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的教学相长
无论回忆中是不是纠结于迷茫的人生段落和迷失的起伏时长,无论思考中是不是寻找到生活的答案和创作的灵光,无论作品中是不是投射了对工具的感情和对家人的责任,但凡称得上生命中可叙述的成就,都有赖于这些年的教学相长。
身兼教职的艺术家并不鲜见,桑茂林算是把这两种身份兼顾得不错的好好先生。
桑茂林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农村里,可能只有真正在真正贫苦的农村生活过的人才懂得什么叫自幼贫苦,他初中没有读完就在家做农活、开车打工,身在其中的人对农村的感情是他人体会不到的,不是吃不上饭、没有书读这么简单,一边特别想出来,一边又觉得自己的根在那里,所以不可承受生命之重的所有起始都藏在那片黄土地的某一粒尘土里。因此在他刚考上中央美院版画系的时候,大部分创作来源于农村生活场景、细节以及回忆,这些灵感基本是自发的,由来已久的,并不受控制,不可抗拒。
有个台湾人曾买了他十几张画,其中有一幅《天高地阔》便取材于他的农村烙印,这个台湾人很想知道艺术家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是一幅铜版画,画面描绘的是空旷黄土地中一条小路伸向天边,天很空。作品中小路的小恰似自己于天地万物中的微不足道,无渺的边际看似宽广自在,可也隐藏了对未知的迷茫,向往但踌躇,也正是那粒贫苦的尘埃想获得答案的自问。这幅铜版画是桑茂林在中央美院本科学习期间的作品,当时他对农村既想远离又十分依恋的矛盾情感是其他学生体会不到的。在央美全面的专业训练,使得桑茂林的创作技法越来越成熟,视野也变开阔,除了农村题材的创作,另一种尝试则是对通过画面直白地表达情绪。木版作品《椅子》以并排的圆刀长线条刻出背景立面,散发状圆刀长线条刻出地平面,以三角刀短线刻出椅子的轮廓,椅子的刻画不是写实的手法,似乎是一个疲惫的人坐在墙角下。到底是因何而疲惫,观者不得而知,但被现实压得抬不起头的“累”不言而喻,简单刀法就能刻入心底,这大概就是版画的魅力。
在这段时间,有一门课程是文国璋老师的色彩课,课上讲授了印象派的色彩分析法,桑茂林将印象派“点”的笔法从画面中解构出来,表现在个人的创作中更像是印象派“点”的素描。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他的创作有无比深刻影响,甚至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中还不断出现各种“点”。不少深谙当代艺术之道的观者把这些“点”解读为一种创作符号,他说:“从宇宙冥冥之中找到精神上的东西,这是我的出发点,但我不想告诉别人正确答案是什么。我会让不同的人去看我的作品,每个人解读出来的概念都是不一样的,有些观众反馈给我的想法倒是很新奇的,比如有人说我的画像大米。”桑茂林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也在寻找着某种精神层面的归宿,他在解读传统山水画的过程中发现米芾的米点皴、王蒙作品中极繁的皴法以及苔点焦墨渴笔的用法似乎都与“点”有着某种联系,是“点”对客观自然的刻画,但桑茂林的“点”既规则又似乎不见头绪。
本科的毕业使桑茂林又陷入对未来之路的迷茫,“点”成为他的创作手法,从“点”中既能看到散落无措的茫然,又能看到艺术家从中寻找出路、寻找方向,这种挣扎使他的作品中更加渗透出孤独感。《行走的人》是他当时为参加学校一个活动创作的,作品有很明显的自传性。带着这种迷茫如何前行,对每个想要以艺术为职业的年青人都是考验,桑茂林也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内心中对未来的恐慌,生活节奏的每一次突变造就了他在迷茫中找到缓解的节点,一个农村来的贫困生选择本科毕业后继续学习,是需要勇气的,也的确是孤独的。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不会作画的农民不是好老师,桑茂林自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之后,来到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版画工作室教师。当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版画专业只有几间小小的教室,是几位老教授建立起来的,但是空间有限,学生们动手做起东西来很不方便。那时候可能也没有专业的木版工作室,更无法与他当年在央美读书时版画系的硬件设施相比。于是桑茂林向学院提出成立专业木版工作室的申请,学院虽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教室的资源很有限,于是将版画系的一间小教室与其他系的一间大教室交换位置。桑茂林在系里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木版工作室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他将央美木版机的工作原理与日本的机器相结合,设计了一款大型的木版机,当然他也请教了央美的朋友帮忙研究设计图纸,在上海一个工厂订做完成。那时候真正意义上的木版工作室才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了,工作室能容纳二十几人,学生终于有了可以制版作画的地方,虽然仅限于做小幅的作品。
桑茂林在这间工作室给学生们上课,教版画基础,并指导创作。他认为版画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技术是最容易学的。对于刚刚步入大学进入版画工作室的大一新生来讲,艺术认知的修养是第一位的。因此每次上课的时候,会让学生们先欣赏作品,让学生们去了解与这件作品相对应的艺术家的信息,包括艺术家的生活境遇、工作环境、思想情感等,来解读艺术家是在什么情境下去做这件作品。在带领学生分析作品产生的背景之后,再施以技法教学。这种作品背景的解读,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训练。桑茂林说:“技法就是技术,在以前讲,会技术的人是工匠、手艺人,以前画山水也是临摹,到宋以后,山水画渐渐有了上乘思想的东西,比如画江中一只鸟站在船沿上,表示空寂,这是有象征意义的,并不是单纯的描摹自然界,不是风景画。这里面注重的是文化气息。”解决了文化的内涵,再去解决技法。“技法学会之后,再用一定的创作量来要求学生。就像织毛衣一样,刚开始学是5针6针的数,到最后直接闭着眼睛一只胳膊袖就打出来了。”在技法训练过程中,他要求学生从自己内心感受出发,通过作品来表达感情。至于刀法的真谛,这个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体悟了,每个学生的感悟能力是不同的,但是情感表达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
在上海生活,教书育人,成家立业,看似安定稳妥,可大都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不由分说的马不停蹄,有时候会逼得人怀念在农村农闲时无聊无作、农忙时昼夜浑然交替的分明。生活环境的改变,致使桑茂林的创作又一次走入“迷茫”中,近几年,他的作品画面中经常出现的鱼、人等形象,这并不是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表象,此次迷失是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状态的迷失、目标的迷失。参与现实、观望现实、质问现实是一个艺术家不自觉的能力。城市中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城市绿化、食品安全、工厂废弃物排放等环境问题,社会消防安全、多事故发生、世界疾病的传播等等问题都引起艺术家思考,科技高度发达、经济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这些都成为艺桑茂林创作过程中的反复思考过的“点”。 虽然大多数作品以“迷失”为主线,但对于桑茂林来讲,“迷失”并不是他真正内心无助的刻画,而是“迷失”中艺术家的状态。桑茂林最近给儿子苹果做了一幅作品,雾霾严重,他给儿子戴了口罩,他觉得儿子在一天一天慢慢长大,想记录一下这个时刻,这便是他创作的小插曲。桑茂林觉得,现在的创作状态是挺舒服的,做版画就像平时写日记一样,按自己的风格做,不迎合,只是传达内心,他很享受这个过程。虽然会有一些联展邀请或是参加命题创作的大型展览,但这些不会影响到他创作的个性发展。有时候画廊也会催促他出一些新作,但他从来不急于求成,他深深地知道自己创作想要的是什么,他的画不多,一年五六张,多则十一二张。
桑茂林是一个喜欢静的人,平时也画一些水彩作品,画了有两百多张,但从来没有拿出来过,他说他还是喜欢做木版,他喜欢刻刀剔除木板时发出的脆脆的裂开的声音,他在做创作时从来不起稿子,他觉得当刀与木板接触的一刹那就产生了对话,情感自然进发。他不喜欢乱用刀法,画面中总是最纯粹的痕迹,他似乎找到了刻刀与木板的谐凑与共鸣。即使刀法有变化,也是平稳中的一种矛盾,“下刀产生矛盾”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给学生上课时这个矛盾命题也会带到课堂中去,他不会跟学生讲怎样去解答,而是要求学生从做木版的实践中去体会,了解刀法的真谛,从刀上感受精神的存在,这一刀与下一刀产生什么情感、矛盾、联系,这是要慢慢悟的。你必须了解板,板才能真正了解你,刀和木才能配合好,板刻好后的印制又是纸与马莲压力的搭配,这种摩擦的深浅又是艺术家与画面的交流,木痕印到纸上,纸吸墨多少,与板又产生关系,版画才能最终跃然。
桑茂林木版艺术的精神内涵最终落实到艺术家与刀之间、刀与板之间、板与纸之间、纸与墨之间的情感碰撞,从制版到手工印制于纸上,也许对于他来讲,这是一系列强调过程美感的行为艺术。无论回忆中是不是纠结于迷茫的人生段落和迷失的起伏时长,无论思考中是不是寻找到生活的答案和创作的灵光,无论作品中是不是投射了对工具的感情和对家人的责任,但凡称得上生命中可叙述的成就,都有赖于这些年的教学相长。
我要的是一种状态
生活是一种状态,艺术创作也是一种状态。
艺术创作对于桑茂林来讲是一种润滑剂,自上学到现在的工作、生活,这个润滑剂是不可或缺的。他享受创作的过程,对材料运用的这种状态非常美好,况且对于他来讲,在大学的教学内容又与他的专业相关,艺术创作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状态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自己人生路上的感受。他说:“当你在用文字描述—个事物的时候,语言可能会土一点,但只要有思想在里面就好,它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艺术创作也是这样的。”
最近在忙什么?
在一个朋友工作室帮忙做一些东西,还在准备“城市目光——2015上海当代艺术大展”,他们特别针对木版这个专业邀请了我,主要是一些展览。
你的作品中密密麻麻的刀法,传达的是什么情绪?
你怎么理解我的作品?
我从你的作品中读出来的是一种心态上的宁静。
看似宁静其实不宁静,里面反映的是一种迷茫,一种状态。
我的作品与我的生活有很多关系,早期一些作品是描绘农村景象的,家乡黄土高原朴素的生活气息。现在从黄土高原空旷大地上的一条小路走出来,上了中央美院,找自己的路,又来到大都市上海,看到林林总总的人,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这种状态中做的创作,其实是一种迷茫,这种迷茫不仅是我自己,也是对人类社会的某种“进步”或者说是“倒退”的思考。
《缓解压力》这幅我倒是真正觉得有种压迫的紧张感。
这幅是直接反映的是一种压力感,而其他作品则是对压力感或愉快感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在中国无论是人口还是每天事情发生的频率,应该用“密集”这个词来形容,所以我的作品中运用了密密麻麻的创作手法。我的创作反映的是当下社会中每个人某时刻的心理状态,矛盾感、紧张感、压力感或者是平衡感、愉快感等。画面尽量寻求一种宁静,让观众从宁静中解读我所表达的。有的人解读的是一种烦躁中的宁静,这种解读是根据每个人的阅历不同而不一样的。我的初衷是不让观众有一个固定的解读答案。
作品的选题来源于什么?
选题有的是任务性的,比如抗日战争的展览,我就做了《北伐战争》;比如参加联展,是有主题的创作;画廊也会催促我出一些作品,但这些都是不会影响到个人创作的。画廊也挺有意思,前几天画廊给我发了一张照片,一个德国人拿着我的画,这幅画是我大学时做的一幅木版,一个女人的背影,当时是想找点创作的新意,便把女人的臀部夸张了,就在前几天一个德国人在画廊看到了我那张作品,特别激动的说我画的就是她,便拿着画拍了一张背影发给我看。
我觉得画面的内容对于你来说不是个问题
画面基本没有内容,只有个状态,即使是有内容,但一般是借题发挥,主要从画面语言上表达我的某种情感。
对!我想了想你说的很对,内容不是太能束缚住我的艺术创作的。我们的交谈只要从画面上一入手就会产生火花,这种状态是很痛快的!
那你创作有没有—个空窗期
创作肯定有空窗期,每年都有一个,那时候我主要就看书,看到某个时候灵感就突然来了,然后就做一段时间创作。
你是怎样处理生活中的琐事与创作的关系?
包容。生活中的琐事肯定会影响创作,但这就是生活啊,有高有低,有时候硬碰硬会两败俱伤,多包容就有收获。我相信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
怎么看待当代艺术?
我认为当代这个词是没有概念来定的,有人说当代是平面化,有人说当代是与当今世界有关的,还有人说现在的人就是当代的啊,做的任何东西都是当代的……所以当代不好说。我觉得这跟艺术家个人思维有关系,艺术在语言上没有好坏之分,主要是实现度如何。每个人有不同的认识和偏好,这都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有的人是用传统版画语言做当代作品,也是可以的。我不管什么当代啊或是什么代的,我就做我自己的,挂什么帽子是别人来说的。很多人都说看不懂当代艺术,也有人说“科学是把事物做的明白化,艺术就是把明白的事物糊涂化”,我觉得还挺有道理的。艺术,懂一点就够了。 我得过一个奖
因为一幅作品《宋庆龄》参加了家乡的比赛,获得一块毛巾,有了评委老师的提点,才决定走
桑茂林在他小的时候,对画画没有概念,更谈不上喜欢。爸爸是名铁匠,打铁的时候会在地上画一个样板,画画对他的影响就这些吧。他的家乡就在太行山一带,靠天吃饭,生活条件比较困难,初中没有上完就开始做开车的工作,偶然的机遇在街上看到一个画像的,觉得还挺有意思,就跟人家学,自己回去就画,画画孙悟空、猪八戒,还画过宋庆龄参加展览,居然还获奖得了个毛巾。评画的老师告诉桑茂林有这种专门学画画的学校,于是他就动了心。从那以后又拿起笔来,又读了一年初三,考上了山西省太原市一所中专,一入学就开始学习版画。这个过程对于他来说还不是喜欢画画,开车太辛苦,画画会轻松一点,是一种投机性的选择,而画画是以后慢慢地喜欢上的。
刚上中专时想过考大学吗?
没有,上中专的时候连中央美院都不知道,人有时候不是想好干什么才干什么,有时候就是你走到这一步了,另外—条路就打开了,方向就指出来了,就像有个箭头似的,你走到前头,箭头就一直在前边指引你跟着它走。我们上中专水平都不够啊,只知道徐悲鸿,还有王式廓。当时脑子里就只有这两个名字。
什么缘由才想考美院?
读中专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师,现在央美的教授,李晓林老师,人品特别好,他把我们班整个学习的气氛都了带起来,当时学生对艺术是一种狂热的追求,我们每天晚上都去火车站画速写,自己组织画头像……当时我们班有一股考美院的风气,而这个缘由就是跟李老师有关,他引导我们看到了中央美院。李老师当时的教育方式与我们个人情况相结合,产生了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我们这帮人基本功都很厉害,除了有考进央美的以外也有些人考了中央工艺美院什么的,当时四个版种已经都学了,所以考中央美术学院时专业考得很轻松。
在大学期间参加过什么活动或展览?
印象深的是优秀作品年度展吧,央美每年学校有年度展,系里面也有展有奖,每次下乡写生回来也有展有奖。如果哪件作品参加展览并留校了,这是很光荣的事情。还有就是社会上的展览,有韩国什么展,还参加过诺基亚的设计展览,获了个奖,换了个手机,那时候我连BP机都没有,就先有了个手机,当时特别想要那手机,但是在学校要吃饭,然后把手机变成钱,吃了两三个月。上大学时自己年龄也大,在学校课上就是踏踏实实的学,课下就是听讲座,许多讲座都特别棒,自己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每次回来都要把讲座整理成两页纸,笔记现在还留着。看个电影也要写个感受之类的。
对美院的印象是什么?
那时候的感觉美术学院是非常棒的,师生关系非常好,老师也特别好,我们班也就12个人吧,全院的老师估计也都认识,那时候与靳尚谊院长见了面也都打招呼,央美年轻的几个老师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有的教授跟学生很亲密,在生活上经常给予帮助。有的老师给介绍画插图的活儿干,有的老师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这些老师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美院环境非常好,自由,尤其在二厂时,工作室里白天有白天做活的,晚上有晚上做活的,我说这个做活就是学习,画画什么的,同学们会一起干活啊,学生之间就像兄弟一样,很团结。我们跟着吴长江先生去西藏下乡写生,吴先生跟我们谈论很多事情,我们能见很多世面,学很多东西,都不可忘记,有时候吴先生也请我们去他家做客,我们也帮忙处理院子里的草啊什么的,都很值得回忆。每到假期时吴长江先生会给工会打招呼让我去上课,解决一些学费问题。所以说那些年在美院,老师与学生是无比亲密的,学生不多,老师也不多。都是用心相处的。
我对生活期许美满
教师就像自己的父母亲,他不会要求你必须要走什么样的路,除了给予正确的引导外,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是幸福快乐的。
本不打算问有关中国美术教育类的问题,但采访到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桑茂林便讲了一小则故事给我听:“宋朝以前宫廷里选画师比较注重技能,考试的方式是画个亭台楼阁啊、孔雀什么的,画得像了就录取,考生也会猜测每年的考题,提前做准备。宋徽宗便改革了这种选拔制度,到考试的时候呢,考官也没有抱个孔雀啊、山鸡啊到考场,直接出了个题目。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时候像那些准备了许久画孔雀、山鸡的人却不知道该如何考试了,”其实部分美术学院的选拔制度还是很客观的,不仅注重了基础,还注重了综合的创作能力。
版画这门课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本科教育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方面,一个是技能方面,这两方面都要顾及,学术是靠老师的引导,技能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至于学生将来发展如何,就要看自己的目标了,除了解决学术技能的问题之外,我认为更多的是做人做事正确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学生们在任何行业的立世之本。
怎样与学生相处?
一般在学术上不会遇到什么大的困难。现在学校的学生比较敏感,忍耐力、包容性跟以前的学生不一样,我会尝试去介入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尝试体会学生的心理,这样事情就会好解决了。比如有的学生刚上了大学,一年级还没读完,就打算出国,但是家长不赞成,家长希望我能来劝说学生。学生挺相信我,也找我来讲他的烦恼。我跟他说如果先了解了国内教学是什么样的,学到一些基本功之后再出国,这样是不是会对自己的方向更加清晰,可以等毕业之后或者三年级之后再出国,会不会更好一些。经过学生考虑我的提议之后,他就有了一个学习的目标,而这个学生在大二的时候也明显有个成长。他家长也很感激,学生也有很多成长,我如果切身去体会学生的状态,这样问题就好解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其实就是心和心的相处。人与人相处是一种缘分,和别人处不好,那么和自己也处不好。
平时给学生上课推荐什么书看?
当然要推荐书让学生们看,不过推荐的话是带着个人情节的,我还是鼓励他们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学生读书是很关键的,大量的读书才有辨别和思想。
那你觉得教学与个人创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教学在时间上与个人创作会有些冲突,但也有互相促进的作用,教学会让自己对绘画有更深刻的理解。学校的事情多多少少会影响创作,但这个事情并不是主要的,人在生活各个方面都要顾及,主要是以什么心理状态处理这个事情,更好的把生活与创作结合起来,如果带着焦急和烦躁的心态面对生活,看待任何事情都是烦躁的;如果看待事情心情是晴朗的,对任何事情都是以开朗的心境对待的。这就是看你怎么对待身边的事情,或怎么处理事情。
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
对学生的期望主要是生活的美满,至于有的学生想做艺术或是做其他工作,这是学生个人的想法。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不会限制苹果将来做什么,我现在做艺术,父母也是不知道我会考上美院,继续作画。好多小孩的成长最终不是家长和老师决定的,还是要看孩子个人的发展。我觉得人干什么事情都围绕着生活,所以我对学生讲幸福和快乐是最终的。
无论回忆中是不是纠结于迷茫的人生段落和迷失的起伏时长,无论思考中是不是寻找到生活的答案和创作的灵光,无论作品中是不是投射了对工具的感情和对家人的责任,但凡称得上生命中可叙述的成就,都有赖于这些年的教学相长。
身兼教职的艺术家并不鲜见,桑茂林算是把这两种身份兼顾得不错的好好先生。
桑茂林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农村里,可能只有真正在真正贫苦的农村生活过的人才懂得什么叫自幼贫苦,他初中没有读完就在家做农活、开车打工,身在其中的人对农村的感情是他人体会不到的,不是吃不上饭、没有书读这么简单,一边特别想出来,一边又觉得自己的根在那里,所以不可承受生命之重的所有起始都藏在那片黄土地的某一粒尘土里。因此在他刚考上中央美院版画系的时候,大部分创作来源于农村生活场景、细节以及回忆,这些灵感基本是自发的,由来已久的,并不受控制,不可抗拒。
有个台湾人曾买了他十几张画,其中有一幅《天高地阔》便取材于他的农村烙印,这个台湾人很想知道艺术家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是一幅铜版画,画面描绘的是空旷黄土地中一条小路伸向天边,天很空。作品中小路的小恰似自己于天地万物中的微不足道,无渺的边际看似宽广自在,可也隐藏了对未知的迷茫,向往但踌躇,也正是那粒贫苦的尘埃想获得答案的自问。这幅铜版画是桑茂林在中央美院本科学习期间的作品,当时他对农村既想远离又十分依恋的矛盾情感是其他学生体会不到的。在央美全面的专业训练,使得桑茂林的创作技法越来越成熟,视野也变开阔,除了农村题材的创作,另一种尝试则是对通过画面直白地表达情绪。木版作品《椅子》以并排的圆刀长线条刻出背景立面,散发状圆刀长线条刻出地平面,以三角刀短线刻出椅子的轮廓,椅子的刻画不是写实的手法,似乎是一个疲惫的人坐在墙角下。到底是因何而疲惫,观者不得而知,但被现实压得抬不起头的“累”不言而喻,简单刀法就能刻入心底,这大概就是版画的魅力。
在这段时间,有一门课程是文国璋老师的色彩课,课上讲授了印象派的色彩分析法,桑茂林将印象派“点”的笔法从画面中解构出来,表现在个人的创作中更像是印象派“点”的素描。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他的创作有无比深刻影响,甚至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中还不断出现各种“点”。不少深谙当代艺术之道的观者把这些“点”解读为一种创作符号,他说:“从宇宙冥冥之中找到精神上的东西,这是我的出发点,但我不想告诉别人正确答案是什么。我会让不同的人去看我的作品,每个人解读出来的概念都是不一样的,有些观众反馈给我的想法倒是很新奇的,比如有人说我的画像大米。”桑茂林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也在寻找着某种精神层面的归宿,他在解读传统山水画的过程中发现米芾的米点皴、王蒙作品中极繁的皴法以及苔点焦墨渴笔的用法似乎都与“点”有着某种联系,是“点”对客观自然的刻画,但桑茂林的“点”既规则又似乎不见头绪。
本科的毕业使桑茂林又陷入对未来之路的迷茫,“点”成为他的创作手法,从“点”中既能看到散落无措的茫然,又能看到艺术家从中寻找出路、寻找方向,这种挣扎使他的作品中更加渗透出孤独感。《行走的人》是他当时为参加学校一个活动创作的,作品有很明显的自传性。带着这种迷茫如何前行,对每个想要以艺术为职业的年青人都是考验,桑茂林也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内心中对未来的恐慌,生活节奏的每一次突变造就了他在迷茫中找到缓解的节点,一个农村来的贫困生选择本科毕业后继续学习,是需要勇气的,也的确是孤独的。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不会作画的农民不是好老师,桑茂林自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之后,来到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版画工作室教师。当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版画专业只有几间小小的教室,是几位老教授建立起来的,但是空间有限,学生们动手做起东西来很不方便。那时候可能也没有专业的木版工作室,更无法与他当年在央美读书时版画系的硬件设施相比。于是桑茂林向学院提出成立专业木版工作室的申请,学院虽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教室的资源很有限,于是将版画系的一间小教室与其他系的一间大教室交换位置。桑茂林在系里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木版工作室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他将央美木版机的工作原理与日本的机器相结合,设计了一款大型的木版机,当然他也请教了央美的朋友帮忙研究设计图纸,在上海一个工厂订做完成。那时候真正意义上的木版工作室才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了,工作室能容纳二十几人,学生终于有了可以制版作画的地方,虽然仅限于做小幅的作品。
桑茂林在这间工作室给学生们上课,教版画基础,并指导创作。他认为版画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技术是最容易学的。对于刚刚步入大学进入版画工作室的大一新生来讲,艺术认知的修养是第一位的。因此每次上课的时候,会让学生们先欣赏作品,让学生们去了解与这件作品相对应的艺术家的信息,包括艺术家的生活境遇、工作环境、思想情感等,来解读艺术家是在什么情境下去做这件作品。在带领学生分析作品产生的背景之后,再施以技法教学。这种作品背景的解读,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训练。桑茂林说:“技法就是技术,在以前讲,会技术的人是工匠、手艺人,以前画山水也是临摹,到宋以后,山水画渐渐有了上乘思想的东西,比如画江中一只鸟站在船沿上,表示空寂,这是有象征意义的,并不是单纯的描摹自然界,不是风景画。这里面注重的是文化气息。”解决了文化的内涵,再去解决技法。“技法学会之后,再用一定的创作量来要求学生。就像织毛衣一样,刚开始学是5针6针的数,到最后直接闭着眼睛一只胳膊袖就打出来了。”在技法训练过程中,他要求学生从自己内心感受出发,通过作品来表达感情。至于刀法的真谛,这个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体悟了,每个学生的感悟能力是不同的,但是情感表达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
在上海生活,教书育人,成家立业,看似安定稳妥,可大都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不由分说的马不停蹄,有时候会逼得人怀念在农村农闲时无聊无作、农忙时昼夜浑然交替的分明。生活环境的改变,致使桑茂林的创作又一次走入“迷茫”中,近几年,他的作品画面中经常出现的鱼、人等形象,这并不是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表象,此次迷失是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状态的迷失、目标的迷失。参与现实、观望现实、质问现实是一个艺术家不自觉的能力。城市中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城市绿化、食品安全、工厂废弃物排放等环境问题,社会消防安全、多事故发生、世界疾病的传播等等问题都引起艺术家思考,科技高度发达、经济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这些都成为艺桑茂林创作过程中的反复思考过的“点”。 虽然大多数作品以“迷失”为主线,但对于桑茂林来讲,“迷失”并不是他真正内心无助的刻画,而是“迷失”中艺术家的状态。桑茂林最近给儿子苹果做了一幅作品,雾霾严重,他给儿子戴了口罩,他觉得儿子在一天一天慢慢长大,想记录一下这个时刻,这便是他创作的小插曲。桑茂林觉得,现在的创作状态是挺舒服的,做版画就像平时写日记一样,按自己的风格做,不迎合,只是传达内心,他很享受这个过程。虽然会有一些联展邀请或是参加命题创作的大型展览,但这些不会影响到他创作的个性发展。有时候画廊也会催促他出一些新作,但他从来不急于求成,他深深地知道自己创作想要的是什么,他的画不多,一年五六张,多则十一二张。
桑茂林是一个喜欢静的人,平时也画一些水彩作品,画了有两百多张,但从来没有拿出来过,他说他还是喜欢做木版,他喜欢刻刀剔除木板时发出的脆脆的裂开的声音,他在做创作时从来不起稿子,他觉得当刀与木板接触的一刹那就产生了对话,情感自然进发。他不喜欢乱用刀法,画面中总是最纯粹的痕迹,他似乎找到了刻刀与木板的谐凑与共鸣。即使刀法有变化,也是平稳中的一种矛盾,“下刀产生矛盾”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给学生上课时这个矛盾命题也会带到课堂中去,他不会跟学生讲怎样去解答,而是要求学生从做木版的实践中去体会,了解刀法的真谛,从刀上感受精神的存在,这一刀与下一刀产生什么情感、矛盾、联系,这是要慢慢悟的。你必须了解板,板才能真正了解你,刀和木才能配合好,板刻好后的印制又是纸与马莲压力的搭配,这种摩擦的深浅又是艺术家与画面的交流,木痕印到纸上,纸吸墨多少,与板又产生关系,版画才能最终跃然。
桑茂林木版艺术的精神内涵最终落实到艺术家与刀之间、刀与板之间、板与纸之间、纸与墨之间的情感碰撞,从制版到手工印制于纸上,也许对于他来讲,这是一系列强调过程美感的行为艺术。无论回忆中是不是纠结于迷茫的人生段落和迷失的起伏时长,无论思考中是不是寻找到生活的答案和创作的灵光,无论作品中是不是投射了对工具的感情和对家人的责任,但凡称得上生命中可叙述的成就,都有赖于这些年的教学相长。
我要的是一种状态
生活是一种状态,艺术创作也是一种状态。
艺术创作对于桑茂林来讲是一种润滑剂,自上学到现在的工作、生活,这个润滑剂是不可或缺的。他享受创作的过程,对材料运用的这种状态非常美好,况且对于他来讲,在大学的教学内容又与他的专业相关,艺术创作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状态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自己人生路上的感受。他说:“当你在用文字描述—个事物的时候,语言可能会土一点,但只要有思想在里面就好,它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艺术创作也是这样的。”
最近在忙什么?
在一个朋友工作室帮忙做一些东西,还在准备“城市目光——2015上海当代艺术大展”,他们特别针对木版这个专业邀请了我,主要是一些展览。
你的作品中密密麻麻的刀法,传达的是什么情绪?
你怎么理解我的作品?
我从你的作品中读出来的是一种心态上的宁静。
看似宁静其实不宁静,里面反映的是一种迷茫,一种状态。
我的作品与我的生活有很多关系,早期一些作品是描绘农村景象的,家乡黄土高原朴素的生活气息。现在从黄土高原空旷大地上的一条小路走出来,上了中央美院,找自己的路,又来到大都市上海,看到林林总总的人,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这种状态中做的创作,其实是一种迷茫,这种迷茫不仅是我自己,也是对人类社会的某种“进步”或者说是“倒退”的思考。
《缓解压力》这幅我倒是真正觉得有种压迫的紧张感。
这幅是直接反映的是一种压力感,而其他作品则是对压力感或愉快感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在中国无论是人口还是每天事情发生的频率,应该用“密集”这个词来形容,所以我的作品中运用了密密麻麻的创作手法。我的创作反映的是当下社会中每个人某时刻的心理状态,矛盾感、紧张感、压力感或者是平衡感、愉快感等。画面尽量寻求一种宁静,让观众从宁静中解读我所表达的。有的人解读的是一种烦躁中的宁静,这种解读是根据每个人的阅历不同而不一样的。我的初衷是不让观众有一个固定的解读答案。
作品的选题来源于什么?
选题有的是任务性的,比如抗日战争的展览,我就做了《北伐战争》;比如参加联展,是有主题的创作;画廊也会催促我出一些作品,但这些都是不会影响到个人创作的。画廊也挺有意思,前几天画廊给我发了一张照片,一个德国人拿着我的画,这幅画是我大学时做的一幅木版,一个女人的背影,当时是想找点创作的新意,便把女人的臀部夸张了,就在前几天一个德国人在画廊看到了我那张作品,特别激动的说我画的就是她,便拿着画拍了一张背影发给我看。
我觉得画面的内容对于你来说不是个问题
画面基本没有内容,只有个状态,即使是有内容,但一般是借题发挥,主要从画面语言上表达我的某种情感。
对!我想了想你说的很对,内容不是太能束缚住我的艺术创作的。我们的交谈只要从画面上一入手就会产生火花,这种状态是很痛快的!
那你创作有没有—个空窗期
创作肯定有空窗期,每年都有一个,那时候我主要就看书,看到某个时候灵感就突然来了,然后就做一段时间创作。
你是怎样处理生活中的琐事与创作的关系?
包容。生活中的琐事肯定会影响创作,但这就是生活啊,有高有低,有时候硬碰硬会两败俱伤,多包容就有收获。我相信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
怎么看待当代艺术?
我认为当代这个词是没有概念来定的,有人说当代是平面化,有人说当代是与当今世界有关的,还有人说现在的人就是当代的啊,做的任何东西都是当代的……所以当代不好说。我觉得这跟艺术家个人思维有关系,艺术在语言上没有好坏之分,主要是实现度如何。每个人有不同的认识和偏好,这都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有的人是用传统版画语言做当代作品,也是可以的。我不管什么当代啊或是什么代的,我就做我自己的,挂什么帽子是别人来说的。很多人都说看不懂当代艺术,也有人说“科学是把事物做的明白化,艺术就是把明白的事物糊涂化”,我觉得还挺有道理的。艺术,懂一点就够了。 我得过一个奖
因为一幅作品《宋庆龄》参加了家乡的比赛,获得一块毛巾,有了评委老师的提点,才决定走
桑茂林在他小的时候,对画画没有概念,更谈不上喜欢。爸爸是名铁匠,打铁的时候会在地上画一个样板,画画对他的影响就这些吧。他的家乡就在太行山一带,靠天吃饭,生活条件比较困难,初中没有上完就开始做开车的工作,偶然的机遇在街上看到一个画像的,觉得还挺有意思,就跟人家学,自己回去就画,画画孙悟空、猪八戒,还画过宋庆龄参加展览,居然还获奖得了个毛巾。评画的老师告诉桑茂林有这种专门学画画的学校,于是他就动了心。从那以后又拿起笔来,又读了一年初三,考上了山西省太原市一所中专,一入学就开始学习版画。这个过程对于他来说还不是喜欢画画,开车太辛苦,画画会轻松一点,是一种投机性的选择,而画画是以后慢慢地喜欢上的。
刚上中专时想过考大学吗?
没有,上中专的时候连中央美院都不知道,人有时候不是想好干什么才干什么,有时候就是你走到这一步了,另外—条路就打开了,方向就指出来了,就像有个箭头似的,你走到前头,箭头就一直在前边指引你跟着它走。我们上中专水平都不够啊,只知道徐悲鸿,还有王式廓。当时脑子里就只有这两个名字。
什么缘由才想考美院?
读中专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师,现在央美的教授,李晓林老师,人品特别好,他把我们班整个学习的气氛都了带起来,当时学生对艺术是一种狂热的追求,我们每天晚上都去火车站画速写,自己组织画头像……当时我们班有一股考美院的风气,而这个缘由就是跟李老师有关,他引导我们看到了中央美院。李老师当时的教育方式与我们个人情况相结合,产生了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我们这帮人基本功都很厉害,除了有考进央美的以外也有些人考了中央工艺美院什么的,当时四个版种已经都学了,所以考中央美术学院时专业考得很轻松。
在大学期间参加过什么活动或展览?
印象深的是优秀作品年度展吧,央美每年学校有年度展,系里面也有展有奖,每次下乡写生回来也有展有奖。如果哪件作品参加展览并留校了,这是很光荣的事情。还有就是社会上的展览,有韩国什么展,还参加过诺基亚的设计展览,获了个奖,换了个手机,那时候我连BP机都没有,就先有了个手机,当时特别想要那手机,但是在学校要吃饭,然后把手机变成钱,吃了两三个月。上大学时自己年龄也大,在学校课上就是踏踏实实的学,课下就是听讲座,许多讲座都特别棒,自己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每次回来都要把讲座整理成两页纸,笔记现在还留着。看个电影也要写个感受之类的。
对美院的印象是什么?
那时候的感觉美术学院是非常棒的,师生关系非常好,老师也特别好,我们班也就12个人吧,全院的老师估计也都认识,那时候与靳尚谊院长见了面也都打招呼,央美年轻的几个老师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有的教授跟学生很亲密,在生活上经常给予帮助。有的老师给介绍画插图的活儿干,有的老师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这些老师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美院环境非常好,自由,尤其在二厂时,工作室里白天有白天做活的,晚上有晚上做活的,我说这个做活就是学习,画画什么的,同学们会一起干活啊,学生之间就像兄弟一样,很团结。我们跟着吴长江先生去西藏下乡写生,吴先生跟我们谈论很多事情,我们能见很多世面,学很多东西,都不可忘记,有时候吴先生也请我们去他家做客,我们也帮忙处理院子里的草啊什么的,都很值得回忆。每到假期时吴长江先生会给工会打招呼让我去上课,解决一些学费问题。所以说那些年在美院,老师与学生是无比亲密的,学生不多,老师也不多。都是用心相处的。
我对生活期许美满
教师就像自己的父母亲,他不会要求你必须要走什么样的路,除了给予正确的引导外,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是幸福快乐的。
本不打算问有关中国美术教育类的问题,但采访到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桑茂林便讲了一小则故事给我听:“宋朝以前宫廷里选画师比较注重技能,考试的方式是画个亭台楼阁啊、孔雀什么的,画得像了就录取,考生也会猜测每年的考题,提前做准备。宋徽宗便改革了这种选拔制度,到考试的时候呢,考官也没有抱个孔雀啊、山鸡啊到考场,直接出了个题目。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时候像那些准备了许久画孔雀、山鸡的人却不知道该如何考试了,”其实部分美术学院的选拔制度还是很客观的,不仅注重了基础,还注重了综合的创作能力。
版画这门课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本科教育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方面,一个是技能方面,这两方面都要顾及,学术是靠老师的引导,技能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至于学生将来发展如何,就要看自己的目标了,除了解决学术技能的问题之外,我认为更多的是做人做事正确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学生们在任何行业的立世之本。
怎样与学生相处?
一般在学术上不会遇到什么大的困难。现在学校的学生比较敏感,忍耐力、包容性跟以前的学生不一样,我会尝试去介入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尝试体会学生的心理,这样事情就会好解决了。比如有的学生刚上了大学,一年级还没读完,就打算出国,但是家长不赞成,家长希望我能来劝说学生。学生挺相信我,也找我来讲他的烦恼。我跟他说如果先了解了国内教学是什么样的,学到一些基本功之后再出国,这样是不是会对自己的方向更加清晰,可以等毕业之后或者三年级之后再出国,会不会更好一些。经过学生考虑我的提议之后,他就有了一个学习的目标,而这个学生在大二的时候也明显有个成长。他家长也很感激,学生也有很多成长,我如果切身去体会学生的状态,这样问题就好解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其实就是心和心的相处。人与人相处是一种缘分,和别人处不好,那么和自己也处不好。
平时给学生上课推荐什么书看?
当然要推荐书让学生们看,不过推荐的话是带着个人情节的,我还是鼓励他们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学生读书是很关键的,大量的读书才有辨别和思想。
那你觉得教学与个人创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教学在时间上与个人创作会有些冲突,但也有互相促进的作用,教学会让自己对绘画有更深刻的理解。学校的事情多多少少会影响创作,但这个事情并不是主要的,人在生活各个方面都要顾及,主要是以什么心理状态处理这个事情,更好的把生活与创作结合起来,如果带着焦急和烦躁的心态面对生活,看待任何事情都是烦躁的;如果看待事情心情是晴朗的,对任何事情都是以开朗的心境对待的。这就是看你怎么对待身边的事情,或怎么处理事情。
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
对学生的期望主要是生活的美满,至于有的学生想做艺术或是做其他工作,这是学生个人的想法。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不会限制苹果将来做什么,我现在做艺术,父母也是不知道我会考上美院,继续作画。好多小孩的成长最终不是家长和老师决定的,还是要看孩子个人的发展。我觉得人干什么事情都围绕着生活,所以我对学生讲幸福和快乐是最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