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去年以来,中国媒体和网民披露了多起发生在看守所内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囚禁罪犯或嫌疑人,这一似乎是为了保证安全的公共行为,本身就造成了大量可怕的“意外事件”。
看守所离奇死亡事件频出后,不少专家开出的药方是:在看守所这一“特殊场合”装摄像头。如果看守所是特殊场合,派出所、医院、考场……呢?如果说“单反时代”促成了虐囚事件的曝光,是不是看守所事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摄像头时代”?
症结所在并非无迹可寻。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20世纪70年代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已经对监狱生态做出不少深刻的揭示。但社会和文化并不因理论的进步而出现立竿见影的改变。时隔三十多年后,这位早已成为学术泰斗的老人家,还得亲自出马再炒冷饭,写出这本《路西法效应》,详尽地分析虐囚丑闻,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人本无所谓善恶,不良制度所决定的权力构架和社会情境。才是真正的恶魔。
津巴多在一个民风甚佳的中产阶级社区里挑选了一批身体健康、心智正常的年轻人,把他们随机分成“狱卒”和“囚犯”两组,进行预期两周的监狱实验,想看看“情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多大影响。
“狱卒”和“囚犯”起初还客客气气半推半就,不过很快就进入角色,“狱卒”变得残忍暴虐,而囚犯在尝试反抗失败后,变得绝望、麻木、丧失自尊。很快就有人情绪崩溃退出实验,不到一周,津巴多就发现“狱卒”开始强迫“囚犯”做出模拟鸡奸的动作。他立即决定提前结束实验。
该实验中一个重要的设计,在于被试的挑选。津巴多特意用各种量表确保他们在人格、情绪和心智方面没有异常,而由于报名的多为学生,这批入的受教育程度还高于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当时的美国,这些学生“正是来自强调造反、个人探索、否定权威和盲从的文化青年”。而且在实验中,“狱卒”并没有从“囚犯”口中获取信息的任务,他们的工作仅仅只是“看管”,即便这样,“虐囚”现象依旧难以避免。
实验发现,“当狱卒的人知道,只要随机分派的狱卒换个面,现在就可能是他穿着囚衣,被这些原来受他虐待的人所控制。他们也很清楚,对手并不是因为犯下任何罪行而得到如此低贱的地位。”如此尚且会发展出虐待行为,如果一个社会已经不把罪犯(或嫌疑人)当人看,而是喜欢用“人渣”、“杂碎”来称呼他们,则这种将对方污名化的情境已经在他们进入监狱(或看守所)之前建立起来,可想而知监禁中的暴行会发展到何种程度。
囚犯在几经受挫后,会进入一种习得无望的状态,对整个情境失去了客观、清醒的认知。实验过于逼真,致使他们在心理上,已经认定自己就是一个囚犯。这种“自我实现预言”既有卡夫卡小说的桥段,又有福柯哲学的味道:你不必是真正的罪犯,看守你的人也不用是真正的狱卒,只要你被他看守了,时间一久,你就会忘记自由,相信自己是囚犯,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囚犯。
不良的制度虽然给每一方都带来伤害,但暂时获得权力的一方却不那么讨厌这个“坏制度”。当津巴多宣布实验提前结束时,“囚犯”们欢呼雀跃,“狱卒”们却不是很高兴,一些人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管理囚犯的工作,实验进行到预计的时间毫无问题。
斯坦福监狱实验,不仅揭示了情境对行为的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将人们的批判目光,从个体转移到了体制和系统本身。心理学不是一个为罪犯找借口的学科,它只是力图找到邪恶的真正原因,用“公共卫生模式”,来思考预防邪恶的方法。和反恐战争相比,这恐怕是维护公共安全更彻底、更有效、更人道的方式。
推荐书目
《造物记——世博会的科学传奇》
作者:赵致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是首位获得科普界的——普里莫·罗菲斯奖的中国人,也是国际科普奖——儒勒·凡尔纳奖的获得者。本书以世博会为切入点和线索,审视了近代世界的科学发明,并以更高的视角对人性和未来进行追问和探寻。
《数学家读报》
作者:保罗斯(美)
译者:黄平亮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日常新闻中的各种故事。数学中的概率思维、逻辑性和统一性观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本质,同时也可以通过数字来判断媒体的观点、视角是否准确而全面,读过本书之后,您读报的角度也—定会有所拓展。
《与物理学家一起看电影》
作者:郑载承(韩)
译者:陈利刚 王超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正如“纠客”们喜欢对着电影找穿帮镜头一样,物理学家在看电影的时候,也忍不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找出了电影中违反物理常识的画面,解析其“科学上的失误”,与物理学家看电影看见的不止是电影,还会看见科学的身影。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作者:王冬 张劲硕 史军 刘旸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书由“科学松鼠会”四位会员的文章合集而成册,展现了大自然中的百尾千叶,是对博物精神的回归。“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由年轻的科学传播者组成的团队,希望“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吸取果核的丰富营养”。
《梦侦探》
作者:筒井康隆(日)
译者:丁丁虫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为日本科幻小说之父筒井康隆的封笔之作,作者与小松左京、星新一同并称为日本三大科幻作家。书中描写了一个在梦与现实这两个世界间往来的故事。根据本书拍摄的动画片《红辣椒》为2006东京国际电影节动画单元开幕作品,并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参赛影片。
与监狱相关的链接
斯坦福监狱网站,在这个网站中,可以找到菲利普·津巴多关于模拟监狱实验的相关内容和讨论,包括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的大量幻灯片和历史信息;把一个好人放在一个邪恶的地方会发生什么情况?实验结果触目惊心。
社会恐怖主义研究(STR)协会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组织。进行包括人类学、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该论坛旨在提高人们的认识,了解恐怖主义和政治暴力,鼓励人们以更有效的全球视野去反映恐怖主义的复杂因果关系。
这是一个在线构想走进监狱的网络社区。该站点希望通过让您体验监狱中孤独和无助的感觉,以及同意接受他人捐助等方法,消除与囚犯们的沟通障碍、改变司法政策,以达到保护囚犯社会利益的愿望。
美国虐囚安全委员会官网,该组织由美国前总检察长Nicholas de B.Katzenbach等人主持建立。致力于揭露并公开囚犯和看守人员的行为,减少监狱中的暴力和性虐待事件,通过让人们警惕滥用监狱权利的后果,促进美国社会广泛的公众对话。
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是一个包括1970年~2008年世界各地恐怖事件信息的开放源代码数据库。网站上拥有超过87000个恐怖事件的发生日期、地点、武器状况、性质目标、伤亡人数等信息资源,为恐怖主义对策研究提供了大量有效数据。
美国监狱联邦局资料网站。该图书馆网站提供了各种传统和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包括犯罪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相关的领域。网站覆盖大量资源,很多案例分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看守所离奇死亡事件频出后,不少专家开出的药方是:在看守所这一“特殊场合”装摄像头。如果看守所是特殊场合,派出所、医院、考场……呢?如果说“单反时代”促成了虐囚事件的曝光,是不是看守所事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摄像头时代”?
症结所在并非无迹可寻。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20世纪70年代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已经对监狱生态做出不少深刻的揭示。但社会和文化并不因理论的进步而出现立竿见影的改变。时隔三十多年后,这位早已成为学术泰斗的老人家,还得亲自出马再炒冷饭,写出这本《路西法效应》,详尽地分析虐囚丑闻,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人本无所谓善恶,不良制度所决定的权力构架和社会情境。才是真正的恶魔。
津巴多在一个民风甚佳的中产阶级社区里挑选了一批身体健康、心智正常的年轻人,把他们随机分成“狱卒”和“囚犯”两组,进行预期两周的监狱实验,想看看“情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多大影响。
“狱卒”和“囚犯”起初还客客气气半推半就,不过很快就进入角色,“狱卒”变得残忍暴虐,而囚犯在尝试反抗失败后,变得绝望、麻木、丧失自尊。很快就有人情绪崩溃退出实验,不到一周,津巴多就发现“狱卒”开始强迫“囚犯”做出模拟鸡奸的动作。他立即决定提前结束实验。
该实验中一个重要的设计,在于被试的挑选。津巴多特意用各种量表确保他们在人格、情绪和心智方面没有异常,而由于报名的多为学生,这批入的受教育程度还高于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当时的美国,这些学生“正是来自强调造反、个人探索、否定权威和盲从的文化青年”。而且在实验中,“狱卒”并没有从“囚犯”口中获取信息的任务,他们的工作仅仅只是“看管”,即便这样,“虐囚”现象依旧难以避免。
实验发现,“当狱卒的人知道,只要随机分派的狱卒换个面,现在就可能是他穿着囚衣,被这些原来受他虐待的人所控制。他们也很清楚,对手并不是因为犯下任何罪行而得到如此低贱的地位。”如此尚且会发展出虐待行为,如果一个社会已经不把罪犯(或嫌疑人)当人看,而是喜欢用“人渣”、“杂碎”来称呼他们,则这种将对方污名化的情境已经在他们进入监狱(或看守所)之前建立起来,可想而知监禁中的暴行会发展到何种程度。
囚犯在几经受挫后,会进入一种习得无望的状态,对整个情境失去了客观、清醒的认知。实验过于逼真,致使他们在心理上,已经认定自己就是一个囚犯。这种“自我实现预言”既有卡夫卡小说的桥段,又有福柯哲学的味道:你不必是真正的罪犯,看守你的人也不用是真正的狱卒,只要你被他看守了,时间一久,你就会忘记自由,相信自己是囚犯,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囚犯。
不良的制度虽然给每一方都带来伤害,但暂时获得权力的一方却不那么讨厌这个“坏制度”。当津巴多宣布实验提前结束时,“囚犯”们欢呼雀跃,“狱卒”们却不是很高兴,一些人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管理囚犯的工作,实验进行到预计的时间毫无问题。
斯坦福监狱实验,不仅揭示了情境对行为的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将人们的批判目光,从个体转移到了体制和系统本身。心理学不是一个为罪犯找借口的学科,它只是力图找到邪恶的真正原因,用“公共卫生模式”,来思考预防邪恶的方法。和反恐战争相比,这恐怕是维护公共安全更彻底、更有效、更人道的方式。
推荐书目
《造物记——世博会的科学传奇》
作者:赵致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是首位获得科普界的——普里莫·罗菲斯奖的中国人,也是国际科普奖——儒勒·凡尔纳奖的获得者。本书以世博会为切入点和线索,审视了近代世界的科学发明,并以更高的视角对人性和未来进行追问和探寻。
《数学家读报》
作者:保罗斯(美)
译者:黄平亮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日常新闻中的各种故事。数学中的概率思维、逻辑性和统一性观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本质,同时也可以通过数字来判断媒体的观点、视角是否准确而全面,读过本书之后,您读报的角度也—定会有所拓展。
《与物理学家一起看电影》
作者:郑载承(韩)
译者:陈利刚 王超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正如“纠客”们喜欢对着电影找穿帮镜头一样,物理学家在看电影的时候,也忍不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找出了电影中违反物理常识的画面,解析其“科学上的失误”,与物理学家看电影看见的不止是电影,还会看见科学的身影。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作者:王冬 张劲硕 史军 刘旸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书由“科学松鼠会”四位会员的文章合集而成册,展现了大自然中的百尾千叶,是对博物精神的回归。“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由年轻的科学传播者组成的团队,希望“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吸取果核的丰富营养”。
《梦侦探》
作者:筒井康隆(日)
译者:丁丁虫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为日本科幻小说之父筒井康隆的封笔之作,作者与小松左京、星新一同并称为日本三大科幻作家。书中描写了一个在梦与现实这两个世界间往来的故事。根据本书拍摄的动画片《红辣椒》为2006东京国际电影节动画单元开幕作品,并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参赛影片。
与监狱相关的链接
斯坦福监狱网站,在这个网站中,可以找到菲利普·津巴多关于模拟监狱实验的相关内容和讨论,包括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的大量幻灯片和历史信息;把一个好人放在一个邪恶的地方会发生什么情况?实验结果触目惊心。
社会恐怖主义研究(STR)协会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组织。进行包括人类学、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该论坛旨在提高人们的认识,了解恐怖主义和政治暴力,鼓励人们以更有效的全球视野去反映恐怖主义的复杂因果关系。
这是一个在线构想走进监狱的网络社区。该站点希望通过让您体验监狱中孤独和无助的感觉,以及同意接受他人捐助等方法,消除与囚犯们的沟通障碍、改变司法政策,以达到保护囚犯社会利益的愿望。
美国虐囚安全委员会官网,该组织由美国前总检察长Nicholas de B.Katzenbach等人主持建立。致力于揭露并公开囚犯和看守人员的行为,减少监狱中的暴力和性虐待事件,通过让人们警惕滥用监狱权利的后果,促进美国社会广泛的公众对话。
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是一个包括1970年~2008年世界各地恐怖事件信息的开放源代码数据库。网站上拥有超过87000个恐怖事件的发生日期、地点、武器状况、性质目标、伤亡人数等信息资源,为恐怖主义对策研究提供了大量有效数据。
美国监狱联邦局资料网站。该图书馆网站提供了各种传统和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包括犯罪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相关的领域。网站覆盖大量资源,很多案例分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