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高校保卫工作重点应该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健全校园的保障体系、实施“科技创安”工程、提高保卫人员自身的素质等,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和工作环境,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关键词】高校;保卫工作;后勤社会化阶段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3-0188-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以后,使高校校园外环境更加复杂,因此也给高校的保卫工作带来了很多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待于我们去应对与解决。
一、后勤社会化对高校保卫工作提出的新问题
(一)校内人员成分的多元化
随着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校园的人员成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扩招使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学生结构多层次化。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校扩招,高校学生结构由过去统招的单一结构逐步向多层次发展。现代大学校园里,除了有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外,很多高校都增加了自考生、成教函授生等,造成学生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结构,特别是内在素质的差异在逐年拉大。
2.后勤社会化使校内流动人员增多,治安管理复杂。高校校园开放以后,昔日宁静的校园变成了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一体化的小社区。很多外来人口迅速涌入校园,暂住人口增多。人员结构也相当复杂:如各院系、各部门聘用的合同工(临时工)、在校内承包商业网点的经商人员、校内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以及送货进入校园的小商小贩等,使得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出现,各种案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全。
3.收费制度的改革导致弱势人群增多。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后,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成为“弱势”群体。一些“弱势”学生缺少自信心,放弃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不求上进,学习不认真,甚至寻衅滋事,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此外,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保护较多,多数缺乏生活经验,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也给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新问题。
(二)校园环境复杂化
1.商业活动增多,使校园及周边环境更加复杂。随着校园与社会环境联系日益密切,有形的围墙难以发挥固守校园安全的作用。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占道经营、出租房屋,网吧等娱乐场所超时甚至通宵营业等违规经营现象的存在,不仅侵害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是造成学生的钱物被盗、被抢、被骗的客观原因之一。
2.信息化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各种“新锐媒体”广泛普及,学生可以更方便地接收全面的信息服务,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信息交流频率也不断增加。但是,学生在接受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受到缺少社会公德者利用高技术信息手段的骚扰,学生几乎每天都“遭遇”各种网络信息的“轰炸”,不同的观念、黄色信息等严重干扰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公寓社会化给保卫工作带来了新问题。高校的公寓化管理代替了以往一个院系集中在一个宿舍楼里的统一管理模式。由于公寓类型不同、价格不同,一栋楼里、一个楼层、甚至一个宿舍,可能住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学生,给常规的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2005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后,高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保卫工作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允许大学生结婚、同意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子等,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学校对学生的约束力减弱,学生干部监督管理作用削弱,在治安、消防、交通等方面都存在安全隐患。信息反馈渠道不畅。一旦出现问题,学校保卫部门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4.多校区办学及校内车辆的增加,使交通安全问题突出。
5.校内基础建设增多,用电量大,消防安全存在着严重隐患。
二、后勤社会化后高校保卫工作的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在校园内外出现的安全隐患,是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也是当前保卫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高效的安全管理和保障体系
1.设立适合高校校园安全现状的岗位,例如:办公室、政保、治安、消防、交通、户证、网络监察等岗位。
2.建全要害部位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学生公寓、食堂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源等危险品的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
3.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即明确领导和各责任人的责任范围,落实领导和各责任人必须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各责任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各负责人应该各尽其能,即各层次的管理者和责任人必须主动承担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事,不推卸责任,各级领导还要相互建议、相互提醒。
4.建立健全保卫人员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加强硬件设施,实施科技创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也越来越趋向于高科技化,给学校的治安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由于周边环境复杂,道路四通八达,单靠人防已经不适合学校保卫工作的需要,保卫部门应配有完成任务必须的基本办公设备。充分利用电子警察的作用,通过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对学校重点要害部位和内部复杂的场所,如各计算机房、财务、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进行全天候监控。同时在这些重点要害部位安装先进的防盗报警、防火报警等技防设施,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和灾害事故的发生。
(三)利用信息化,实现安全教育的自动化,实现科技防范
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在网上建立安全教育主页,宣传安全防范常识,及时发布校园内外最新安全动态,提示每一时段安全防范的重点。建立网络报警系统,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接收学生举报与求助,网下及时发现、迅速处置,制止网上有害信息传播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公开警示违法和不良行为。
(四)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
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自我防范和安全自救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首先各高校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方法对学生开设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安全防范、自我保护等宣传教育。另外,还要通过经济资助、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关心和教育校园中的弱势群体。
(五)提高保卫人员的整体素质
安全保卫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工作质量,拥有一支业务精通、政治过硬的保卫队伍是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的前提条件。改变高校保卫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局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对保卫人员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坚持理想信念、廉洁自律和艰苦奋斗教育,经常进行时事形势政策教育。
2.建立保卫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保卫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多渠道、多方法、多形式开展保卫人员的培训工作。及时传达国家机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法律、法规;定期对保卫人员进行保卫职责、保卫业务、事件处置程序、微机操作等业务培训,全面开展安全素养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知识更新教育。
安全是高校师生学习和工作的主旋律,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社会和校园的不断发展,要求保卫工作必须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研究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创建一个安全、平稳、和谐的校园环境。
【作者简介】张金龙(1973-),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大连大学保卫处科员,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治安保卫。
【关键词】高校;保卫工作;后勤社会化阶段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3-0188-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以后,使高校校园外环境更加复杂,因此也给高校的保卫工作带来了很多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待于我们去应对与解决。
一、后勤社会化对高校保卫工作提出的新问题
(一)校内人员成分的多元化
随着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校园的人员成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扩招使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学生结构多层次化。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校扩招,高校学生结构由过去统招的单一结构逐步向多层次发展。现代大学校园里,除了有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外,很多高校都增加了自考生、成教函授生等,造成学生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结构,特别是内在素质的差异在逐年拉大。
2.后勤社会化使校内流动人员增多,治安管理复杂。高校校园开放以后,昔日宁静的校园变成了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一体化的小社区。很多外来人口迅速涌入校园,暂住人口增多。人员结构也相当复杂:如各院系、各部门聘用的合同工(临时工)、在校内承包商业网点的经商人员、校内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以及送货进入校园的小商小贩等,使得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出现,各种案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全。
3.收费制度的改革导致弱势人群增多。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后,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成为“弱势”群体。一些“弱势”学生缺少自信心,放弃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不求上进,学习不认真,甚至寻衅滋事,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此外,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保护较多,多数缺乏生活经验,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也给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新问题。
(二)校园环境复杂化
1.商业活动增多,使校园及周边环境更加复杂。随着校园与社会环境联系日益密切,有形的围墙难以发挥固守校园安全的作用。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占道经营、出租房屋,网吧等娱乐场所超时甚至通宵营业等违规经营现象的存在,不仅侵害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是造成学生的钱物被盗、被抢、被骗的客观原因之一。
2.信息化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各种“新锐媒体”广泛普及,学生可以更方便地接收全面的信息服务,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信息交流频率也不断增加。但是,学生在接受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受到缺少社会公德者利用高技术信息手段的骚扰,学生几乎每天都“遭遇”各种网络信息的“轰炸”,不同的观念、黄色信息等严重干扰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公寓社会化给保卫工作带来了新问题。高校的公寓化管理代替了以往一个院系集中在一个宿舍楼里的统一管理模式。由于公寓类型不同、价格不同,一栋楼里、一个楼层、甚至一个宿舍,可能住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学生,给常规的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2005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后,高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保卫工作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允许大学生结婚、同意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子等,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学校对学生的约束力减弱,学生干部监督管理作用削弱,在治安、消防、交通等方面都存在安全隐患。信息反馈渠道不畅。一旦出现问题,学校保卫部门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4.多校区办学及校内车辆的增加,使交通安全问题突出。
5.校内基础建设增多,用电量大,消防安全存在着严重隐患。
二、后勤社会化后高校保卫工作的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在校园内外出现的安全隐患,是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也是当前保卫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高效的安全管理和保障体系
1.设立适合高校校园安全现状的岗位,例如:办公室、政保、治安、消防、交通、户证、网络监察等岗位。
2.建全要害部位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学生公寓、食堂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源等危险品的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
3.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即明确领导和各责任人的责任范围,落实领导和各责任人必须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各责任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各负责人应该各尽其能,即各层次的管理者和责任人必须主动承担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事,不推卸责任,各级领导还要相互建议、相互提醒。
4.建立健全保卫人员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加强硬件设施,实施科技创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也越来越趋向于高科技化,给学校的治安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由于周边环境复杂,道路四通八达,单靠人防已经不适合学校保卫工作的需要,保卫部门应配有完成任务必须的基本办公设备。充分利用电子警察的作用,通过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对学校重点要害部位和内部复杂的场所,如各计算机房、财务、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进行全天候监控。同时在这些重点要害部位安装先进的防盗报警、防火报警等技防设施,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和灾害事故的发生。
(三)利用信息化,实现安全教育的自动化,实现科技防范
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在网上建立安全教育主页,宣传安全防范常识,及时发布校园内外最新安全动态,提示每一时段安全防范的重点。建立网络报警系统,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接收学生举报与求助,网下及时发现、迅速处置,制止网上有害信息传播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公开警示违法和不良行为。
(四)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
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自我防范和安全自救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首先各高校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方法对学生开设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安全防范、自我保护等宣传教育。另外,还要通过经济资助、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关心和教育校园中的弱势群体。
(五)提高保卫人员的整体素质
安全保卫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工作质量,拥有一支业务精通、政治过硬的保卫队伍是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的前提条件。改变高校保卫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局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对保卫人员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坚持理想信念、廉洁自律和艰苦奋斗教育,经常进行时事形势政策教育。
2.建立保卫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保卫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多渠道、多方法、多形式开展保卫人员的培训工作。及时传达国家机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法律、法规;定期对保卫人员进行保卫职责、保卫业务、事件处置程序、微机操作等业务培训,全面开展安全素养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知识更新教育。
安全是高校师生学习和工作的主旋律,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社会和校园的不断发展,要求保卫工作必须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研究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创建一个安全、平稳、和谐的校园环境。
【作者简介】张金龙(1973-),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大连大学保卫处科员,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治安保卫。