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高校也要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现有条件,开设一些可操作性的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以实现全面性和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和方式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再好的理论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性,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实现设想的内容,甚至能讓学生在课下带到实际的生活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上得到互换,促进终身体育思维意识的形成。
  四、加强高校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节奏的控制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强体育训练强度。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大学生的心智毕竟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也有限,因此在体育运动中缺乏持久性,兴趣劲头也忽高忽低,爱好不固定。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多与学生沟通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运动技能,养成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良好的锻炼习惯会帮助学生持久性的坚持体育锻炼,让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得到提高,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五、建设完善体育设施,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
  由于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爱,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完善的力度,引进更多的体育器材,更好的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能够很好的满足课堂教学需求的同时还能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在良好的运动氛围的感染下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自然也会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更加重视,只有让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锻炼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和固有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形成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理念,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舒钧.基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405.
  [2] 伍娟,林志军.终身体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1):105-106.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人类社会和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社会正大跨步地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文明社会演进,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工商学院2014—2016级排球选修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山西工商学院排球选修教学中应用的现状,积极解决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硬件环境建设和提供教学软件的资源的支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招生录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导师指导方面,对河南大学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协调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应完善招
新陆早4号(原名85—57)是新疆兵团农七师农科所,1981年用(66-241X浪一78-47W)FZX岱一70复合杂交系统选育而成。从1987年到1992年先后参加品系予备试验及自治区多点品种(系)比较试验,分
摘 要 体育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瑜伽教学工作的发展,如何做好瑜伽教学工作,对现阶段瑜伽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成为高校瑜伽教学工作开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分析了瑜伽教学误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更好地提升高校瑜伽教学水平。  关键词 瑜伽教学 误区 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高校
摘 要 新的发展形势下,健美操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健美操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在这一过程中,健美操教学工作如何有效开展,成为各个高校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健美操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注重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把握,能够从问题分析入手,更好的寻找到健美操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使健美操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
摘 要 篮球运动起源于游戏,由于具有的游戏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篮球从一种游戏逐渐演变为现代篮球运动,技战术水平和规则的演变使其更具观赏性。媒体传播和球星效应,都成为诱发青少年喜爱篮球活动的因素。新课程标准强调在篮球教学实践过程中,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和体验篮球特征价值和乐趣为主线,不过分追求技战术细节,这恰恰符合了篮球教学中采取游戏教学法的要求。  关键词 篮球 游戏
摘 要 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锦西中学第二课堂健美操项目为调查对象,对其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推动锦西中学第二课堂健美操教学的全面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锦西中学第二课堂健美操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师教学方法老套,上课次数少、低质量,训练场所器材不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开展的因素:场地设备资金投入少,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低,教师专业技能欠缺。  关键词 锦西中学 第二课堂健
摘 要 在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教学,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美育因素 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
以茶机促茶兴使穷村变富村余海亮(江西省丰城市农机局331100)江西省罗峰名茶的主产地是丰城市南边罗山上中腰海拔734米的殿上村。该村89户,有茶园面积480亩,已投产250亩。村周围群山环抱,地势略平,终
摘 要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一刀切”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仅仅看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这种评价体系难以将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势在必行,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针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创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高校 体育 教学评价体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