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破女性的桎梏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j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玲作为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在其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了北京城里一个倔强而追求独立、彷徨又具反抗精神的青年女性莎菲形象。与其说在写莎菲,不如说在写作者本人。笔者从莎菲勘破外境:不让环境牵绊其一丝一毫,坚强屹立于诸多非议中,到勘破内境:认识本心,重新审视女性自身的价值,以一“破”字贯穿,由外而内,层层剥茧。
  一破——外境
  女性已在中国历史上卑屈了太久太久,顺从、卑微、毫无自主性的女子形象几乎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所以敏锐如丁玲,她知道如要改变现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她明白,和风细雨根本无法撼动传统的大山,她要做的是重磅出击。
  所以莎菲的形象是那样的大胆,卖弄风情、偏僻乖张、放荡不羁……完完全全拒绝了男性写作中的形象类型,回归了女性真实的躯体,在人们的观念里来了次彻彻底底的颠覆。但如果仅是如此,莎菲就会陷入风尘女子的行列,成为惹人生厌的角色。左翼理论家冯雪峰在“丁玲后记”中已然提出了批评,他觉得丁玲所意想的恋爱至上主义带着颓废和空虚,这是从当时资产阶级颓废期的文化上接受来的。这一评论显然是在说丁玲没能走出新时代恋爱的误区、没能突破外文书带来的影响,但他没有理解莎菲,更没有理解丁玲。
  首先对于他所说的“恋爱至上”主义,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在五四运动后,思想的大解放后难免会因新旧思想的碰撞而引起一段时间的混乱,莎菲便是混乱期的作品,所以她执着于爱情,有过迷失。但莎菲绝没有陷于爱情之中,相反,她是理智的,她清楚知道自己不愛苇弟。并且她在看清了凌吉士的面目之后,虽万般不舍,她还是选择了离开。莎菲有过沦陷的情欲,但在她的痛苦之中,挣扎着一份鲜明的自尊。如“于是从他那卑劣的思想中所发出的更丑的誓言,又振起我的自尊心来”。再如她曾幻想着与凌吉士的爱恋,“但是从这中间,我所感到的是我所想象的那些会醉我灵魂的幸福吗?不啊!”
  莎菲是完全清醒的,她纵再爱凌吉士,也没有一丝一毫地逃避凌吉士的丑陋品质。所以,她最终舍弃了爱情,哪怕方式是“悄悄地死去”。冯雪峰大概认为莎菲关于死的念想是为了爱情,所以才有了“恋爱至上”的批判。但是我认为莎菲的死是因为她不满现状、不满平庸,反感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反感自己深爱的男子的嘴脸,所以她的死是一种抗争。冯雪峰不是女子,他可以看到莎菲对爱的疯狂、为爱的痛苦;他也可以看到莎菲的社会性、革命性,但他也许忽略了身为女子的勘破束缚的勇气和那一份内心深处的自尊自爱。
  再者是对于资产阶级文化的接受。不错,丁玲的写作是受到了外国名著的影响。不少的文艺批评家说莎菲具有福楼拜“包法利主义”的因子。我认同,但包法利夫人与莎菲绝不可混为一谈。细读两书,差别是明显的。第一,莎菲是主动的,她大胆地展现自己的情欲和控制欲。玩弄恋爱,卖弄风情,挑剔男人,她皆是上风者。而《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爱玛确也是一个狂热的女子,对爱情、对男人都有着疯狂的追求,但她一直都处于被动,无论是罗道耳弗还是赖昂,皆只是垂涎她的青春美貌,但她却一次又一次被玩弄,毫无还手之力。第二,就是对于死的态度,莎菲是为了抗争;而爱玛的死就狭隘了很多,情感受创、有强烈虚荣心的她无钱还债,羞愧难当而死,这么看,她的死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而已。最后,从时代背景来说,《包法利夫人》写于十九世纪中叶,那时的法兰西古典主义衰落,浪漫主义时兴,所以《包法利夫人》拥有更多的是一种美。而此时的中国处于观念的大变革中,尤其是对于女子,传统和现代碰撞尤为激烈,所以,莎菲的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独立。这两部作品就像一个化学反应,“包法利夫人”只是催化剂,最终的产物“莎菲”依旧是由丁玲自身反应而出的。
  丁玲第一步就破得彻底,也妙绝,她没有让外境牵绊住莎菲哪怕一丝一毫,而是坚强地屹立在诸多非议中,成为女权鲜亮的标志。
  二破——内境
  初读这本书时,其实有些不解,莎菲视生命如玩物,“好在在这宇宙间,我的生命只是我自己的玩品,我已浪费得尽够了,那么因这一番经历而使我陷到极深的悲境里去,似乎也不成一个重大的事件。”
  这似乎是传递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但后来再读下去,就发现不是那样。丁玲时代的女性,刚刚从三纲五常中解脱出来,自由的情感一时无处释放。她们其实缺乏一个标准,一个新时代女性的标准。丁玲是否是想要树立一个这样的形象呢?莎菲固然不是一个完美的标准,但她有一个丁玲极力凸显的天性:随心所欲。无视生死,也许是丁玲想要突出莎菲的无所羁绊。而中国的女子正需要一点这样的精神。
  女性似乎总有太多的顾忌,但其实这些限制都是女性自己加在“女性”这个定义上的。女性中的大多数总是自认为“弱者”,需要男人的保护,严重的还认为自己离了男人就无法独立生活。这一点在中国古代体现得尤为明显,那就无怪乎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很低。那时女子的职业似乎就是为人妻、为人母,不是这个职业反而不正常。李清照因为职业中多了一个“诗人”,再加上改嫁,遭到颇多物议、攻讦;武则天因为职业中多了一个“皇帝”,受到几乎全朝大臣的声讨。但她们是出奇的成功者。她们不在乎那些四处飞来的冷箭,就像莎菲的恣意妄为一样;她们也不愿掩盖自己的能力,就像莎菲毫无顾忌地卖弄风情。
  那到底是什么让大多数女子沦为了男子的附庸呢?
  就回到本心上来了:“他走后,我想起适间的事情。我就用所有的力量,来痛击我的心……就能使我堕落到如此地步吗?”莎菲鞭笞的对象一直是自己,这是尤为难得的。人有其劣根性,不愿正视错误或怠于抗争。丁玲同时期作家萧红曾慨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矮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我牺牲的惰性。”一语破的,就是那恼人的惰性,就如女子,总爱推说男人的歧视,社会的束缚,但是女性自己又抗争了多少呢?纵观历史,鸦片战争前中国女子几乎没有维权的意识,而在国门打开后,传教士东来,是他们带来了男女平等的信息,然后才开始有局部的“兴女学、戒缠足”,再后来,维新志士开始宣扬平等的妇女观,但那只占了“维新”的一小部分,而且发起者也是男人。女性的真正觉醒还要从辛亥前十年间留日女学生开始,是她们掀起了一个传播女权思想的热潮。整个过程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可见女性的惰性是多么的顽固啊。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这事儿听起来会让人感到奇怪:有一度我曾经非常嫌弃自己的母亲,那是在童年时期了。特别是我把母亲耳朵完全聋了作为对她嫌弃的理由,至今想来,仍为自己感到羞耻。  当母亲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遭到耳聋病魔的袭击。医生们对此一筹莫展。尽管他们竭尽全力为她治疗,但都无济于事。  在我上小学时,我们全家住在乡村的一间用汽车拖着的、红白相间的活动房子里,它停置在一片绿草覆盖的山坡上。我的家和睦、融洽,充满了幸福和
期刊
我小时候看书,一概是爸爸从那口破书架底下,随便翻出一本来给我。看长篇最早是《说岳》,然后《水浒》。在读四年级的时候,每天放学回来,趴在窗下,就着夕阳一回一回看下去,不懂的字就跳将过去。后来又看《三国》。记得对天地英雄如曹刘关张者,极尽仰慕。而对一百零八将的感情,却淡漠得很。为着他们不懂风雅,不会青梅煮酒,横槊赋诗。又混沌缺乏大志。  10年过去了。在这世上看得稍多一点,才慢慢明白,但凡行得正,走得
期刊
福建厦门市    题目:晴朗之时人们赞美阳光,黑暗之中人们渴盼阳光。灿烂的阳光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晨曦”“夕照”入诗入画的不可胜数。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给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阳光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励我们去追求美好的事物……不同的人对阳光有着不同的感受。  请你以“阳光”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阳光的季节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季节,
期刊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这方面也作了探索,获得点滴体会,写在这里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阅读理解就是对文章的解读,而对文章的解读又是有法可循的。这种“法”概括地说就是“直取、筛选、整合”,它是打开阅读之门的三把钥匙,是解读文章的三个档位,三种境界。    直 取    阅读的过程就是从文章中获得信息的过程,是对语文信息的细心感
期刊
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意蕴深刻,语言典雅,字里行间流淌着如诗如画的美。文章以“紫藤萝”为描写对象,其对应喻体“瀑布”这个意象点亮了全篇,而为了凸显这一意象的特点,作者从驻足到凝望再到深思,分别都运用了“流”字,贯穿文章,使文章流淌着一以贯之的气脉。  一、“流动”——意象的本质  文章开篇便浓墨重彩地写出藤萝的旺盛,气势上给人一种宏伟、震撼之感:“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期刊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30余年了,让我说出语文课应该怎样上,我可以说出很多条,但让我说出怎样解读文本才是一条正确的路,还真有些为难,这也代表了大多数语文教师的真实状态。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不厌其烦讲解作者简介、进行背景分析、让学生背诵默写,逐字逐段分析、挖掘、咀嚼文本,这样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大都喜欢宏观分析,空话、套话、假话充斥着课堂,老师们则照着参考书或者专家的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是十九世纪中国独特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产物,国学鼎革之际,西学东进日盛,得风气之先的中国文坛呈现出“两多”——名家多、名作多。我于众多作家之中独爱女性作家,于女性作家之中独爱萧红。初识萧红时正读中二,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她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呼兰河传》。和萧红的许多作品一样,《呼兰河传》以北国乡村广袤的黑土地为背景,描写了白山黑水间的一个北国乡村小镇,闭塞、落后、粗野、荒凉。萧红以其女
期刊
《皇帝的新装》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童话,作者是丹麦的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课文写了一个穷奢极欲、愚不可及的国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被两个伪装成裁缝的骗子欺骗,最终穿着并不存在的衣服在街上游行的诙谐故事,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虚伪和愚蠢。课文以幻想的故事为载体,运用荒诞、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荒诞下的深刻  荒诞手法,是指运用夸张、离奇、象
期刊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美。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整体艺术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期刊
想象类文本是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统编版教材在不同学段围绕想象设置了不同的要求:从有趣到新奇,从新奇到合理。处于统编版三下的第五单元,则将教学的定位点设置为:走向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作为这个单元的开篇之作,《宇宙的另一边》蕴藏着关于想象的哪些元素?对于落实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承载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广阔的想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