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服务的“成都模式”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an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园区及企业越来越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聚集之地、越来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之地、越来越成为科协组织的服务之地。
  全国有70%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在企业,为此,围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科技工作者等科协四个服务职能,成都率先在全国开展园区科协建设工作,目前已实现全市20个区(市)县园区科协组织全覆盖,园区科协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事业不断深化、服务成效愈发显著。
  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已形成了由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组成的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其中地方科协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协及基层组织组成,行业学会、协会系统则横向跨越了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产业部门,科协组织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大部分民营经济集中在工业园区,普遍对科协不是很了解和清楚,对专业学术性的基层科协组织的了解也就更少了。为此,成都市科协大胆探索,努力创新,突破了现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限制,将园区科协注册为独立非盈利法人组织,将园区科协组织建设成为既有公益组织特点,又有市场活力的科协组织,并深入到科技创新主体最为集中的工业园区,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好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发展,帮助解决企业创新“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
  2014年,成都市按照“一区一主业”产业布局,在21个区(市)县建立了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并对其中的18个园区进行了走访调研,了解到这些园区汇聚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少的几百家,多的上千家。这些企业既面临了对政府的各类扶持政策了解不及时、掌握不全面、了解不透彻等共性问题,也面临对创新要素服务的需求千差万别等个性问题,很难有某个政府职能部门能夠统筹协调、完整深入地解决。
  针对这种情况,成都市科协按照“帮忙不添乱”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园区科协组织,帮助园区管委会更好地服务企业和企业科技人员,发挥科协科技智力资源丰富的禀赋,做好面向园区科技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职称申报、知识产权巡讲、行业前沿技术讲座及学术交流活动;面向园区企业的创新创业与政府面对面、博士专家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方法培训等公益性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即发挥科协的优势禀赋,也让园区企业、管委会、当地政府看到科协工作的实效,有了口碑、聚了人气。同时,园区科协建设工作也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逐渐向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的方向发展,当地政府的工业经济部门也愿意拿出一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项目向园区科协购买服务,这样园区科协组织的生命力和活力进一步加强。2019年,已有园区管委会直接安排人员进入园区科协管理层,壮大了园区科协的平台枢纽功能,园区科协凝聚人心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近年,成都提出要建设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目前已有66个产业功能区初具规模。
  围绕党委政府的这个中心工作,园区科协积极谋划,大胆创新,他们总结出了园区科协工作的“成都模式”:
  一是在服务科技工作者方面:与省市知识产权机构合作,建立科技工作者知识产权维权中心;对接华西医院等知名专家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为园区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专业提升、继续教育、职称评审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举荐、宣传和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营造园区尊重人才、重视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在服务企业方面:通过建立国家级、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资源,推动园区与外界加强联系与交流,增强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园区科技工作者围绕园区发展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提高园区科技工作者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三是在服务产业方面:引进国家、省、市学会,为产业功能区发展诊断分析,服务政府产业提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兴产业化组织,为园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科技信息服务;帮助企业进行人才和项目引进,组织企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建言献策等活动,促进产学研结合和企业自主创新。
  通过这些方面工作的开展,园区科协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有的园区科协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座上宾,一有重大工业经济发展的会议和活动,都会特别备注“请通知园区科协”;有的园区科协与管委会深度融合,开放型平台型的功能非常突出,成为了当地政府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有的园区科协成为科技工作者的娘家人,深刻展现了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初心。
  在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如何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服务工作,如何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做好桥梁和纽带工作,是一代代科协人和科技工作者面临的课题和挑战,各级的科协人正在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推动科协工作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其他文献
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由国际知名的日本鹿岛公司负责总体规划设计,清华大学编制战略发展规划。和汇聚了众多高校的沈北大学城以及国内其他地区一般意义的大学城不同,这是一个以研发、孵化、科技创新服务为主的14.5平方公里核心区和100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承载区。  2017年7月,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科学技术协会成立。这个由沈阳浑南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的机构,很短时间里就成为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成果转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开展“科学玩家”主题教育体验的实践案例,探索科技馆科技文化融合体验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的途径和内容。在基于国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阵地优势,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节气、习俗、重大事件、重要时期等节点,通过精心策划主题,体现科技与文化融合,集聚融合各类资源,以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感官心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自然的奇特、探索科
期刊
河钢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之一,以“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为愿景,致力于为各行各业提供最具价值的钢铁材料和工业服务解决方案。  目前,河钢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家电用钢、第二大汽车用钢供应商,中国核电、海洋工程、建筑桥梁用钢领军企业,在MPI 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中获“竞争力极强”最高评级,是世界钢铁协会副会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轮值会长单位,拥有唐钢、邯钢、宣钢、承钢、舞
期刊
一 项目背景  超大型油船(VLCC)以载重量大、远洋航行能力强、安全性高等特点,一直是原油海上运输的主力船型,也是世界各个国家保证本土能源安全的重大装备。先进造船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满足国际节能减排规范规则要求的VLCC。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作为国内首家设计建造VLCC的企业,一直将VLCC作为重要产品,进行了持续的开发和创新,随时航运市场对于应用LNG作为推进燃料的呼声越来越高,集团提出开展“LNG
期刊
本发明公开了模具技术领域的一种连接体的碾环成型模具,包括固定装置、空心主辊、第一轧圈、第二轧圈、第三轧圈和固定底圈,空心主辊、第一轧圈、第二轧圈和第三轧圈从上到下依次可拆卸同轴叠加固定在一起,通过设置第一轧圈、第二軋圈和第三轧圈的尺寸来满足产品所需的形状和尺寸,利用固定装置让空心主辊与碾压机转动轴同轴分布并固定,再吊装第一轧圈、第二轧圈和第三轧圈,利用固定底圈固定限位,本发明可以利用固定装置和固定
期刊
张家界永定区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以独特的自然和厚重的人文景观而享誉中外,素有“仙境张家界,魅力永定区”之称。同时,永定区也是湖南省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区。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目前面临新冠疫情防控要求的双重任务叠加,永定区如何发挥党员干部的“头雁效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防控好疫情的同时,打赢决胜全面小康的最后一战?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张家界市永定区副区长甄如辉。  记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取得了发达国家在几百年内才能取得的成果。正如当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时,金融业会蓬勃发展一样,当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量时,科技服务业必然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社会最重要的行业之一。  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业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作用的两翼。光有科技创新,没有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科技成果就不能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现代化经济体系
期刊
9月9日下午,以“创新设计与一带一路”为主题的2019丝绸之路创新设计論坛在西安举行。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创新设计中的应用”、“数字创意设计”、“创新设计教育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议题共同交流创新设计新成果,探讨新机制,普及新理念,培育新人才,促进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彦敏在致辞中表示,设计对于推动中国经济
期刊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番话,让无数深植于农业发展的人们为之振奋。绿色健康的蔬菜,怎样走进寻常百姓家,是每位从业者深思的问题。  眼前的王德昕,内敛、沉稳、眼神中透露着一股睿智,棱角分明的脸庞彰显着英气。当他说起,自己以前是一名警察时,根本不足为怪。他说,办案子,搞侦查,他是行家里手,无数的案子都记忆在他的脑海中。但是现在,他只专心于一件事,就是做绿色健康的农业发展,种植健康绿色
期刊
从天然海底森林养护,到人工海底森林构建,再到海藻相关产业发展,烟台长岛孙家村的海藻资源科学利用已逐步走上正轨,渔业经济也正悄然转型升级。  这一转变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指引,离不开渔民的积极配合与响应,更离不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以下简称“海岸带所”)分子藻类学及产品工程团队所提供的强有力的创新技术支撑。  秦松,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分子藻类学及产品工程团队带头人,从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