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g0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共228例患者中心静脉置管480例次总计5 026 d。(1)统计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情况(计算千日感染率)及其所致病死率、细菌检出情况。(2)根据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面积、致伤原因、吸入性损伤程度、置管部位、是否经创面置管、置管持续时间进行分类,统计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发生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CRI的独立危险因素。(3)分别针对所有置管例次、经创面置管例次,按不同置管持续时间分段,统计各时间段内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发生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CRI千日感染率为50.14‰(252/5 026),所致病死率为3.51%(8/228);CRBSI千日感染率为18.70‰(94/5 026),所致病死率为2.19%(5/228)。CRI、CRBSI中分别检出病原菌319、105株,其中检出率居前4位的细菌均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真菌均为近平滑念珠菌。(2)不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吸入性损伤程度、置管部位患者各例次置管后CRI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427~6.991,P值均大于0.05)。不同烧伤总面积、Ⅲ度面积、置管持续时间及是否经创面置管患者各例次置管后CRI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202~14.246,P<0.05或P<0.01)。(3)烧伤总面积、是否经创面置管、置管持续时间为患者发生CRI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495、1.670、1.92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96~2.040、1.077~2.590、1.303~2.841,P<0.05或P<0.01)。(4)在所有置管例次中,置管持续时间小于或等于3 d、大于3 d且小于或等于5 d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发生比例相近(χ2<0.001,P>0.05),置管持续时间大于5 d且小于或等于7 d、大于7 d且小于或等于14 d、大于14 d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前2个时间段(χ2值为3.625~13.495,P值均小于0.05);在经创面置管例次中,置管持续时间小于5 d、大于或等于5 d且小于7 d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发生比例相近(P>0.05),置管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7 d且小于14 d、大于或等于14 d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大于或等于5 d且小于7 d(χ2值分别为6.828、4.940,P值均小于0.05)。

结论

烧伤患者CRI千日感染率相对较低,CRBSI千日感染率相对较高,二者所致病死率均相对较低,鲍氏不动杆菌为主要病原菌;烧伤总面积、是否经创面置管、置管持续时间为可预测烧伤患者并发CR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临床上中心静脉置管5 d内拔除并尽量避免经创面置管,当不能避免经创面置管时,建议7 d内拔除导管。

其他文献
人乳头瘤病毒根据侵犯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黏膜型和皮肤型。皮肤型人乳头瘤病毒多为β人乳头瘤病毒,其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尚有争议。近年来随着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率的增加,其发病机制及β人乳头瘤病毒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病因学关系引起了重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β人乳头瘤病毒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相关,但是也有部分证据不支持。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研究指出,β人乳头瘤病毒可能作为协同致癌因子诱导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产生,但不
荨麻疹的类型多样,发病机制也各不相同。细胞因子在外周血中的水平充分反应疾病的炎症水平及发病机制所牵涉的效应细胞。在急性荨麻疹中,Th2系列因子的高表达证实了急性荨麻疹的过敏性,大量促炎症因子的高表达反映出急性荨麻疹的炎症性。在慢性荨麻疹中,透过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可以发现,不仅Th1/Th2失衡、还有Th17、Tc17和Th9的活化、促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广泛激活和非炎症非免疫系统等均参与了慢
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进化上十分保守的信号转导系统。Notch受体与相邻细胞的配体相互作用转导细胞信号,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较多文献表明,Notch信号通路在维持皮肤正常生理功能以及炎症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皮肤肿瘤、色素性皮肤病等多种皮肤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目前临床应用尚不成熟,Notch信号抑制剂和激活剂有希望为皮肤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微小RNA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是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调控因子。研究发现,多种微小RNA在黑素瘤中表达异常,其中Let-7家族、微小RNA 137、微小RNA 200c和微小RNA 196a等发挥抑癌基因样作用,而微小RNA 221/222、微小RNA 30b/30d、微小RNA 146a、微小RNA 214和微小RNA 182发挥癌基因样作用。黑素瘤相关微小RNA的研究将丰富黑素瘤的分子
DNA羟甲基化指在TET蛋白酶家族催化下,将5甲基胞嘧啶氧化成5羟甲基胞嘧啶的过程,是DNA主动去甲基化的关键中间步骤,主要通过动态调节DNA甲基化水平,影响基因表达。DNA羟甲基化过程可被TET蛋白、三羧酸循环相关酶、维生素C、微小RNA等多种因素调控。研究发现,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多种实体肿瘤类似,恶性黑素瘤中同样存在5羟甲基胞嘧啶含量降低,DNA羟甲基化调控因素异常等现象,提示DNA羟甲基化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后改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NFα)联合利巴韦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使用Peg-INF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0例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的HIV合并HCV感染者0(基线)、12、24、48周及停药后24周的HCV RNA载量、肝功能及CD4+计数变化。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HCV病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