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空为忠魂

来源 :创意设计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sd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走过一段旅程,就会留下一段足迹,是深是浅,是曲是直,自有足迹在,本不需要人去说话的,然而昨天的足迹会慢慢远去、浅淡以致化为乌有,这时若能回眸一瞥很有必要,如此方能弄清昨日走的何路?今日身在何处?明日又将足踏何方?
  ——摘自《刘巽发雕塑自选集》前言
  
  陆君玖:刘老师您好!您在雕塑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您早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是我们的校友,能否谈谈当年的学习情况?
  刘巽发:好啊,我在工艺美校学的是黄杨木雕专业。进入工艺美校开始就跟随徐宝庆老师学习创作设计。这段学习经历也是我的荣幸和人生的重要收获。通过黄杨木雕创作和雕塑练习,为日后我的艺术人生足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较高密度和较系统的技法练习,对我之后大型雕塑的整体把握和小型雕塑的细节表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帮助我步入了我的雕塑之路。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徐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老一辈雕塑家张充仁先生的指点,形成了我对于人生、艺术和学术的态度——求真。徐老师少年时在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学艺,徐老师对张充仁先生很尊重,说是他的老师,所以我可以说是张先生学生的学生。我至今还珍藏着张充仁先生给我的信。后来我在写《木雕技法述要》一文中,记录了一些徐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因为我在雕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他的话,遗憾的是我的《木雕技法述要》一文中仅仅记录了徐老师木雕技法中的“皮毛”,许多东西还留不下来,他的离去真是带走了很多东西,包括技法和作品,很可惜。这些东西本应由国家斥资保存下来的,但却失散到民间去了,对工艺美术界实在是莫大的损失。
  陆君玖:刘老师,您曾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雕塑作品,但近些年您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研究之中,我看您的工作室已经被理论资料堆满了。整天埋头于与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之中,是什么目标促使您如此投入?
  刘巽发:对古代美术理论的研究我早有兴趣,但现在从事这方面理论研究的人不多。研究上不去,原因是搞理论文字的人太苦啊!现在的情况下,一个研究者能坚守学术阵地不容易,要从事艺术创作的年轻人默默无闻地投入到古书中去深入地研究可能更难。
  近些年,我的生活状态几乎完全与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我想能够通过我的努力,及自己的艺术实践体会,去发现一些东西,搞清楚一些问题,以填补美术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空缺,为今后人们更深入地研究打下基础。别人玩的时间我都用来读书了,我喜欢做这件事,我在理论研究中发现了乐趣,我想我会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继续苦读钻研,直到整个研究有所结果为止。
  陆君玖:您希望自己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壮志,非常令人钦佩;但书海茫茫,您的研究重点在哪些方面?又想去发现什么呢?
  刘巽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选择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史论进行研究。我的重点研究对象是幸存于世的美术品评著作《古画品录》与《续画品》及他们的作者谢赫和姚最等人。一千五百年间,《古画品录》和《续画品》等美术理论著作对整个中国传统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古画品录》首次提出的著名的“六法”,这是值得后人好好研究的。
  我认为,单凭钻研某一个文本、某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不能科学地获得研究成果;只有从多种角度出发,通过研读不同著作才能较全面地还原研究对象,并置其于一个较真实的三维历史空间。我想得到真实的东西,我想发现蕴涵历史之中的“真”。
  在早年发表于1982年第二、三合刊《工艺美术学报》的《〈古画品录〉与谢赫辨考》之中,我已经基本确定《古画品录》的作者谢赫当为谢胐的书写之误,并附有大量的佐证。现在我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古画品录》和《续画品》的真正作者。我的研究方法是追根寻源:比方说我认为《续画品》的作者是姚最的父亲姚僧垣,因为当时姚最撰写这本书时太年轻,不可能接触到足够多的画集资料,所以将父亲生前积累的资料整理出来,对年轻的姚最来说比较合理。至于最后的署名,我认为是因为避讳才写了自己的名字。但仅仅这些还不够,我要以足够的理据佐证自己的发现,把文献中提到的一些人找出来,并确认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让大家能够认识到,这项研究才有意思。
  陆君玖:这项研究的每一个发现,每一项进展都得来不易;如何令社会认同您的研究呢?
  刘巽发:的确,每一个发现的喜悦促使我整理整个文档,我要做到自己的研究文章处于随时可以发表的状态。我现在把许多东西整理好,随时可以用。我希望能有学术争论,争论的结果如果证明我的研究推论还不够缜密,这也没关系,争论可以启发思考,能够搞清楚问题。我是一个比较敢于发表个人意见的人。任何一门学术,不论是艺术、科学、教育等,都是在争论中成长起来的。胸怀坦荡的人,愿意介入相互尊敬但一丝不苟的辩论,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发现事实的真相。
  陆君玖:刘老师,您创作的很多优秀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如早年的木雕作品《国际歌》、《牧马人》以及大型雕塑《且为忠魂舞》都产生了相当的社会影响。在您的作品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树立在龙华烈士陵园的《且为忠魂舞》了,能谈谈那段故事么?
  刘巽发:这真可谓好事多磨了。
  1979年,我进入上海市烈士陵园任美工。在1980年的时候,我完成了《且为忠魂舞——龙华烈士纪念碑》石膏稿,大概123厘米高。虽属缩比小稿,但已经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当时我对这件作品的质量很有信心。
  在上世纪80年代,个人作品要成为公共雕塑很难,因为除了获奖(而且必须获得最优秀的奖项),根本不存在公开招标或其他选拔竞稿机制。尽管《且为忠魂舞——龙华烈士纪念碑》稿的意蕴、表现手法获得烈士陵园的认同,也在上海的大小展览上获奖,但因为没有获得最高奖项,所以没能树立起来。
  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遇,《且为忠魂舞》走向前台:当时的上海团市委通过义务劳动集资,希望在上海建造一个无名烈士纪念碑;为此他们踏访龙华烈士陵园。经陵园领导推荐,我有机会向团市委提供了刊登在《红旗》杂志封面上的《且为忠魂舞》雕塑蓝图。团市委领导向我详细了解了作品立意,立刻召开会议初步选定了我的雕塑方案。经过团市委青年干部和有关工作者的努力,我的创作终于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矗立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
  一件雕塑作品是否成功,一件艺术品是否有意义,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只要是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一定能发光。在我之后十几年的雕塑创作之路中,我一直贯彻以作品说话的原则。以优秀作品赢得社会认可。当然,我的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还因为我与团市委青年工作者之间建立的相互信任,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不靠金钱,供求双方具有精神追求的一致性。
  陆君玖:刘老师,您觉得《且为忠魂舞》的哪些特质吸引了当时的团市委,从而成就了这段佳话?
  刘巽发:在我现在看来,主要是作品的表现方式和立意。
  从表现方式看,我一直觉得相对于原来烈士陵园仅以题词塑造庄严肃穆环境而言,壮丽的造型是更好的语言选择,更能从视觉上很直观地感染参观者。于是我选择塑造一个概括性很强的纪念性雕塑来提升这片土地的精神意义。
  在上世纪80年代,烈士陵墓中的雕像一般以描写烈士就义时的英勇场面为主,临刑的场面总会给观看者带来一种不安的压抑感。我反复思考,如何才能营造一个更积极的瞬间,以获得对烈士精神更本质的反映。烈士们的平凡驱体牺牲了,换来的是什么?这里就引出了作品的立意创新。我觉得烈士们以驱体的牺牲换来了对于自由追求的伟大精神的永生。所以我的立意力求抓住人物内心活动,构思不停留在英勇就义的场面,而要表现一种过程,表现忠魂的永生,表现人们对胜利的憧憬与精神的升华。
  我设计了挣脱枷锁的动作,就是要让被紧紧束缚的肉体和追求自由的灵魂发生强烈的艺术冲突。立意反过来影响表现形式:作品的轮廓犹如青山,拔地而起,如同一座丰碑。雕塑的上部镂空,同时满足了我对雕塑寓意和艺术造型两方面的需求——代表自由和理想的女神凌空飞起:万里长空为忠魂;雕塑的透空造型则延展了观看者的视线……
  陆君玖:依稀记得,整个工程耗时一年左右吧?
  刘巽发:作品落成上海烈士陵园后,又有机会在上海烈士陵园和龙华烈士陵园的合并工程中再次迁塑。我获得了难得的再创造机会。整个创作过程我觉得很充实,获得很多技术和修养上的成长。同时我也很幸运,党和人民理解我做出的努力,并支持我最终把梦寐以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在1989年12月21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上海城市雕塑四十年评奖”活动中,《且为忠魂舞——上海烈士群雕》获得了殊荣。
  陆君玖:您还有一件为中央台春节晚会设计的动物类作品,也很有影响。
  刘巽发:《中华神马》,那是为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特别制作的雕塑作品。当初创作这个作品主要是为了2002年春节晚会首次出现互动节目这样一个模式。而当时又正好是马年,于是招标时就提出了“马”这个主题。这件作品的构思可以说是源自我国古代的著名青铜雕塑《马踏飞鸢》。表现了奔腾、一往无前的精神。所以是一件新时代的新的《马踏飞鸢》。春节晚会结束后,这座重5吨的雕塑很快被一个私人住宅区作为标志保存着。
  陆君玖:您早年创作的木雕《国际歌》、《牧马人》在木雕手法上有很大突破,您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表现了现代人的情感,不同于传统造型,能谈谈这些创作吗?
  刘巽发:创作《国际歌》时,我刚从文革的冲击中出来,为了能够完成这件作品,我极力想让自己在厂里表现得好些,甚至报名献了两次血。我对《国际歌》这件作品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记得当时都说列宁的话:“唱着《国际歌》可以在世界各地找到同志和战友”,据此我设计了这件木雕的构图。后来这件雕塑也登上了《红旗》杂志的封面。后来我为家乡创作的《镇海蛟》自己比较满意,吸收了太极旋转的韵律,表现出动感与流动,也得到了好评。
  陆君玖:纵观您的创作,我感到您的早期木雕造型中有大型雕塑的那种概括手法与气息,您的大型雕塑中又有着小型雕塑的那种流畅和生动感,您在追求怎样一种雕塑语言?
  刘巽发:我崇拜的是意大利雕塑家弥盖朗基罗,他雕塑的那种英雄气质,那种气势和体量震撼人心,不管大型雕塑还是小型雕塑,气息追求和力度的表现是相通的。
  陆君玖:您从工艺美术起步,又走向了创作大型雕塑的道路,现在又重点研究古典美术理论,积累很多的学习体会和创作经验,对我们现在工艺美术教育有何寄语?
  刘巽发:我虽然没读过大学,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差距。我希望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能够办成一流的学校。工艺美院的教育,特点应该是培养学生有理论,有艺能,重点是实践;有创新精神,有动手能力;主要目标在于培养一流人才,这种人才以后在自己的领域中从创意策划者到大匠的不同岗位都能胜任。只要培养出这种优秀人才,学校就能让社会承认与接受。在培养方法上,我认为激励学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不断受到激励的同时,学生会展现出自身的潜质,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从而培养出有特色、有能力的年轻一代。
  陆君玖:我们的事业最终是属于下一代的,是属于80后的,然后是90后,永远是年轻人的,对他们的教育是真正的大事业。
  刘巽发:对于新一代言,很多人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家庭、学业和社会的压力。我却要说,不论对于我们这一代,还是下一代,还是更后来者,压力是始终存在的。他们应该学会适应自己面对的压力,尊重前辈师长的教学成果,把能量倾泻在学习和工作上,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如果仅仅以娱乐人生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生命,对学习、工作和家庭都敷衍而过,不求其真谛,是无法成就自己的天地的。
  陆君玖:十分感谢刘老师。
  刘巽发:作为一个先行者,我只希望,对于后生们有真帮助。
  
  刘巽发简历
  1946年4月5日生于浙江省镇海县
  1961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就学
  1965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担任雕刻工作
  1970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厂担任雕刻创作工作
  1974年创作木雕《国际歌》
  1975年创作木雕《牧马人》
  1979年7月进入上海市烈士陵园任美工
  1980年创作《龙华死难烈士纪念碑》稿;撰《木雕技法述要》(载1983年第一期《新美术》)。 撰《〈古画品录〉与谢赫辨考》(载1982年上海《工艺美术学报》第二、三期合刊)
  1982年撰《〈续画品〉撰年与作者考辨》(载1986年第十期《云朵》)。创作组雕《永恒》稿。 撰创作手记《〈龙华死难烈士纪念碑〉设计遐想》(载1982年第十六期《上海美术通讯》)。
  1985年 5月,《且为忠魂舞——上海烈士群雕》立于上海市烈士陵园。撰《〈上海烈士群雕〉创作谈》
  1986年撰《城市雕塑刍议》。创作《鲁迅与柔石》
  1987年创作大理石雕《李白》、创作组雕《雄峙•健步》(即《牛•马》)、《杰出的会计专家、教育家潘序伦先生铜像》立于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
  1989年1月进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创作铜锻《雄峙(牛)》
  1990年 6月,《纽带》立于上海国际旅游职业技术学校
  1991年 7月,《遨游太空》立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1992年 7月,《泳》立于上海青浦朱家角镇。8月,《镇海蛟》立于宁波市镇海区江滨公园。 10月,《迈向世界》立于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镇
  1993年 12月,《火树——生命之树》立于宁波市镇海区江滨公园
  1994年 6月,进入上海油画雕塑院,任雕塑创作设计工作。开始在龙华烈士陵园重建《且为忠魂舞》的准备工作。完成一批新的创作,设计有《镇海蛟》、《李白》、《哲学家》、《皈依》、《裂》、《火树》及《回眸》等。
  1995年 3月,赴德国居特斯洛市,出席题为“来自中国的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的刘巽发雕塑作品展览会
  1996年11月,浮雕《光明使者》立于上海电机厂大门二侧
  1997年11月,《人民功臣罗炳辉将军》立于云南省昭通市炳辉广场。12月,《海子牛》立于江苏省如东县城
  1998年创作《九皋之鹤》、《正在绽开的花蕊》、《觉》、《吉象》、《狮》、《贝贝贝尸贝》等一批作品。龙华烈士陵园现场修正重建的《且为忠魂舞》
  1999年 2月,赴德国居特斯洛市,出席题为“来自中国的新艺术——刘巽发雕塑作品展”。 创作《红色之门》(又名《中华门》稿)
  
  陆君玖简历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研究中心主任。
  从事美术教育工作30余年,早年从事牙雕创作和教学,曾设计制作《海上巡演》、《飞向北京》、《嬉鱼》等多件牙雕作品。
  后主要从事雕塑教学和创作。1999年5月为上海公安博物馆设计大型雕塑《辉煌永存》;为上海国际饭店大堂设计及制作大型浮雕《城市早晨》;2000年2月担任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智慧广场指导雕塑设计;2001年8月为无锡灵山大佛万佛殿设计《佛祖涅盘》大型贴金浮雕;2001年4月为上海恒隆广场商务环境的组雕《线韵》;2003年12月为上海康宁科技实验小学设计制作的《谢希德校长胸像》;2004年8月雕塑《荡漾》入选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荣获铜奖;2008年8月为宝山陈伯吹纪念馆、2009年11月为上海市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基金会创作研究基地设计创作陈伯吹铜像雕塑。
  现主要从事工艺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著有《摄影构图》(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塑形赋彩——彩塑》(上海教育科技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等书籍; 2005年9月,为上海市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用书撰写《雕塑》部分;2007年为《新编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撰写竹木牙雕部分;发表《重归视觉艺术表现的真实与真情》、《造型、神采、意趣》、《镂刻透雕 别样趣味》等多篇论文。
其他文献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意经济发展论坛”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4月23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意经济发展论坛”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武汉职院逸兴楼四楼会议室举行。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全国20多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企业专家代表齐聚武汉职院,以“依存 互动 共生 繁荣”为主题,围绕高职艺
期刊
一、木版水印源流  木版水印技艺“镂象于木,印之素纸”,旧称“饾版”术,继中国雕版印刷术出现,是中国特有的套版套色技艺,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雕版印刷术发轫的确切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有共识,那就是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就已经相当成熟。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经卷,卷首一幅扉画(佛说法图),刀法纯熟,印制清晰,足以证明当时木版雕印技艺
期刊
摘要:本文在工学结合新型教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外立面设计》为例,阐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框架下进行课程改革的做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过程    作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立项以来,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勇于创新与实践,形成了“校企融合,学工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
期刊
初秋的校园,暑热似未褪尽,更热更忙的是迎接新生的到来,又一批学子满怀憧憬走进大学,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另一番景象是,新的一届毕业生抬脚步入社会,转身成为职场新人。  有人于是把大学看作人生转折点。  人生转折?然,又不尽然。转折的落点,毕业后的生存状态和腾挪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大学生涯的质量。  由是,跳出了美院人并不陌生的三个关键词:学业、准职业和就业。    就业: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期刊
[摘要]本文从批评的角度对中国当代的高等设计教育进行了分析,从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泡沫现状;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的错位;计划经济模式影响根深蒂固的设计教育体制;重“道”轻“器”、重“艺”轻“技”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对中国设计教育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大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批判反思  1 引言  中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
期刊
1976年,“阿奇米亚”(Alchymia)工作室在米兰成立,与意大利两位著名设计师埃托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和亚历山大罗门蒂利(Alessandro Mendini)的合作,使“阿奇米亚”迅速获得世界声望,成为世界知名的激进设计组织之一。  1981年,以索特萨斯为首的设计师在米兰结成“孟菲斯集团(Memphis)”。孟菲斯的设计师们努力把设计变成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他们从西方
期刊
[摘 要]本文对2011年米兰国际家具展与米兰设计周的设计信息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特别是对米兰在设计展览与创意产业、设计品牌与设计文化、设计组织与设计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与中国家具产业和设计创意产业进行了比较与反思。提炼了设计潮流趋势关键词与设计事件的案例分析,对中国家具家居企业的新产品设计开发与中国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米兰;国际家具展;创意产业;设计趋
期刊
沈榆:“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它的生命力远不如一个始终将自己量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英国人类学家如是说。  研究设计历史不仅是为了保存昨天的智慧,而是为了在面向未来的设计中展现更高的智慧,为此我们选择一些1949年以来对中国人生活方式有重大影响的产品设计现象作研究和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启示,让我们共同“整理老设计、使用好设计、创造新设计”。    人类文明史中,从自行车批量生产到汽车工业初具
期刊
《创意设计源》:在开始采访前,首先要祝贺您参与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所获得的成功!  您能否回顾离开校园后的工作轨迹?尤其是您近年来从事会展行业的主要工作经历?  许润禾:谢谢!我要感谢《创意设计源》杂志提供这样的机会,尤其在世博会闭幕将近一年之际,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一起畅谈曾经走过的世博之路。上海世博会已落下帷幕,但我依然存在某种难以割舍的感情,虽然亲身经历了许多的艰辛,但现在,我们将以冷静的思维
期刊
2007年7月,杭州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奋斗目标。  2008年7月,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杭州要在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大行动中推进转型升级,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2010年5月,在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被确定为杭州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志着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