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胃口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的留学生出了国,最大的关隘除了语言,便是饮食。
  刚到东瀛的郁达夫,最觉饮食起居的痛苦:“房子是那么矮小的,睡觉是在铺地的席子上睡的,摆在四脚高盘里的菜蔬,不是一块烧鱼,就是几块木片似的牛蒡。”可是后来,他自己承认:“若再在日本久住下去,滞留年限到了三五年以上,则这岛国的粗茶淡饭,变得件件都足怀恋。”
  郁达夫在文坛算得上是美食家了。他食量不小,“一餐可以吃一斤重的甲鱼或一只童子鸡”(郁达夫妻子王映霞语)。他讲究吃,不喜欢吃泡饭,“可是下饭的小菜,却十分讲究,常是荷包蛋、油氽花生米、松花皮蛋等可口之物”。
  在郁达夫的日记里,下饭馆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随便一数,仅1927年在上海时,居然有五分之四的日子在下馆子。他穿了太太寄的寒衣皮袍去法租界吃饭,遇见“杭州的王映霞女士”,心被搅乱,于是又请客下馆子吃饭。接下来的几天,见到王女士,还是用请吃饭这招。1月15日到1月20日,短短6天,电影只看了一回,饭倒吃了6次,喝醉5次。瞬间便已经从初见到了热恋,可见男女之间的推心置腹,靠推杯换盏似乎是可以实现的。
  王女士的心意反反复复,郁达夫痛苦万分,不时“蒙着被子大哭一场”,可是这并不妨碍他去城隍庙吃小吃,去快活林吃早饭。后来佳人终于软下心肠,两人开始暗通款曲,饭便吃得更加有情有调,总去北四川路的咖啡馆“吃咖啡面食”,“谈了许多衷曲”。在郁达夫的日记里,吃饭第一次变得轻描淡写起来,记载的都是和王女士“亲了几次亲密的长嘴”。
  和王映霞结婚后,郁达夫的嘴再度馋起来。王映霞为了节省开销在家里下厨,郁达夫反而教育她:“要学会烧好吃的菜,就得先出学费。我和你先到大小菜馆去吃它几天,边吃边讨论,一定容易学会。”于是,他们前前后后出去吃了十几次:去北万新吃早点心,去新半斋吃鳝鱼……直到把一个月的稿费全吃光。王映霞心里着急,郁达夫却不担心:“你真不懂!如果想烧好吃的菜,则非要吃过好吃的菜不可,不然的话,便成了瞎子摸象。我们现在暂时花些小钱,将来学会了烧菜时,我们就可以一直不到外面去吃,自己来烧,不是又省钱又有滋味?”
  后来,郁达夫怀疑妻子在外偷情,两人分手,郁达夫又开始了觥筹交错的酒席生涯。在潮热的新加坡,郁达夫喜欢到大成、大天、韩江等潮菜酒楼就餐。据当年同在《星洲日报》工作的潮州人蔡建奕回忆,他陪郁达夫到过多家潮菜馆,郁达夫吃得高兴,喝得醺然,常常一醉方休。
  次日,宿醉的郁達夫醒来,陪伴他的只有头痛和呕吐。不知道此时,他是否还记得从前头痛呕吐之时喝的味噌汤—王映霞特地多方求教,终于在朋友家里学会的。一碗热汤下去,大汗淋漓,胃口顿开。这种家常的美味,恐怕是在任何饭馆里都不能够得到的。
其他文献
或许你对大卫·爱登堡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你多半看过这些纪录片:《地球脉动》《植物私生活》《冰冻星球》……都是极为经典的BBC自然纪录片。大卫·爱登堡参与了其中每一部纪录片的策划、拍摄与解说,他的人生也如影片中的镜头一样精彩。  因为曾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所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爵爷”。从26岁到91岁,爵爷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儿—带着孩童般的好奇心用精彩幽默的话语解说大自然。从1952年的《动物园探奇》
期刊
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周岁是怎么回事可能一般人还能说得清,而虚岁如何“虚”,却是一件容易让人迷惑的事。  古人计算年龄以过年为标准  什么是虚岁?虚岁是中国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以年为单位。一个人出生的当年记为1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增加1岁。与现代不同的是,在古代中国,虚岁是唯一的记岁方法,所谓的岁指的就是虚岁,没有什么周岁、虚岁的概念。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都有拜年的习惯。传统文化
期刊
作为一个“瀑布控”,我在纳米比亚之行中的一大惊喜,就是收获了埃普帕瀑布。埃普帕瀑布是位于纳米比亚和安哥拉边界的一个跨国瀑布。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瀑布都跨越国界,比如尼亚加拉瀑布、伊瓜苏瀑布和德天瀑布。埃普帕瀑布的名气虽然不及这几个瀑布大,却有着一种令人惊艳的野性之美,每每回味起来,我心头就涌起一种忍不住想飞奔到它身旁的冲动。  经过数小时土路上的颠簸,我坐车抵达埃普帕镇。库内内河宛如一条玉带流过这里
期刊
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韩国时,青瓦台为其准备的国宴备受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开胃菜套餐—玉米粥、南瓜糊、牛蒡小菜、炸莲藕、凉拌菊花叶。这些都是过去韩国人在灾年吃的救荒饭。青瓦台解释说,过去韩国人生活艰难,遇到战乱饥荒时,就是靠这些救荒饭填饱肚子。现在时代变了,救荒饭在韩国成了备受追捧的健康食品。  救荒饭历史悠久  救荒作物,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年份也能确保收获、可以果腹的作物,也被称
期刊
一张张发黄、粘连、破损的老照片变得完美清晰,一张张黑白老照片变成彩色照片,这不是魔术,也不是依靠电脑合成技术实现的,而是一位老人用精湛的技艺手工修补完成的。这位老人就是庄乾滨,国内“人工照片修补”和“人工照片着色”的大师。  庄乾滨1941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酷爱绘画,从小就梦想当一名画家。在家人的指导下,他从画简单的线条到工笔素描,再到彩绘,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  1957
期刊
瑞士小镇索洛图恩的居民对11这个数字情有独钟,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  索洛图恩位于瑞士西北部,紧邻阿勒河,是索洛图恩州的首府。索洛图恩的老城区建造于1530年至1792年,虽然面积不大,却将意大利的宏伟壮观、法国的浪漫迷人和瑞士的聪明才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巴洛克式建筑群。  其中,圣烏尔斯大教堂是早期的重要古典建筑,用浅色的索洛图恩大理石建成。该教堂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设计,总共建造
期刊
2017年卖出的手机里,使用指纹锁的超过一半。2017年4月,法国里尔的一家商业中心与银行合作,首次测试指纹支付。此外,包括法国汇丰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允许用户通过最新款iPhone上的指纹传感器Touch ID来进入个人账户。可以说,2017年是生物密钥的应用元年。  大众对这一时尚趋之若鹜。一项针对超过14000名欧洲人进行的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人希望使用生物密钥来完成支付,81%的人认为指纹
期刊
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医学》日前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报告了一个惊人发现:90岁高龄时,健康人脑内的新神经元仍会持续发育。  9 0岁还能“长脑子”?这真是太励志了!  提出这个发现的研究团队来自西班牙。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分析了58个人类大脑组织样本,结果发现: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年龄相关性下降,但人脑海马体内的成体神经发生(AHN)终生都可以观察到。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期刊
“爷爷现在是家里最年轻的人。”日前,某网友的一则感叹引发热议。朋友圈里,该网友的父母转发了许多养生文章,爷爷在下面辟谣:是假的。而爷爷转的文章是《平均71岁!史上年龄最大CS战队诞生》,配的文字是:有人要组队吗?  从不传谣,被赞“辟谣小助手”  “在我家,传谣的是晚辈,我是专门辟谣的。”北京64岁的赵玉华自信地说。大家都叫她“辟谣小助手”。  在赵玉华看来,踩过的“坑”都会变成经验,“毕竟生活阅
期刊
伊藤是日本横滨一家餐厅的料理师。他精通各式料理,深受老板器重。伊藤的父亲年轻时也是一名料理师,如今上了年纪,牙齿掉光了,只能凭借一口假牙来咀嚼食物,为此他总是闷闷不乐,觉得生活失去了滋味。  伊藤是出了名的孝子,每天无论多忙,都会抽时间给父亲变着花样做各种易消化的料理。在父亲的提醒下,伊藤觉得很有必要在餐厅推出一款适合老人的套餐—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