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洮县马家山小学,甘肃临洮730500)
〔关键词〕 分层教学;肯定;参与;提问;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1(A)—0027—01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分层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C(基础组)、B(普通组)、A(提高组)三组,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
效果。
一、及时肯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更多地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要善于帮助学习差的学生消除恐惧学习的心理。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教师也要加强个别辅导。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尽可能让C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让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他们回答正确,要加以表扬,如果回答错了也不批评,而要鼓励他们“再想一想”,别人回答正确后,再让他们复述一遍,同样给予鼓励。这样既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能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二、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巧妙疏导,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并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和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首先出示一道既可以用分数求解,也可以用比求解的应用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做完后,把评价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别人方法中的优点和不足。
三、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1. 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如,怎样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成正比、反比以及不成比例?可以让C 层次的学生通过看书回答,要求A、B层次的学生能熟练回答。
2. 设计B、C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做到练习中的问题让B、C层次的学生会思考并能准确回答。对于有一定难度,通过启发就能回答的问题,也要让他们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应适时予以表扬,回答错了,也应肯定其勇气,并纠正错误。
3. 设计A、B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设计一些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推理的问题让A、B层次的学生回答,以发展他们的思维。
四、设计练习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和弹性处理,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做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题目。
1. 同一练习,不同要求。对于课本上的习题,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解答的应用题,要求C层次的学生用一种方法解答就可以了,对A、B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答,并从中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其解题能力。
2. 练习内容不同。在课堂练习时,要注意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以满足A、B层次学生的需要。
五、方法指导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1. 对于A层次的学生,注意多引导他们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活动课,参加兴趣小组,使其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2. 对于B层次的学生,也要让他们去做稍有难度的题目,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兴趣,争取进步。
3. 对于C层次的学生,要结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逐步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 分层教学;肯定;参与;提问;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1(A)—0027—01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分层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C(基础组)、B(普通组)、A(提高组)三组,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
效果。
一、及时肯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更多地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要善于帮助学习差的学生消除恐惧学习的心理。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教师也要加强个别辅导。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尽可能让C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让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他们回答正确,要加以表扬,如果回答错了也不批评,而要鼓励他们“再想一想”,别人回答正确后,再让他们复述一遍,同样给予鼓励。这样既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能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二、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巧妙疏导,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并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和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首先出示一道既可以用分数求解,也可以用比求解的应用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做完后,把评价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别人方法中的优点和不足。
三、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1. 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如,怎样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成正比、反比以及不成比例?可以让C 层次的学生通过看书回答,要求A、B层次的学生能熟练回答。
2. 设计B、C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做到练习中的问题让B、C层次的学生会思考并能准确回答。对于有一定难度,通过启发就能回答的问题,也要让他们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应适时予以表扬,回答错了,也应肯定其勇气,并纠正错误。
3. 设计A、B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设计一些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推理的问题让A、B层次的学生回答,以发展他们的思维。
四、设计练习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和弹性处理,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做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题目。
1. 同一练习,不同要求。对于课本上的习题,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解答的应用题,要求C层次的学生用一种方法解答就可以了,对A、B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答,并从中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其解题能力。
2. 练习内容不同。在课堂练习时,要注意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以满足A、B层次学生的需要。
五、方法指导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1. 对于A层次的学生,注意多引导他们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活动课,参加兴趣小组,使其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2. 对于B层次的学生,也要让他们去做稍有难度的题目,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兴趣,争取进步。
3. 对于C层次的学生,要结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逐步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