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2020年洪水先兆特征与降雨预测模拟研究

来源 :江苏水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ui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单要素年际序列分析为基础,采用多种方法对太湖地区2020年洪水的先兆特征进行总结,基本摸清了太湖地区旱涝转换的规律。研究表明,通过成因、频率和相似年景对比分析,可以从宏观上找到暴雨洪水发生的理论依据;通过历史演变法、分段法和细部特征法的研究,可以从无锡站年际降雨序列的微观变化中准确把握太湖地区2020年降雨大幅增长的趋势和数值预测的范围;太湖流域的气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同步,气候突变和非典型旱涝周期的研究,可以提升气候预测水平。
其他文献
为探究圩区氮污染特征,选择太湖流域典型圩区——常州溧阳尖圩,基于2014—2017年的气象与水质监测数据集,分析圩区氮污染的季节变化及关键影响因子。这一研究可为氮污染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针对机制砂颗粒形貌差、集配不良、石粉含量波动大等缺点,从喷射混凝土可泵性入手,研究了砂率、水泥用量与水胶比对喷射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开展了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制备的机制砂混凝土满足工程需求,喷射效率为9.16 m3/h,回弹率为11.8%,喷射面平整度好,28 d强度满足C25喷射混凝土设计要求.
农村河道在行洪排涝、灌溉供水以及农田排水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农村河道特点的归纳总结,结合农村河道已有的相关研究与江苏省部分代表县区市的实地调研,对农村河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基于农村河道的生态问题,围绕物理生境改造与河道生物修复,提出了适于农村河道的生态修复措施,为农村河道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2019年春、夏、秋、冬4次对古黄河宿迁段的水生态调查和评价来了解该河段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判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藻类和底栖动物污染水平。
针对实际工程中所应用劲性复合桩开展完整性检测与静载试验,结合劲性复合桩成桩原理,对比并分析了外芯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对劲性复合桩完整性及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工工艺对劲性复合桩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提出了外芯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应根据地基天然含水率进行选择。
研究选取无锡市新吴区作为海绵城市模型,对城市内河—伯渎港、半成市内河—张塘河及自然河道—亲水河3类不同类型的河流,从河流的形态结构、水动力、水质状况、水生生物、堤防工程状况、岸线利用管理状况、居民满意状况、供水水量状况这8个方面展开分析,综合计算12项水文、水质、水生态和公众意见的指标系数,评估河流的健康情况,为建设“海绵城市”实践中对河湖系统的生态健康开展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通过收集和处理2015—2020年望虞河代表站的水位、潮位和排水量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法对上游水位、长江潮位和望虞河排水流量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到望虞河的排水能力。另外,比较多元回归法和一潮推流法计算的日排水量发现,多元回归法计算公式的系数固定,能客观反映望虞河的排水能力,而一潮推流法计算公式的率定参数每年都有变化,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复杂。研究结果表明,望虞河的排水能力与上游水位呈正相关关系,与长江潮位呈负相关关系。
近几年,BIM技术的出现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BIM技术由于具有可视化、一体化、参数化、仿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等特点,很好地满足了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施工到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要求.但现阶段,将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结合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运用BIM技术提高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出BIM+装配式标准化设计的应用,以期为探索BIM技术的应用提供一种思路.
研究根据2003—2020年洪泽湖6条主要入湖河道的监测资料,应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污染物分担率、通量分析等方法,对COD Mn、NH 3 N、TP和TN 4项指标进行了水质评价与污染物变化趋势分析研究。
阐述了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内涵和路径,论述主要从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推动江苏水文化建设工作,并采取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经费和营造宣传氛围等措施保障水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